IP联名虽好,也不能“贪杯”

光明评论 2025-01-10 19:56:56

光明网评论员:白酒品牌牵手咖啡“新贵”、时尚大牌牵手新茶饮,零售品牌拥抱动漫IP……这些年,各大品牌间的联名款让人目不暇接。有媒体记者查阅统计,仅今年1月份,就有至少70余个联名策划正在进行或即将推出。

眼花缭乱的联名预告

品牌联名不仅越来越频繁,跨度越来越大,运作也越来越娴熟。社交平台宣发,出联名周边,开发定制文创,制造线下体验,一气呵成。品牌联名已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趋势之一,“联名经济”也步步走高。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联名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并且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000亿元。

“万物皆可联名”,背后是激烈的品牌竞争和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伴随消费升级,各个赛道都很拥挤,不少细分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新潮和文化味,寻求情绪价值的满足,将消费作为一种社交实践,以此彰显自身个性和身份认同。

强强联合也好,抱团取暖也罢,品牌联名归根结底是要互相“借光”,力图突破品牌原有的消费圈层,获得更广泛的关注,触达更多样的人群,展现更丰富的品牌调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最终实现1+1>2的效果。而且相比较“产品战”“价格战”,品牌联名算得上“轻巧”,无需太多的投入和太长的等待周期,也没有那么浓烈的火药味,灵活机动,效果也显现及时快捷。

客观地说,联名的风,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独具特色的产品,顺应了消费升级之势。不过随着联名的日益频繁甚至常态化,“乱花渐欲迷人眼”,消费者也出现审美疲劳,激起的“水花”不如以往。不断提高的门槛和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品牌联名的试错空间。

眼下,仅凭名字交换、元素拼贴这种浮于表面的“联合”,已无法吸引预期的关注,刺激人们争相购买。不完全适配的联名也会被不断放大,接受各方的质疑和剖析。比如,有的品牌完全为联名而联名,强凹造型,硬蹭流量,反而损害了品牌价值;还有的盲目自信,对联名产品放松质量把控,或不合理涨价,伤害了消费者的情感和利益;还有的一些公共品牌,在IP授权中不够审慎,产生不良社会影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值得警醒。

联名虽好,但并非万能钥匙。奇妙的化学反应或许会带来一时轰动,但总有结束的时候,唯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能力,才能赋予品牌屹立不倒的魔力,这也才是实现差异化最有效的“护城河”。不在流量狂欢中迷失方向,任何时候都保持对消费者的尊重,如此必将赢取市场,赢得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0 阅读:0

光明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