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轮战中唯一转业的32师师长,在官兵眼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梅梅评历史 2025-03-19 17:23:31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与两山轮战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热血军人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其中,32 师师长刘玉尊的经历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是两山轮战中唯一一位转业的师长,更以其独特的治军方法、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官兵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他身上有哪些故事?在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官兵眼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位传奇师长的故事。

一、战火淬炼:刘玉尊的成长之路

1936 年 1 月,刘玉尊出生在河北滦南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年少的刘玉尊,在目睹了家乡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后,心中早早便种下了投身军旅、守护家国的种子。

1954 年,年仅 18 岁的刘玉尊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参军,就此踏上了他辉煌而又充满波折的军事生涯。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军队对于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视,刘玉尊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很快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

他身体素质出众,在新兵训练中,各项军事技能成绩都名列前茅,据当时部队的训练记录显示,在一次 5 公里负重越野训练中,刘玉尊以远超常人的速度率先冲过终点,比第二名足足快了近 2 分钟,这样的成绩在整个新兵连都引起了轰动。

他不仅体能优异,对于战术技巧的掌握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悟性。无论是枪械拆解组装,还是战术动作的运用,他都能迅速领会要领,在多次执行战斗任务时,刘玉尊也总是冲在最前面,凭借着一次次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刘玉尊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晋升。

在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期,他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在短短三个月内连跳两级,成为了11 军 32 师 96 团团长。

这样惊人的晋升速度,在当时的部队中极为罕见,这不仅是上级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麾下官兵对他的信赖。

到了 1983 年 5 月,刘玉尊凭借多年积累的赫赫战功以及在部队中树立的威望,升任32师师长,他深知,作为一师之长,他不仅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还必须要带领全师官兵不断提升战斗力,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

三个月后,32 师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前往老山前线,接替原 14 军 40 师驻防老山。

当刘玉尊师长接到这个任务时,心中满是壮志豪情,他原以为可以带领 32 师的官兵们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给予越军沉重的打击,然而,当他们抵达老山前线后,却发现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二、奔赴老山前线

当时,越军刚在 7.12 大战中遭受了重创,元气大伤,暂时进入了蛰伏状态。但他们并未放弃对老山地区的觊觎,一直在暗中不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我方军区总部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原则,制定了 “三不主动原则”: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出境侦察或宣传、不主动炮击。

这一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方的和平意愿,但却让前线的战士们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敌人的炮击丝毫未减,而我军如果要反击,则要经过层层请示,等军指、军区前指批复了,炮弹才能出膛,而此时要么战机已失,要么已经付出血的代价 。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刘玉尊师长多次向上级反映问题,他甚至打电话越级向主要首长告机关的状,直言:“炮弹打多了,刘玉尊负责,进班房刘玉尊先进。32 师来老山是打越军保边疆的,不是给敌人做靶子的 。”

除了 “三不主动原则”,上级对火炮使用的限制也让刘玉尊师长极为不满。军炮兵处要求 32 师多用 85 毫米口径以下的小炮,少用大炮,且小炮每日耗弹不得超 200 发,使用 85 毫米以上火炮发射需提前向军区炮兵指挥所申请获批方可 。

在之前的作战中,32 师每天要使用 1965 发炮弹,而且全部在 85mm 以上,如今在这样的限制下,根本无法对敌军进行有效的打击 。

面对这种情况,刘玉尊愤怒不已,1984 年 10 月 25 日,机关批复了 32 师捕俘作战方案,三条指示中有一条是 “若行动出现问题,你师要负完全责任” 。

看到这条指示,刘玉尊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扬手将电话本甩了 10 多米,怒骂道:“这打的叫什么仗?还让老子打不打仗!”

刘玉尊不满的情绪日积月累,终于在1984 年 9 月 4 日这天爆发了。

这一天,军区黄德懋副司令员到 32 师检查工作,刘玉尊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机会 。

在汇报工作时,他心情沉重地讲述了 “三不主动” 原则给部队带来的困境,以及战士们在前线所遭受的巨大牺牲 ,讲到激动处,他忍不住抱怨了一句:“战士在前方流的是血,不是水!”

在刘玉尊看来,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生命无比珍贵,绝不能因为不合理的政策而白白牺牲 。

然而,刘玉尊的这句话在有些人看来,就成了情绪失控、不称职的表现,不久,原本将升任副军长的他,突然被取消了提拔资格 。

即便如此,在32师广大官兵眼中,刘玉尊的威望和能力依旧无人可以取代,这从三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三、战场上的严师风范

1、严格治军

覃汉科曾是长沙工程兵学院第84 届的学员,在32师接防老山时,他主动申请到前线参加实习锻炼,被分到 32 师工兵营 1 连担任排长 。

1984 年 8 月 22 日,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师长刘玉尊,“刘师长是一位硬朗的中年人,年纪大概不到 50 岁,身材高大,不苟言笑,让人敬畏。”

之后,他陪同刘玉尊去检查工事构筑,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任务,却没想到给了他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

上车时,刘玉尊第一句话就严厉地问覃汉科:“你的枪保险关了没有?拿来这里摇摇晃晃的。”

这突如其来的批评,让覃汉科顿时羞愧难当。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刚下部队的小排长,对很多规矩还不懂。

然而,更让他惊讶的是,在检查工事的过程中,刘玉尊对见到的每一个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当车子行驶到岔路口时,驾驶员因为对道路不熟悉,就向师长询问方向,结果刘玉尊听后气不打一处来:“你们司机应该熟悉道路,怎么来问我?” 坐在后排的覃汉科和其他士兵大气都不敢出 。

刘玉尊在检查老山防御工事

到达阵地后,刘玉尊更是一丝不苟地检查工事构筑和防炮防雷措施落实情况。他走到哪里,就批到哪里,而且说话直接,丝毫不给人留情面。团、营、连干部们都毕恭毕敬地听着他的训示,没有一个人敢反驳。

这种严格的治军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对士兵的日常要求上,更贯穿于整个作战过程中。

刘玉尊深知,战场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他对工事构筑、武器装备的维护、士兵的战术动作等方面都要求极高。

在他的要求和带领下,32 师的官兵们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纪律意识,为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覃汉科

2、整肃纪律

在老山前线,有一支被称为 “老山骆驼”的军队,他们就是军工。

军工们承担着向前线运送物资、弹药,以及后送伤员的艰巨任务,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危险性也极高 。

刘玉尊深知军工的不易,当时,部队里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汽车兵作风散漫,纪律性不强。

为了整治这一问题,刘玉尊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不遵守纪律的战士送到军工队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也经受炮火的洗礼,体验一下军工的艰辛,了解一下 “猫耳洞人” 是如何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领土的,每人要锻炼半个月 。

这个办法实施后,成效显著,一些原本纪律性不强的战士,在军工队锻炼后,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回到部队后,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个别单位比如司训队仍然存在管理不严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刘玉尊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司训队整个拉上来当军工队。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司训队的战士都是未来的汽车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驾驶技术,而不是去当军工。

而且,能把战士送进司训队的人都不简单,这些战士背后的关系网错综复杂,刘玉尊一不小心就会得罪某些“大人物”。

但是,刘玉尊对此并不在乎,他坚信,只有让司训队的战士们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起来。

于是,在他的坚持下,司训队被拉上了前线,成为了一支特殊的军工队。在前线,司训队的战士们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物资,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忍受着敌人的炮火威胁,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

然而,正是这样的磨炼,让司训队的战士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些散漫的汽车兵,而是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队伍。

3、心系战士

在战争中,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始终是刘玉尊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每一个战士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他竭尽全力减少非战斗伤亡,确保每一个战士都能平安归来 。

32 师参谋长杨子谦在退休后所写的回忆录《战边关》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师常委会在分析部队伤亡情况时,认为是阵地纪律执行不严,行为不科学蛮干,安全意识差所致。为了减少非战斗伤亡,师里决定进一步抓教育,做到阵地管理纪律要让所有官兵人人皆知,个个懂防雷和防敌炮火伤人,强调严格阵地管理,无极特别情况任何人不准跨越堑壕作业,不用爆破器材引爆障碍物扩展视界、射界等 。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还是有一些战士因为违纪而触雷受伤。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刘玉尊都感到无比痛心。

他意识到,仅仅靠教育和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到战士生命的重要性 。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直接同一线团、营长通电话严令,今后若再发生类似违纪触雷伤人事件,他们要亲自将伤员送到师战场救护所来,并要亲自看着给伤员截肢动手术。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团、营长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战士们着想,更加严格地管理部队,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在他的努力下,32 师的非战斗伤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战士们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

1985 年,不管对于中国军队还是对刘玉尊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军委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旨在精简军队编制,提高部队的现代化水平和战斗力 。在这次大裁军中,11 军不幸被裁撤,面对这一结果,刘玉尊并没有过多的犹豫和彷徨,他坚持要求转业,回到家乡河北唐山,担任市人大副主任 。

刘玉尊的转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两山轮战中唯一转业的 32 师师长,他的经历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在官兵们的眼中,他是一位敢于直言、爱护战士的好师长;在地方工作中,他是一位认真负责、心系百姓的好干部 。

虽然刘玉尊在军旅生涯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他的提拔被取消,最终选择转业,但他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对战士们的深厚情感,他敢于挑战不合理命令的勇气,都成为了官兵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

7 阅读: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