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雨果说:
“中年人往回收,是明智之举。”
人到中年,经历很多事情后,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别人的质疑或诬陷,总试图自证清白,结果越描越黑;
人际交往中,总是自我感动地付出,结果反而受累不讨好;
与人相处,道德感过剩,易失分寸和界限,给别人添麻烦。
收起多余的清白感、付出感、道德感,自己自在,别人也轻松。
收起清白感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绳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节俭的奥什科纳老爹,在赶集路上捡了地上的一截细绳。
可是却被冤家对头玛朗丹诬告捡到了别人的皮夹子。
他百般辩解,还从衣兜里摸索出那截细绳自证清白。
镇长却完全不相信,还让他与玛朗丹对质。
当对质结果无果,他主动要求搜身,结果什么也没搜到。
回家路上,他不停地向遇见的人讲述他被冤枉的事,但没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人们只觉得好笑。
他痛心疾首,不知如何是好,难过了一整夜。
第二天,一个农庄的雇工把皮夹子连同里面的东西原封送还失主。
奥什科纳老爹听说后,又马上挨家串户讲述自己的清白。
但是人们并不相信他,还在背后说农庄的雇工是受他指使,两人串通好把皮夹送了回去。
他耗尽力气去辩解,但是越辩解人们越不相信他。
百口莫辩的奥什科纳老爹,最终一病不起,一个月后就离世了。
临终前还在说胡话证明自己的清白,反复念叨着:
“一根细绳……一根细绳……瞧,就在这儿,镇长先生。”
作家余秋雨说:
“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
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误解和诋毁。
有人努力工作,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却被人误解是在抢风头、博眼球。
有人积极寻求事情的解决方案,却被人冷嘲热讽是能力不足才会遇到困难。
有人在与他人相处中真诚待人,真心付出,却被人质疑是别有用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意外界的肯定,喜欢自证清白,但反而掉入自我内耗的无尽深渊。
人到中年才发现,与其费力消耗自己,不如收起清白感,谁主张就让谁举证。
无惧别人的目光,别人就无法拿捏你;屏蔽外界的声音,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收起付出感
在网上看过一对母女吃面的故事。
在餐馆,妈妈给女儿要了一碗25元的面,自己只要了一碗7元的。
吃面时,妈妈喋喋不休地说自己只要7元的面,是为了把最好的留给女儿。
自己平时为了女儿付出了那么多,希望女儿不辜负她,要好好学习。
刚开始,女儿只是默默吃面,但妈妈一直不停地说教。
终于,女儿忍无可忍反驳道:
“妈妈,我并没有强迫你吃7元一碗的,我也没有强迫你给我买25块一碗的,你为什么总是这样?”
“25元一碗的面,你又不是吃不起,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这么做?结果还不高兴。”
女儿的反驳瞬间激怒了妈妈,妈妈更生气地训斥女儿不知感恩。
于是,女儿面没吃完,便气冲冲地走出了餐馆。
稻盛和夫先生说:
“当别人不需要你的时候,要学会收回热情,并礼貌退场。”
与人相处,总把自己的付出当成自我牺牲,很多时候感觉会错付了感情。
朋友之间,当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对方同等对待时,内心就会失衡。
恋爱关系中,付出的一方没有受到另一方的重视,就会觉得委屈。
家人之间,一个人总是自我感动的付出,又期待回报,亲人之间就会疏远。
工作中,总把自己的努力视为牺牲,就会对他人有怨气,影响工作关系。
付出感太强的人,常常是自己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让接受付出的人也倍感压力和不舒服。
收起付出感,不苛责自己,不强求别人;与其活成别人的期待,不如活出自己的精彩。
收起道德感
曾看过一个短视频。
视频中,自称“金牌调解员”的人劝一名男子赡养自己的生母。
男子觉得,当年生母抛弃他,是养父母抚养他长大成人,帮助他成家立业。
现在,不管生母的处境如何,他也没有反哺之责,他要赡养的是养父母。
而且他现在也有自己的小家庭,经济压力很大。
调解员却完全不顾及男子的处境,一直强调男子毕竟是生母身上掉下来的肉,不赡养生母就是白眼狼。
结果,调解员的强行道德绑架激怒了男子。
男子表示,自己现在的家庭很幸福,不需要所谓的调解员参与自己的家事。
调解员却不依不饶,还在给男子施压要把他家的事调解明白。
电视剧《觉醒年代》有句经典台词:
“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适度的道德感让人心安,过度的道德感让人心烦。
常常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评判他人,不仅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对他人道德期望越高,失望和不满的可能性就越大,影响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人到中年,收起过多的道德感,无关自己的人和事,置身事外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享受舒适的生活。
▼
作家雪小禅说: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这世上很多事,物极必反,盈满则溢,人到中年,及时往回收才是智者所为。
收起清白感,因为很多时候,自证的清白不一定有人信。
收起付出感,恰到好处的付出也许才有恰到好处的收获。
收起道德感,接纳和尊重和而不同,或许才能和而求同。
余生,愿我们都能学会收敛,懂得蓄力,稳步前行。
作者 | 紫翘·清心
图片 | 紫翘·摄影爱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