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尿为何能打通人体一身的阳气?

旭说科普 2025-02-09 02:40: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有些人啊,冬天一到,手脚冰凉,裹着被子还是冷得打哆嗦,喝姜汤、贴暖宝宝、泡热水澡,全身上下烘得跟蒸笼似的,还是暖不起来。

有人告诉他:“你这是阳虚,得补阳!”于是乎,羊肉、鹿茸、附子、桂枝,往嘴里猛塞,结果越补越燥,嘴巴苦、喉咙干,甚至上火长口疮,反倒更难受了。

这时候,老中医笑了笑,摇摇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话一出口,十个人里有九个皱眉头:排尿还能通阳?尿尿跟阳气有什么关系?在大众认知里,阳气不足就是得补,暖不起来就得加温,跟排尿八竿子打不着。

可要是你真信了这个“补阳”的道理,可能不但暖不起来,反而把自己补成“火毒攻心”。

这事儿,得从人体的水液代谢和阳气的关系说起。

人体就像一口锅,火候不对,水汽乱窜

人体就像一口烧水的锅,水是阴,火是阳。火候足,水汽升腾,蒸腾有度,湿气化开,身体自然温暖舒畅。

如果火候不够,水就变成了死水,寒湿内生,四肢冰冷,关节僵硬。可要是火候太过,水汽乱窜,变成湿热,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甚至长湿疹、起痘痘。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阳气不足,体内的水液运行不畅,水湿堆积在体内,反倒把阳气困住了。就像锅底的火被湿柴盖住,烟气腾腾,火焰却烧不起来。

这时候,如果只是猛加柴火(温补),不把湿气排出去(利尿),火焰反而更熄灭,湿气越积越重,结果就是越补越冷,越补越虚。

所以,真正的“通阳”,不是一味地补火,而是要把体内的“湿柴”清理出去,让阳气自己升腾起来。而利尿,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之一。

肾主水,膀胱为阳气的门户

中医讲,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水液的代谢,全靠肾气推动。肾气足,水液运行正常,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身体清爽轻盈,阳气自然流通

肾气弱,水液排不出去,积在体内,就变成了寒湿,影响脾胃运化,堵塞经络,让人感到沉重、乏力、四肢冰凉。

膀胱是人体的“阳气门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气化水液,把多余的水分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如果膀胱气化功能不足,水液排不出去,就会形成“水湿郁滞”,影响阳气的运行。很多人阳虚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体内水湿太重,把阳气困住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利尿可以通阳。当尿液排出,体内的水湿减少,阳气就能顺畅运行,手脚自然变暖,全身的气血也会跟着活络起来。

为什么有些人“尿不利”,阳气也就不通了?

有些人明明喝水不少,但就是尿得少,甚至一天排尿只有两三次。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体内湿邪太重,脾肾阳气不足,导致水液滞留在体内,无法正常排出。

现代医学也有解释:如果肾脏功能下降,或者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尿液的生成和排出都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水肿、尿少的情况,说明他们的水液代谢功能已经受损,阳气运行也会受阻。

在中医看来,以下几种情况会导致尿不利,进而影响阳气运行:

1. 脾虚湿困: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停滞,导致小便不畅,同时还会伴随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沉重等症状。

2. 肾阳不足:肾阳虚衰,膀胱的气化功能减弱,水液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出现尿少、浮肿、畏寒怕冷等问题。

3. 湿热下注:湿热蕴结下焦,导致尿黄、尿少,甚至尿痛、尿急、尿频,表现为下焦湿热阻滞,影响阳气的运行。

如何通过利尿来“通阳”?

既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那么如何正确地通过排尿来帮助阳气运行呢?

1. 食疗调理:多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赤小豆、玉米须、白茅根等,这些食物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帮助膀胱排尿,减少体内水湿。

2. 中药助力:根据个人体质,可以适当使用中药调理,比如肾阳虚者可用附子、肉桂、益智仁温补肾阳,同时配合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利尿药材,让水湿顺利排出。

3. 泡脚排湿:用姜片、艾草、花椒泡脚,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水液代谢,加速体内湿气排出。

4. 适量运动:适当出汗也是排湿的方法之一,适量运动可以加快水液代谢,提升阳气,让身体更温暖。

5. 避免过度饮水:有些人以为多喝水能帮助排尿,但如果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功能本就不足,喝太多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导致排尿更困难。因此,喝水要适量,不要盲目灌水。

结语

很多人以为,阳虚就要补阳,结果越补越虚,反而火上浇油。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疏通阳气运行的通道,而不是一味地“堆柴加火”。而利尿,正是打开阳气运行的关键一步。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中医的深刻智慧。想要真正暖起来,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小便是否通畅,水湿是否积滞。

只有让体内的水液顺利排出,阳气才能真正流通,身体才能从根本上恢复温暖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金匮要略》

3.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4. 《中医内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水液代谢与人体健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