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四子出品,必属精品:那些“老四”出身的皇帝里,谁最强?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7-09 12:17:45

这几年,伴随着经典老剧在鬼畜届的“文艺复兴”,《甄嬛传》中由陈建斌扮演的雍正帝也成了众多鬼畜视频的素材。别看雍正帝皇帝生活过得香,其实雍正帝是由皇四子即位,历经坎坷,有趣的是,皇四子即位的皇帝在历史上并非个例,而且老四们能力还都挺强。

那些继承皇位的“老四”们

据统计,我国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帝制社会中,一共诞生过422位皇帝。原本按皇位继承顺序,排在第四的“老四们”怎么都轮不到他们登基称帝。但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逆袭,按目前的资料,大一统王朝中,总共有7位“老四”继承了皇位。说起皇四子,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他原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太后并不受宠,因此刘恒早早地就被派到了代国担任代王。然而,命运的转盘在汉高后八年(前180)突然转动,陈平、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后,他们选择了刘恒作为新的皇帝。刘恒能登基,不仅因为他年长且贤名远播,更因为他在朝中根基浅,便于被元老掌控。这位原本与皇位无缘的皇四子,就这样意外地成了汉朝的新皇帝。

东汉的明帝与和帝这祖孙俩,也都是皇四子。汉明帝刘庄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16岁被立为太子,30岁即位为皇帝,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汉明帝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限制外戚的权力,处理诸侯王问题,推动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汉和帝刘肇是汉章帝第四子,他即位时年仅十岁,朝政一度被外戚窦氏所掌控。面对窦宪集团的威胁,汉和帝并没有选择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为机智和谨慎的策略。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忠于皇室的宦官和大臣,最终成功铲除了窦宪集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要说哪个“老四”是纯粹靠自己争取到皇位的,那么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的朱棣就必然要被提及。他原本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在北平(今北京)为燕王,负责镇守北部边疆。侄子朱允炆登基后,开始执行削藩政策,由于操之过急,让朱棣感受到了威胁。于是朱棣在1399年起兵,在三年多的战争之后,朱棣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北方军队的强悍,一路南下,最终在1402年,攻破南京,登基成为新的皇帝。

历史上还有一件“四阿哥登基迷案”,说的就是如今被网友戏称为非“知名表演艺术家”的雍正帝了。由于其登基前,康熙皇帝迟迟没有明示继承人,加之雍正即位之后的改革触犯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他尚在位时,就有很多谣言说雍正帝是篡改诏书登基的。面对种种流言,雍正帝亲自下场,编写了《大义觉迷录》来阐述自己的理念和立场,并大力推广,力求让天下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不过很有趣的是,在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登基后,该书却遭到了禁毁。这更让他的皇位来源被人怀疑,成了一段历史公案。

而作为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也是第四子即位。他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乾隆皇帝以“十全老人”自诩,认为自己一生有“十全武功”。而其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对新疆地区实现有效管控的功绩,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影响非常深远。

历史上最后一位以“老四”身份继承皇位的,就是晚清的咸丰帝了。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虽然有心改革,但面对大清的沉疴,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内忧外患的旋涡中挣扎,可最终都未能逆转颓势。

“老四们”为啥能继承皇位

中国古代,理论上都是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以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继承人。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老四”皇帝呢?其实,这与中国古代一直有“立长”(嫡长子)与“立贤”两大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立长”指的是皇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这一原则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皇位继承过程中的争议和冲突。如《公羊传》所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继承顺序的明确规定。然而,这种以年龄为唯一标准的继承方式,忽视了继承者个人品德、才能等其他重要因素,有时会导致不合格的皇帝产生,影响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以汉朝为例,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将皇位传给了嫡长子刘盈,即汉惠帝。然而,惠帝性格软弱,无法有效掌控朝政,最终导致吕后专权。这表明,单纯依据“立长”原则,未必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对而言,“立贤”则强调根据继承者的德行和才能来确定继承人,这一原则更加注重继承人的个人素质,旨在选出最合适的统治者。“立贤”能够保证皇位传承给有才能、有德行的继承者,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同样以汉朝为例,汉武帝刘彻并非长子,但他的才能和政治远见使他成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刘彻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朝的繁荣。再如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从其兄长手中夺取了皇位。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贞观之治”,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然而,“立贤”的弊端在于,德行和才能的评价标准主观性强,容易导致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定。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例证。再如隋文帝杨坚在立储问题上,最初选择了长子杨勇,但后来因为杨勇的种种缺点,改立次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隋炀帝在即位前表现得十分贤明,但一旦掌握皇权,却变得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但如果“贤”与“长”恰好重叠,那么这就不存在“长”或者“贤”必须二选一的问题了。比如前文列举的汉明帝刘庄,尽管他是刘秀的第四子,但却是刘秀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因此符合“立长”之制,且刘庄“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有贤名,立为太子,也是名正言顺。总的来说,“老四”们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并非完全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在“立长”与“立贤”之间反复摇摆。这种摇摆,往往受到个人偏好、宫廷政治、宗族势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客观。这也为“老四”们能够登基,打开了一条道路。

哪个“老四”最强?

要说哪个“老四”最强,每个人心中定然有自己的答案。但若单纯以武力值来算,Judy(明成祖朱棣)大约是这些“老四”中武力值最爆表的一个了。

在位期间,朱棣不仅在文化建设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如编纂《永乐大典》,在军事上也有着显著的武功,尤其是他亲征漠北的壮举,更是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漠北,指的是今天内蒙古地区以北,那里是蒙古高原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明朝建立之初,虽然统一了中原,但对于漠北的控制却一直是个难题。朱棣即位后,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边患,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北征。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八年(1410)的北征。这次北征,明成祖亲率大军,深入漠北,直捣蒙古部落的核心地带。明成祖的北征,每次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他不仅调动了庞大的军队,还运用了多种战术和策略。在战斗中,明成祖身先士卒,亲自指挥作战,其勇猛和智谋均得到了士兵的敬仰。例如,在忽兰忽失温一战中,《殊域周咨录》记载:“上麾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亲率铁骑击之,虏大败。”这一战,明军利用火器的优势,给予了蒙古军队沉重的打击。

然而,明成祖的北征并非一帆风顺。在《明太宗实录》中,也记载了北征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由于漠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明军在行军和作战中遭遇了不小的困难。但是,明成祖凭借其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取得最终的胜利。《明史》中评价北征说:“文武兼资,威德遐被,北虏远遁,南夷效顺。”通过北征,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效地震慑了北方的蒙古部落,保障了明朝边境的安全,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明成祖的统治地位。因此,朱棣可以说是这些“老四”中,武力值最为爆表的了。

当然,历史上以第四子成为皇帝的还有很多,比如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再如朱棣的老爹朱元璋。只不过他们的父亲因为不是皇帝,所以本文没有将其纳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皇四子登基的皇帝们也都已经化为历史的烟云,他们的经历,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参考文献:

安子毓:《汉文帝前期政局探微》,《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1期。

曹金华:《汉明帝及其“严切”政治》,《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郑长兴、上官绪智:《汉明帝与“永平之政”》,《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3月。

张鹤泉:《论汉明帝》,《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

王健:《汉和帝铲除窦宪集团考论》,《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宋松华:《明成祖史迹考证》,《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0月。

马长泉、张春梅:《明成祖削藩策略简论》,《新乡师专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

陈梧桐:《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8月。

朱冶:《<圣学心法>与明成祖治国理念的表达》,《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高学姣:《<大义觉迷录>的文本流播与记忆》,《清史研究》2022年9月。

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6月。

赵立波:《内忧外患中的咸丰皇帝》,《文史天地》2020年5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成蹊)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