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向电报说再见了!

环球通信 2025-03-26 15:20:23

一、很突然!杭州将全面停用!

昨天,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传来消息,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从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目前,杭州和北京是全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

目前国内唯二还在运营电报服务的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也宣布停止电报服务了… 还剩下北京是唯一!

二、北京唯一的运营电报服务在哪?

有人说是西长安街上北京电报大楼。

这座坐落在西长安街11号的建筑,是中国第一座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电报章上镌刻的“01”编号,就是大楼“老大哥”地位的身份象征,每一封从全国各地发出的电报,都要先经过电报大楼,才能转到地方。在电报业务鼎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报大楼每月的业务交换量达300多万张,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其实,自2017年6月16日起,北京电报大楼一层的营业厅正式关门,北京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将搬迁至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7号的长话大楼一层。在北京联通西单营业厅,你会看到指引牌上除了有“宽带业务”“移动业务”等字样,还有专门的一栏写着“电报业务”。

这里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处可以发电报的窗口,业务员会给你一张空白单,在填上地址、电报内容之后,这份由你手写的独家消息就将发往目的地。

三、电报已成为历史,见证着中国通信强国的崛起

电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叶。1837年,美国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这一伟大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电报通过电流(信号)的通断来传递信息,而莫尔斯电码则是其独特的一种“语言”。这种电码由点(短信号)和划(长信号)组成,不同的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使得信息能够以电波的形式跨越山川湖海,瞬间抵达目的地。在那个没有电话、互联网的年代,电报成为了最快捷的通信方式,它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模式,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上海国际电台电报告知亚、非、欧、美、澳25个国家和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起:新中国第一代电信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仅用了14个月就建成了覆盖全国连通世界、东亚最大的无线电报网。

1958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际国内通信枢纽-北京电报大楼建成,收、发电报实现半自动化。

电波能瞬间穿越时空情连两端,成为那个年代最便捷、最普及的通信手段。1990年北京电报业务达到顶峰,超过了4440万封。报务员工作时连喝口水的工夫都很难挤出来。深更半夜送电报摩托车的突突声,能把整条胡同的人惊醒,因为电报内容是大喜或大悲。“母病速归”和“今晚接站”一类的急电占比最多。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通信业务开始高速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经济活动的增加,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迅猛增长,私家电话在北京市的普及速度就像火箭升空一样迅猛。再之后,大哥大、BP机、移动电话相继登场,3G、4G网速奔腾起飞……曾经的电报业务谈出大众视野。

90年代以来,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94年12月1日:最后一条上海到东京的国际电报电路关闭。

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邮电局用于电报投递的最后一辆摩托车退休,邮政顶灯的绿色“长安”汽车上岗,宣告摩托车投递电报方式的时代结束。

2001年8月1日:国家取消公众电报特急和加急业务,电报逐步淡出百姓生活。

2016年12月:北京电报大楼只剩最后三位“发报人”。最资深报务员-76年进入电报大楼的白何廷回忆“电报数量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最高峰时仅大楼一天的收发电报量能达到10万封。”

2017年6月15日:服役59年的北京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宣布停业,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搬迁至北京长话大楼。

2019年元旦:上海最后一个公众电报业务受理点-柳林路电信营业厅停止受理公众电报,但是仍在承接“来报”和“转报”业务。2021年6月16日:上海电信的服役22年的最后一台用户电报(电传)T203型交换设备“退出”网络,上海市的用户电报(电传)服务完成历史使命。

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云网融合、算网一体;从模拟通信到程控交换,从程控交换到IP通信、网络智能;从1G到5G,从5G到5G-A;从拨号上网,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七十多年来,我国信息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通信空白到走向世界前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别旧迎新》

往昔电波传尺素,

今朝科技启新程。

莫怀旧影情长在,

畅享通联岁月明。

不突然,是必然!

是时候,向电报说再见了!

0 阅读:5

环球通信

简介:资深分析师,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