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背景下,页岩油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过渡期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成为各国竞逐的焦点。2025年3月22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樊页平1区块宣布的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陆相页岩油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更成为全球能源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极。此次发现探明地质储量1.4亿吨、技术可采储量1135.99万吨的亿吨级页岩油田,不仅填补了我国陆相页岩油规模增储的空白,更以自主技术体系攻克了世界级勘探难题。

页岩气,这一深藏于地下的 “隐形宝藏”,被定义为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之中,以吸附态和游离态作为主要栖息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

页岩油分为海相与陆相两类。美国页岩油以海相为主(如二叠纪盆地),储层成熟度高、构造稳定,易通过水平井压裂技术开发。而中国页岩油资源中,陆相占比超过70%,主要赋存于松辽、渤海湾等断陷盆地,具有“低成熟度、高黏土含量、强非均质性”特征,开发难度远超海相页岩油。

胜利济阳页岩油示范区所在的济阳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其地质特征表现为:低成熟度,页岩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值)普遍低于0.7%,远低于海相页岩的1.0%以上;断裂复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发育密集,储层连续性差;岩性混杂:页岩与砂岩、灰岩互层频繁,导致储层非均质性极强。


这些特性曾被视为页岩油开发的“禁区”,国际石油公司普遍认为陆相页岩油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胜利油田科研团队历时10年,通过15万次岩心实验、3D地质建模与大数据分析,提出“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富集理论”,突破单一TOC(总有机碳含量)指标,构建“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保存条件”四维评价模型;揭示微裂缝网络与纳米孔隙的协同控储机制,精准定位可动油富集区;提出“断-压双控”成藏理论,明确断层活动与超压体系共同决定页岩油富集。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成熟度限制,将可开发页岩油资源边界拓展至Ro值0.5%以下,开辟了万亿吨级资源潜力。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针对薄互层储层,研发“地质导向+旋转导向”复合钻井系统,水平段长度突破3000米,靶体钻遇率提升至92%,远超国际陆相页岩油平均水平(约70%)。

首创“立体缝网压裂技术”,通过纳米乳液降阻剂、可降解暂堵球的组合应用,在低脆性页岩中形成“主干裂缝+微裂缝”三维网络,单井产能提升3倍。

构建了“水资源循环-压裂返排液零排放-CO₂驱油封存”一体化方案,单井用水量较传统技术降低40%,碳排放强度下降30%。自主研制全球首台套“陆相页岩油一体化测井车”,实现岩性识别精度达0.1米;搭建“地质-工程-经济”智能决策系统,勘探周期缩短50%,开发成本降低至每桶45美元以下,达到国际页岩油盈亏平衡线。
1.4亿吨探明储量相当于2024年全国原油产量的10%,技术可采量1135.99万吨可支撑年产50万吨规模开发,助力原油对外依存度下降1.2个百分点。济阳凹陷预测页岩油资源量超40亿吨,开发潜力相当于再造一个“胜利油田”,为中长期能源自主提供保障。形成覆盖地质评价、钻完井、压裂、环保的68项技术标准,已向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推广,带动国内页岩油产业投资超千亿元。

装备产业链方面,压裂泵车、地质导向仪等核心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0%,孵化出2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打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

淄博市规划建设“页岩油装备制造园”,预计到2030年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创造就业岗位超2万个;页岩油开发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协同推进,高青县已建成全国首个“页岩油+光伏”零碳示范区。

胜利济阳页岩油示范区的突破,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国家意志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典范。它证明:在“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仍具有战略价值;在全球化逆流中,自主核心技术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终极壁垒。

随着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的成熟,中国正从“能源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东方智慧。这场革命的意义,或将超越能源领域本身,成为大国崛起进程中又一个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