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广袤的版图之上,黄土高原宛如一部雄浑壮阔的史诗,以其沟壑纵横、千岩万壑的独特景致震撼着世人。而隐匿于这片黄土地貌家族之中的 “塬”,仿若大地挺起的坚实脊梁,静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独特的生态以及蓬勃的发展生机。

当人们踏入黄土高原,抬眼眺望,便能望见那在无数沟谷簇拥间拔地而起的奇特高地 —— 塬。它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巨型平台,轮廓分明且醒目。

塬顶平坦无垠,似是被巨手细细熨烫过一般,坦荡如砥,向远方延展数里甚至数十里。置身塬顶,极目远眺,苍穹高远,广袤大地尽收眼底,仿佛世间万物皆在脚下铺陈开来,令人心生豪迈之感。而其边缘,仿若刀削斧劈般陡峭险峻,与周边幽深的沟谷形成鲜明对照,垂直落差动辄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让人望而却步。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宛如大地的血脉经络,它们既是岁月洪流冲刷洗礼的深刻印记,又似守护塬地的天然屏障,将每一块塬与周边的世界紧密相连,却又清晰地分隔开来。

回溯至遥远的地质纪元,在第四纪以前,现今黄土高原所处之地,早已孕育出复杂多样的古地形。山前盆地、古老的山前地带等地形单元悄然蛰伏,它们仿若孕育生命的胚胎,为日后塬的诞生精心构筑了初始架构。随着地壳运动的持续推进,这些区域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抬升过程,地面逐渐隆起,原本相对低洼的区域被垫高,为后续黄土的大规模堆积铺垫了绝佳的 “温床”。

风,这位大自然的神奇 “搬运工”,在数百万年的悠悠岁月里,不知疲倦地从西北内陆广袤无垠的荒漠戈壁携来细微沙尘。这些沙尘颗粒虽小,却数量惊人,在风力的裹挟下,一路奔腾向东,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在黄土高原上空纷纷扬扬地洒落、堆积。年复一年,一层又一层,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黄土层宛如轻柔的锦被,逐渐覆盖古老的地表,温柔地包裹起曾经起伏的地形,塑造出了塬最初的雏形,赋予了它独特的 “肌肤” 与质地。

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别具一格,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倾泻而下。每逢雨季,大量雨水裹挟着磅礴能量,如万马奔腾般在地表肆意流淌。它们沿着地势低洼之处汹涌奔涌,经年累月,持续不断地对黄土层进行冲刷、切割。在这股强大 “雕刻刀” 的作用下,黄土被一点点剥离、带走,沟壑由此逐渐加深、拓宽,塬与塬之间被分割开来,塬面四周也被雕琢出陡峭的崖壁。曾经相对完整的黄土堆积区,历经岁月的无情洗礼,最终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目睹的塬、梁、峁等多样地貌并存的壮丽景观,而塬则凭借其顶部相对平坦的特性,在这片黄土地貌中独树一帜。
三、百态千姿:“塬” 的多样类型(一)完整塬:高原上的巍峨巨擘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陇中白草塬等堪称完整塬的典范之作。陇东董志塬,素有 “天下黄土第一塬” 的美誉,其塬面开阔平坦,地势舒缓,广袤的农田如绿色的织锦整齐铺展,村落星罗棋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历史。陕北洛川塬,凭借其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品质卓越的洛川苹果,果香四溢,闻名遐迩,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陇中白草塬同样以其广袤的面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富足的农业产出。这些完整塬仿若大地的坚固盾牌,在四周沟谷的蚕食下,虽历经沧桑岁月,却依然顽强坚守着自身的完整,为人类的繁衍、农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靠山塬发育在山前倾斜平地上,一侧紧紧依偎着巍峨高山,另一侧则缓缓倾向河谷。秦岭山地中段北坡坡麓的塬便是如此,它们仿若山体与河谷之间的灵动纽带,承接了山地的径流,又孕育了向河谷延伸的生态链。源自山地的河流或沟谷宛如灵动的画笔,在靠山塬上镌刻下或深或浅的纹理,切割出独特的地貌景观,既蕴含着山地的雄浑豪迈韵味,又散发着河谷的灵动清新气息。
(三)台塬:盆地中的璀璨明珠陕西关中平原北面的渭北高原上,台塬错落分布,仿若镶嵌在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这些台塬处于断陷盆地之中,有着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生态系统。它们因地势起伏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既与关中平原的繁华相邻,又保留着自身古朴宁静的特质,农田、果园、村落交织,勾勒出一幅幅悠然闲适的田园画卷。

黄河龙门河段两侧的塬多为破碎塬,它们本是河流高阶地,在漫长岁月中,被后期发育的沟谷反复切割、撕裂。往昔相对完整的塬面变得支离破碎,宛如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变迁的记忆。尽管破碎,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沟谷间的涓涓细流汇聚着生命的力量,滋养着周边顽强生长的植被。
(五)零星塬:丘陵中的意外惊喜在黄土丘陵区内部,零星塬仿若隐匿的珍宝散落其间。像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的杨台塬、茹河上游的孟塬,它们面积虽小,往往仅有数平方公里,却恰似荒芜中的一抹绿洲。在连绵起伏的丘陵环抱下,这些零星塬以其相对平坦肥沃的土地,为当地的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为人类的生存点亮希望之光。
董志塬:黄土高原的 “巨无霸”董志塬雄踞于甘肃省庆阳市中南部,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天下黄土第一塬”。它仿若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海洋,面积达 910 平方公里,东西延展,南北开阔。其海拔在 1200 ~ 1400 米之间,黄土层厚度更是令人惊叹,可达 200 多米,仿佛是大自然用无尽的黄土精心堆砌而成。董志塬地势平坦得如同被巨手抚平,土壤肥沃得能攥出油来,是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麦浪滚滚、玉米林立、高粱摇曳,这里素有 “陇东粮仓” 之称,年复一年为人们奉献着丰饶的粮食,滋养着一方百姓。不仅如此,它还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地下或许还埋藏着无数等待发掘的历史珍宝,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奋斗。

洛川塬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静卧于子午岭和黄龙山之间的洛河中游。其基底为三趾马红土覆盖的山间盆地,在此之上堆积的第四纪黄土厚度达 120 ~ 150 米。洛川塬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黄土高原上的重要农业区。不过,它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那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品质优良、色泽艳丽、口感香甜的洛川苹果,闻名遐迩。每到收获季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八方来客。

白草塬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扎根于祖历河中下游,形成于第三纪古盆地基础之上。其第四纪黄土厚度约 200 米,塬面海拔 1750 ~ 1900 米,相对切割深度 180 ~ 200 米。白草塬地势较为完整,既拥有广袤的农田,又保留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是黄土高原上重要的生态和农业区域。在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绿草如茵,植被覆盖良好,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黄土高原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长武塬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作为陇东黄土塬的南延部分,延续着塬地的雄浑与富饶。其海拔在 1000 ~ 1300 米之间,地势向东南倾斜,塬面较为完整。长武塬是黄土高原上的重要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田间地头,农民辛勤劳作,四季更迭间,金黄的麦穗、饱满的玉米棒子,见证着丰收的喜悦,为当地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黄土高原的农业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神禾塬:传说与农耕的交融之地神禾塬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是西安城南三大塬之一。它的名字源于古老的传说,相传因炎帝神农氏在此教稼百谷而得名,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初始记忆。神禾塬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是西安地区重要的农业区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农田纵横,稻麦飘香,同时,古老的遗迹、传统的村落星罗棋布,仿佛诉说着往昔岁月的辉煌,让后人得以窥探历史的一角。
少陵塬:诗意与田园的共生之所少陵塬同样位于西安市南部,与神禾塬相邻。它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是西安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和生态屏障。少陵塬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 “少陵野老吞声哭” 而得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塬上,既能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又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诗人的低吟,古旧的窑洞、蜿蜒的小路,与周边的农田、果园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部,是西安城南三大塬之一。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西安地区的重要农业区。而真正让白鹿原声名远扬的,是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白鹿原》。这部巨著以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的恩怨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深刻描绘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人性的复杂。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又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白鹿原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地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场景,感受这片塬地承载的厚重文化。

塬的顶面平坦无垠,坡度极为平缓,多在 1° - 3° 之间,边缘处稍陡,也不过 5° 左右。这般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使之成为农耕文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理想摇篮。自远古时期起,先民们便相中这片沃土,在此刀耕火种,开启了向土地讨生活的漫漫征程。随着时间推移,平整的塬面被开垦成大片规整的农田,麦浪翻滚、高粱摇曳,年复一年为人们奉献着丰收的喜悦,滋养着世世代代的黄土儿女。

深邃的沟谷环绕着塬,仿若天然铸就的防御壁垒。这些沟谷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更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诸多意义。一方面,它们是雨水径流的排泄通道,每逢暴雨倾盆,大量雨水迅速汇入沟谷,避免了塬面遭受长时间洪涝浸泡;另一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外敌入侵时,这纵横交错的沟谷常成为当地民众隐蔽周旋、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为守护家园立下赫赫战功。

塬上深厚的黄土层,是大自然给予这片土地最慷慨的馈赠。厚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黄土,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富含多种矿物质与养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这种特性也使得当地居民在建造窑洞时更为便利,冬暖夏凉的窑洞依塬而建,成为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居住景观,人与土地的联系在此刻变得更加紧密无间。
(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鲜活记忆漫步塬上,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诸多古老村落错落分布,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旧的窑洞门窗诉说着往昔岁月。西府周塬,作为周、秦两大王朝的发祥地,地下埋藏着海量的文物宝藏,从青铜器到甲骨文,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静静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荣耀。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屯兵的五丈塬,如今虽硝烟散尽,但其上的武侯祠依然香火鼎盛,吸引着后人前来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凭吊先贤的壮志豪情。
五、“塬” 的多元价值(一)农业生产价值:粮食安全的基石塬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加之近年来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灌溉水源有了一定保障,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茁壮成长,棉花、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也在这里找到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每年丰收季,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玉米粒,汇聚成金色的海洋,不仅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口粮供应,还为国家的粮食储备添砖加瓦,在维护粮食安全的战略大局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塬上的植被,尽管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面临诸多挑战,却依然顽强生长。草地、灌木丛与林地相互交织,像一张绿色的大网,牢牢锁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根系深入黄土层,涵养水源,调节着局部气候。每一片塬地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它们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维系着黄土高原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平衡,为无数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

从古老的原始村落遗址到历经风雨的古城墙,从古朴的民俗节庆到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塬承载着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追溯民族起源、探寻文明演进轨迹的活教材。通过保护塬上的历史遗迹、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代代延续,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