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影响下,不同种族的人群机体脂肪分布呈现差异。中国人群往往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多余的脂肪蓄积在内脏和腹部,加剧超重和肥胖进展。如何有效改善脂肪异位分布,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是应对当下国人面临的“体重危机”的破局点。为此本刊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莹教授阐述精彩观点,分享宝贵经验。

张莹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内分泌代谢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兼任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糖尿病学会常委、广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肥胖代谢学会主委、广州市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广州市甲状腺学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委、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内分泌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曾作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及编委。
《国际糖尿病》
近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的良好风气并采取积极行动。体重与脂肪分布的关系密切,请您谈谈中国人群的脂肪分布模式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何特点?这些分布特点如何加剧超重和肥胖问题?
张莹教授
中国人群的脂肪分布呈现显著的“中心性肥胖”特征,即脂肪更易堆积在腹部和内脏周围,而非均匀分布于全身。这一现象与遗传、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成为超重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重要诱因。其具体呈现以下特点:1.内脏脂肪比例高:中国人群在同等体质指数(BMI)下,内脏脂肪含量普遍高于白种人,导致腰围增大和代谢异常风险升高[1]。2.皮下脂肪储存能力较弱:部分研究表明,中国人群皮下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较低,过剩能量更易转化为内脏脂肪[2]。3. 城乡差异显著:农村地区人群因饮食结构转型(高碳水、高盐)和体力活动减少,中心性肥胖增速明显高于城市[3]。
中国人群脂肪中心性分布加剧超重和肥胖的机制包括:1.加剧代谢紊乱:内脏脂肪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如TNF-α、IL-6),直接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4]。2.饮食结构变化:我国传统谷物为主的饮食逐渐被高脂、高糖的精细加工食品替代,热量过剩加剧脂肪向腹部堆积[5]。3.工作模式变化:广大人群在城市化进程中体力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延长,肌肉量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进一步加剧脂肪蓄积[6]。4.基因适应性差异:节俭基因假说认为,长期经历饥荒的中国人群更易将多余能量储存为内脏脂肪以应对能量波动[7]。
总体而言,导致我国人群脂肪呈现中心性分布的原因既有遗传背景又有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脂肪的异位沉积,日益加剧超重、肥胖现象。
《国际糖尿病》
如何精准干预中国人群脂肪异常分布?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张莹教授
总体而言,改善中国人群脂肪异常分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基础的方法。我们首先建议患者“管住嘴”的同时进行膳食优化。当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普遍存在精加工食物摄入过量问题。研究表明,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降至50%以下,同时增加优质蛋白(1.2-1.5g/kg/d)及膳食纤维(25-30g/d),可显著减少内脏脂肪[8]。采用限时饮食(如14:10模式)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重新分布[9]。其次是“迈开腿”科学运动。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并结合抗阻训练。如每周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如4×4分钟90%最大心率运动)配合2次全身抗阻训练,较单纯有氧运动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10]。其三是调节睡眠,缓解压力。建议大家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习惯。
在生活方式干预不理想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会需要使用体重管理的药物来治疗。近年来,体重管理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如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可通过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并调节下丘脑食欲中枢等机制发挥作用,促进人体脂肪重新分布,有效降低了内脏脂肪含量。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对超重、肥胖进行个体化干预。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和应用体重管理的药物外,一些其他的个体化干预手段如肠道菌群的调节也是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方法,这些都是改善超重、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
《国际糖尿病》
在您提到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是体重管理、改善脂肪分布的重要手段,您可以展开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么?
张莹教授
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体重管理,其中奥利司他是脂肪酶抑制剂,而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是GLP-1RA,替尔泊肽是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受体的双靶点激动剂。由此可见,当前基于GLP-1受体通路的药物治疗是体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GLP-1RA在我国正式批准用于体重管理始于2023年,为短效注射制剂(利拉鲁肽3.0mg、贝那鲁肽),一日一次或多次注射。2024年长效注射周制剂(司美格鲁肽2.4mg、替尔泊肽)上市开启了体重管理的新时代。
全球Ⅲ期注册临床试验(STEP系列研究)显示,超重/肥胖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后,其减重幅度可达 15%~17%,平均体重减轻可达17.6 kg,且显著、持续地减轻体重达104周(2年)[11]。STEP-1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68周,可显著降低总脂肪含量(-7kg,-3.29 %),并相对增加瘦体重比例(-3.4kg,+2.94 %),改善体脂分布效果显著[12]。以中国人群为主的STEP-7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44周减重幅度达12.1%,单纯肥胖人群平均减重幅度达13.5%[13]。
对于减重治疗,我们强调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减重药物的应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中心性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高度相关。因此全社会重视体重,管好体重,改变脂肪异常分布是减少超重、肥胖相关危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2.He J. et al. Ethnic differences in fat storage patterns. Diabetes Care (2017).
3.Popkin BM. Urbanization and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Lancet (2019).
4.Xu Y. et al. Visceral fat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adults.?Nature Metabolism?(2021).
5.Wang L. et al. Dietary shifts and obesity in China. AJCN (2020).
6.Ng SW. Physical activity transitions in China. Obesity Reviews (2018).
7.Neel JV. The "thrifty genotype" hypothesis. Am J Hum Genet (1962).
8.中国肥胖防治指南(2021).
9.Liu et al. Cell Metab (2022).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9(3):2023.
11.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12.Wilding et al. presented at the Endocrine Society (ENDO) virtual meeting, March 20-23, 2021.
13.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Mar;12(3):18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