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陈之战杨广都干了啥?八路总管谁功劳最大?

紫陌独行路 2024-12-19 11:14:57

隋灭陈之战,杨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军主帅,而是三领军元帅之一,另两位是杨坚三子秦王杨俊和宿将杨素。

其实很早之前杨坚就有了灭陈的想法,毕竟他继承的是强大的北周,再加上得位不正,只有大一统才能让他稍微避免欺负外孙的尴尬。不过由于与突厥的极限拉扯才耽搁了下来。

热身

开皇七年(587年),大丞相高颎献平陈方略——在南陈收获季节,声言袭扰,以废其农时;收好稻米后,再派小部队四处纵火烧其粮蓄,行疲敌之计。

不愧为杨坚的首席谋士,高颎此计甚毒,不仅能够打掉敌方的经济,狼来战术还使敌方更加疏于防备。

当然,好的战略还需好的执行人员,这个重大任务就落到了两位一线指挥官贺若弼和韩擒虎头上。而这哥俩也没让杨坚失望,把这个战略发挥到了极致。可怜的南陈军队,被折腾地连个囫囵觉都睡不全,但又毫无办法,只好干骂娘。时间长了,该干啥干啥,权当没看见,因为一年之内,隋军就是小打小闹,从来没有越过“三八线”,陈军也明白过味来了,这是疲敌战术。

但接下来,杨坚开始动真格的了。

开皇八年三月,杨坚下诏,列举陈后主二十条罪行,并动用全国所有的印刷作坊,在江南散发诏书三十万份,以争取人心。

十月,又设淮南行省于寿春,以次子杨广为尚书令统筹各路兵马,以高熲为元帅长史决断行军谋略,率八十总管、五十一万兵士分八路南征。

这八路又分为中游、上游与下游三部,(中游)行军元帅杨俊由襄阳进屯汉口,以阻挡中游陈军支援下游的建康;(上游)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今四川奉节)东下,与出江陵的荆州刺史刘仁恩会和后,驱赶长江中游一带的陈军到汉口围歼。

兼(下游)行军元帅的杨广则统帅下游五路,其中,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合肥)攻采石,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走京口,杨广则率军出六合,这三路集中围攻建康。同时,蕲州总管王世积率舟师自蕲水攻九江,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迂回南下入太湖,奇袭吴县。这两路为左右翼,协攻江西、三吴,目的是掩护、支援杨广主力军。

另外,在进军之前,杨坚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守机密,又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进行破坏、扰乱活动。

可以看出,隋廷的安排是周密且详尽的,杨坚更是大费苦心,让心爱的次子领强兵,挂元帅,心腹重臣为参谋,直攻建康,以夺灭国之功。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杨素,他之所以能与两位王子并领元帅之职,并不在于他打仗有多牛,而是他善于投机,在此之前他刚因“老婆风波”在家做冷板凳。但在得知高颎献方略的那一刻,他紧跟着上书献上了自己的平陈之计,而且一献就是好几个。这些计策的具体内容史书没有记载,很可能并不高明,但他的报国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杨坚(还有可能是走了独孤氏的后门),让他复起为信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为东下灭陈做准备。

但不管怎么说,他后来的表现还是担得起这个行军元帅的。

杨坚一阵紧锣密鼓,那我们的“后庭花主”又在干什么呢?说来别不信,陈后主压根就不知道隋军南侵。

实际上,南陈的前线将士还是很负责的,当得知隋军行动后,他们立即向朝廷奏报,而且是接连不断。可惜,这些消息(已经称不上情报了,因为杨坚为收买人心已经弄得人尽皆知)都落在了两个佞臣施文庆和沈客卿手里,这两位老兄为让自己的主子能玩得更舒服,同时也为了体现报喜不报忧的“优良”品格,当然也有高颎“狼来战术”的功劳,他们果断地把这些情报都丢进了垃圾桶。

于是,南陈朝廷出现了极其吊诡的一幕:前线火急火燎,皇宫一片笙歌艳舞!

然而,这些还都是小儿科,为了庆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加些节日人气,陈叔宝非常“配合”地把下游水军主力全都调回了秦淮河。结果,原本应在长江游弋的战船,成了供人随意参观的展品。

当然,再昏的朝廷也有几个“不识趣”的忠臣,尚书左仆射袁宪见后主君臣实在不像话,勇敢的将隋军陈兵长江的实情一股脑全倒了出来。

却不料,陈叔宝镇定自若,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帝王气在我江南,齐兵三来,周师再至,无不摧败而去,彼何为者耶?

看到皇帝如此牛逼,近臣孔范也凑趣道:“长江天堑,隔断南北,今日隋军,岂能飞渡?”

陈叔宝听完连连夸赞,其他内阁成员也随声附和,哈哈大笑。

就这样,袁宪被搞得灰头土脸,连话都插不上,最后只能悻悻而去。

这在后世看来实在荒唐,但在当时却是南陈朝堂的共识。南朝虽然弱,却有长江天堑,战斗力很强的水军。

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双方的纸面实力就清楚了。

面积和人口上,隋朝占有长江以北以及四川等地,南陈占有长江以南,面积是2:1,开皇初年隋朝的人口约3600万,南陈约1600万,略高于2:1;

士兵数量上,隋朝可以动员起五十多万军队,主要以陆军为主,战斗力非常强,在当时应该是罕有匹敌(西方正是东罗马帝国时期,国力尚可,但军队战斗力大为下降,对外基本采取守势)。而南朝大概有军队二十来万,陆军不值一提,水军战斗力很强。还是2:1;

将领素质上,隋朝的领兵大将大都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南朝也有不少良将,比如萧摩柯、周罗睺、鲁广达等,可惜在陈朝君臣的折腾下,已全无战意。

南陈的优势在于水军战船数量和战斗力,拥有长江天堑。如果充分发挥这点优势,拼死力战,战争胜负仍未可知。

人在生死之际往往能爆发无穷的能量,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以及一代名将韦孝宽和王轨的伐陈之战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几十年前北周、北齐虽英才辈出,经常与南陈干架,却谁也灭不了谁。

有了这些光辉榜样,陈叔宝这才优哉游哉,大言不惭。

但是,这么一场颇具悬念的战争却生生被后主君臣打成了一边倒的虐战。

开胃小菜

首先与对方接战的是杨素的水军。

为了掌握“制江权”,杨素在受命信州总管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打造水军。士兵训练的如何不好说,但他打造的“五牙”战船却是独步天下,史载,它高近三十米,上下五层,能容将士八百名,而且还配有一种高端武器“拍竿”,这是世界史上独一份的发明。

开皇八年十二月上旬,杨素率十余万大军,以及他的“五牙”大船,水陆并进,从重庆向湖北进发,很快到达宜昌一个叫流头滩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南陈一个重要的前沿军事要地,有守军五千余人。

隋朝水军都是新练之兵,从未见过如此险地,都不免有些害怕,杨素做了精彩的战前动员,然后将部队分成三股,自己率水军主力担任主攻,另派两名将领去佯攻其他据点,以分散敌方兵力。

当夜,隋军发起猛烈攻势,一举拿下流头滩,除了守将跑得快,剩下的全被活捉。

这次小战斗并不重要,却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隋朝水军的第一次亮相,且是以己方劣势打对方优势,对斗志信心的加成作用不可估量。

初战告捷,隋朝水军继续沿江东下。一时间,战舰布满江面,旌旗四扬,杨素稳坐在战舰上大摆pose,凡是见到的江东百姓都呼他为“江神”。

与此同时,长江下游的偷渡也开始了!

偷渡

作为坐镇一线的军事统帅,贺若弼在贯彻执行“疲敌之计”的同时,也在做着自己的准备,而且是独创性的准备。

首先,他暗中买了五十多条破船,故意摆放在长江边,让南陈的军士误以为北朝缺乏船只,渡江还早着呢。

接着,他又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然后大张旗帜,人马喧噪,搞得好像要马上打仗一样。对岸的陈军以为有什么大动作,弄得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最后才发现隋军只是在搞换防,这样反复几次,陈军也就习惯了,等隋军再搞什么动作,压根儿就不理了。这其实也是高颎“狼来战术”的升级版。

除此之外,贺若弼还经常带着将士沿江打打猎、跑跑步,搞个小型军演什么的,一开始,陈军还很好奇,也很兴奋,排着队来看免费的耍猴表演,但次数多了,也就提不起兴致了,任凭外面锣鼓喧天,我自高卧不动。

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两个字:偷渡!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大雾,就在陈叔宝和他的亲信们肆意狂欢过春节的时候,贺若弼率一万隋军成功偷渡长江。当黑压压的兵士出现在眼前,南陈守军还以为是神兵天降,当即就吓得四散而逃。贺若弼率军迅速挺进,趁势攻占了江南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擒南徐州刺史黄恪,俘敌六千余人。

就在贺部忙着渡江的时候,韩擒虎也开始动手了!

这位“阎罗王”没贺若弼心眼多,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勇猛和无畏,他率五百敢死队偷渡长江,然后奇袭采石。

采石是何地?这里扼长江要冲,水流湍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五百多年后,一代儒将虞允文就是在此利用险要地势,以不足五万人战胜了金人近四十万大军。由此可见,采石之险。

但韩擒虎未做任何准备,也没有预留任何退路,就这样施施然来了。

正月初一夜,韩擒虎率一支五百人的精锐小队从采石对岸的一个小县城出发,乘坐预先准备的小船,迅速渡过了长江,并很快来到了南陈守军的军营。

平心而论,这一行动相当冒险。南陈守军估计有两万多人,如果稍作防备,这五百人无异于是羊入虎口。但是,战争就是这么一个永远充满变数的东西。

当韩擒虎和他的将士们站在对方军营的那一刻,看到了让他们都能在梦中笑醒的场景:整个军营一片欢歌笑舞,从将士到士兵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偌大的军营竟然没有任何防守。

虽然早有预见,韩擒虎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短暂的惊讶后,他很快就明白了:今天是新年!

天上掉馅饼!那还等什么,弟兄们,跟我冲!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隋军五百人竟然砍了足足五千颗头颅,并顺利拿下了采石。

当得知下游两路军偷渡成功,前线总监军高颎来不及汇报杨广,即刻下令后续部队马上跟进,迅速开辟战场,以给予贺韩两部最大的支持。

正月初六,王世积军强渡长江,十一日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燕荣军也自东海乘舟南下,并于十六日进入太湖。杨俊则从襄阳移师汉口,准备渡江,只是迫于周罗睺等人驻扎在汉阳鹦鹉州的几万劲旅而未能成行。

慢半拍

隋军四面开花,高歌猛进,建康却呈现出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

采石失陷后,守将自知罪孽深重,赶紧向陈叔宝求援,希望发动反击、夺回失地,将渡江的一小撮入侵之敌赶回长江。

应该说,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隋军只有区区五百人,后续部队还在过江中,如果抓住时机全力反击,韩阎王恐怕真要去见阎王了。

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时间。而这位还算有些才能的守将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因为他的皇帝没有给他时间。

当得知采石陷落后,陈皇帝依然“镇定自若”,果断命令继续过新年,所有事等过了今天再说。

然而,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却又是一整天裹脚布般的御前会议。

当然了,成果还是有一些的,首先就是一封“伟大”的诏书——隋军胆敢犯我边境、侵我京郊,就好似蜂蜇虫咬,应及时扫灭。朕当亲统六军,荡涤八方。

这封诏书有没有激励到士气不知道,但采石守将却快要急哭了,在他万般求肯下,陈叔宝才终于做了点实际工作——征召僧侣、道士当兵(这位仁兄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估计他是想让这些人来感化隋军),然后任命萧摩诃、任忠和鲁广达为领军元帅去抗击敌军。

这三位虽称不上绝世名将,却各有可取之处。

萧摩诃,南朝最后的名将,武艺高强、无畏无惧,经常一个人骑着战马冲入敌阵,基本上是所向披靡,估计跟北朝猛将史万岁有的一拼。

任忠,一名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成名后一直跟着陈霸先混,虽无大功,但绝对是老资格,在军界威望甚隆,官拜镇东大将军。15日,他率军自吴兴入援建康,陈后主让他驻守朱雀门。

鲁广达,更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为人坦荡、待人真诚,曾纠合乡邻平定南部叛乱,成名后,得到陈霸先重用,被封为省长兼军区司令,镇守地方。任上,他为政清廉、尽职尽责,为百姓所拥戴。

然而,他们却因为陈叔宝的关系,延误了战场上最重要的时机。萧摩诃和任忠都曾提出过比较正确的战略,却因为施文庆等人从中作梗,陈叔宝偏听偏信,最终全都流产。

破城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果断做出决定,必然会被牵着鼻子走,处处慢人一步。

当陈叔宝还在花费一整天来开会研究时,隋军那边却正进展神速!

先来看贺若弼。这位老兄在攻下镇江后,来了一招“釜底抽薪”,他先是严令士兵秋毫无犯,违令者斩;接着将战俘全部释放,每人发了路费,还各送了一份“陈叔宝二十大罪状”,让他们沿路宣传。

这一招立马收到了奇效,隋军所到之处,南陈百姓不仅不反抗,还把他们当成了救世主。

紧接着,贺若弼又以一部进屯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陈军增援,自率八千主力西进。

此时,韩擒虎也从采石出发了。老韩头不愧是个急性子,他先是以迅雷之势攻克了军事重镇姑孰(安徽当涂一带),接着又挥师北上,兵锋直指建康。

或许是采石一战打出了名堂,韩老兄在南陈一夜成名,一路上降者不绝,其中有一人叫鲁世真,自称是鲁广达之子,他愿意写一封家书,招降自己的老爹。

兵贵神速!正月初七,贺若弼进屯钟山以南的白土岗;而韩擒虎则领兵到达了新林(今南京江宁区)。

此时建康周围隋军大体情况如下:

贺若弼:有精兵八千人,主要是步兵和轻骑兵,士气高昂,战力非常强。但是连日的行军,已显疲惫之态。由于进兵太快,后续部队没能跟上。

韩擒虎:有精兵一万余,再加上后续部队,总共两万人,主要是步兵和轻骑兵。

杨广:主力军十万,但是没有渡江,只是移军六合,威逼建康。

建康周围陈军的情况:

仅在建康驻防的陈军就有十余万人(其余都在各个方向被阻击),而且建康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更有秦淮河这条天然的护城河,地理形势特别有利于防守。

陈叔宝只要能犒赏士卒、鼓舞士气、加固城防,守个一年半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建康城守了还不到二十日便被攻破了。

萧摩诃、任忠和鲁广达确实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良将,然而却不被陈叔宝信重。

先是鲁广达。他收到儿子派人送来的劝降信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跑到皇帝那里负荆请罪,陈叔宝的表现也还不错,他没有治鲁广达的罪,但领军元帅却当不成了。

其次是萧摩诃。这位南陈虎将在大敌当前之时确认了一件非常窝火的事情:自己被戴了绿帽子,而且操刀之人还是自己的主子皇帝。让这么一个人担任领军元帅,陈叔宝也是心大。不过萧摩诃也没有主动投敌,但是否尽心尽力就难说了。

最后是老将任忠。隋军远道而来,急需尽快决战,而陈军坚守建康城,与敌打消耗战才是上策。所以这位老将军苦苦哀求,千万不要出击。但陈叔宝荡涤八方的牛皮已经吹出去了,面子上过不去,兼且孔范来了一句:“请与隋军决战,我当为陛下刻石纪功!”

于是这位颇有些文采的皇帝便果断地拒绝了任忠的苦谏,信心十足地开始部署兵力,准备与隋军来一场大决战,并且还制定了一个战略:先打贺若弼(离得近),再灭韩擒虎。被拒之后的任忠非常郁闷,知道大势已去,便萌生去意。

部署完毕,南陈六万大军从建康城倾巢而出,开赴钟山。出征将领全是熟悉面孔:萧摩诃、任忠、鲁广达,当然还有提建议的孔范。

四员大将到达钟山后,便摆开阵势,而且是非常有名气的阵势——绵延二十多里的一字长蛇阵。

为什么要摆出早已被无数次证明不堪一击的长蛇阵?因为萧摩诃还在生闷气,鲁广达说了不算,任忠有去意,只有孔范觉得如此摆阵有“气势”。

贺若弼占据钟山后,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构筑工事,等待自己的后续部队,他心里非常明白,一场艰苦的攻城战正等着呢。但是,他还是失算了,对方竟然主动送上门来了。

内心极为激动的贺若弼立即狂奔下山,率领八千精兵严阵以待。

南陈仗着人多,首先发起进攻。鲁广达毫不含糊,也有自证清白的意思,他亲率部曲戮力向前,与隋军连续接战,逼得隋军退却了好几次。贺若弼没办法,只好玩起了花样,在交战处燃起浓烟,这才把鲁广达逼退。

但是,其他各部陈军却没有任进展,尤其是萧摩诃,这位曾经数次单骑冲阵的虎将毫无战意,只是率军队象征性地冲了冲,应付了事。

从这轮进攻中,贺若弼敏锐察觉到了敌方的一个致命弱点——孔范军。因为这支军队最混乱、最没有秩序、最没有组织性。于是,他马上决定反攻。

在贺若弼的指挥下,隋军向孔范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孔范哪见过这种阵仗,吓得拔腿就走。主帅一跑,军无斗志,孔范军率先崩溃,然后是萧摩诃军、任忠军……只有鲁广达还在硬扛,但终究无济于事。仅半天功夫,八千隋军就砍杀了五千多南陈兵士。

萧摩诃知道回去后决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干脆投降了北朝;任忠和孔范都跑回了京城,只有鲁广达率自己的亲兵且战且退。

贺若弼大胜的消息很快刺激了驻扎在新林的韩擒虎,为了不甘人后,他率领大军也迅即出发了。

老天爷有时就是不公平,贺若弼拼死拼活,而这位老兄却顺利得出奇,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没多久就来到了雨花台。在这里,他遇到了前来迎降的任忠。

这位老将从战场跑回后,就直接找到了陈叔宝,报告失败的情形,其中更多的意思应该是:不听我的,败了吧!

如果换做其他皇帝,怕是早就一刀剁了任忠,就像当年袁绍杀田丰那样,但陈叔宝根本没有听懂任忠的嘲讽,因为他已经被吓尿了裤子,他以近乎哀求的口气要求任忠再次出去迎战。

任忠回来也就是过过嘴瘾,看到效果不佳,也没有胆量直接开怼,于是便撒了个谎跑了出来。

就在此时,他得知了韩擒虎领兵前来的消息。老将明白,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了,于是,果断决定投降隋朝。为了使以后的日子过得好点,他决定立一个大功。而这个大功很简单,就是当一个优秀的向导。

听到任忠的来意,韩擒虎简直乐开了花,当即率领大军跟在其后。有了这么个优秀的向导,隋军的行军速度更快了,没多久就来到了建康南门朱雀门。

然后,打开这道坚固的防线任忠只用了一句话——老夫都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南陈的兵士一看是自己敬爱的老领导,也就一哄而散了。

就这样,韩擒虎不费吹灰之力攻破了建康,并在一口枯井里逮住了“一绳吊三人”的陈叔宝。

这一切发生时,贺若弼还在路上苦战呢,对手正是鲁广达。这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他率领自己的亲兵和隋军连续巷战,斩杀了好几百人。当他得知自己的皇帝已被活捉后,才解下铠甲,朝皇宫方向三拜九叩后,泣然而降。

四面开花

建康城的战事就此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其他几路。

首先是杨素。自从在流头滩牛刀小试后,“江神”兄便率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沿江东下。经过昼夜急行,很快便到达了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一大劲敌——吕忠肃。

吕忠肃,一名普通的南陈军官,但普通不代表没能力,事实证明,他不仅很有能力,还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当得知隋朝大军从上游而来,这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名气的将领立即做出了部署。

他先是在江面上连成三条铁锁,横截长江,然后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贡献出来充实军需。这是一种彻底防守的姿态,原因很简单,他的兵士太少了,只有区区两千人。以两千对十万,怎么算,也得防守。

杨素到达后,也没玩什么花样,立即督率大军发起了猛烈攻击。他自信地认为,这不过又是一个流头滩,只需半天就可拿下。但是,他错了。

南陈军并没有不堪一击。他们在吕忠肃的激励下,凭着险要地势,与隋军展开了殊死搏杀。杨素前后发起了四十多次进攻,全都被打了回来,最终战死了五千多人。而西陵峡却还牢牢控制在陈朝手中。

杨素傻眼了,自己十万大军,怎么可能连一支两千人的军队都拿不下?其实,关键就在于那三条铁锁。有这三条铁锁拦江,隋军战船根本无法靠近对方阵地,也就只能被动挨打。杨素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怎样才能破解呢?

就在杨素抓耳挠腮之际,长江下游传来隋军大捷的消息。吕忠肃这名很负责任的将领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以为建康危急,急需增援。于是,他放弃了这个防守要地,率领两千兵士向下游奔去。

这下子,杨素捡了个大便宜。他立即派人拆除了三条铁锁,尾随吕忠肃而去,并在湖北荆门附近,追上了后者。此地的地形比起西陵峡来,实在差太远了。但吕忠肃没有畏惧,率领将士主动出击,竟然又和杨素打了个平手。

杨素简直要被气疯了,好了,用绝招。于是,隋军“五牙”巨舰登场了。

杨素精心挑选了一千士兵,充当敢死队,分乘四艘“五牙”战舰,向敌方阵地冲去。南陈水军虽然见过世面,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玩意儿,一下都被吓傻了,隋军趁机用巨大的拍竿拍击敌船,一瞬间,陈军便崩溃了。两千士兵做了俘虏,只有吕忠肃一人得脱。

随后,杨素一路势如破竹,拿下公安(荆州刺史陈慧纪放弃公安企图入援建康),击破巴陵(今岳阳),又分出一军去取湘州(刘仁恩部),击擒岳阳王陈叔慎。但是,他还是没能赶上江夏之战。

吕忠肃只是南陈水军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水军主力驻扎在江夏,有三万余人,指挥官正是陈朝水军名将周罗喉。他的任务就是阻挡从汉口方向来的隋军。

杨俊移师汉口后,曾主动进攻江夏,但周罗喉却凭借三万水军硬是顶住了十万隋军精锐的进攻,而杨俊又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见初战不利便停止了攻击,周罗喉自然乐观其成,也不主动出击,选择与隋军相持。

应该说周的选择是正确的,若没有其他变数,杨俊必然无功。

可惜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隋朝两路大军已经在下游渡江,直逼京城。周罗喉一下子从主动变为了被动。到底要不要回援?

如果不回援,假设京城真的失陷,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而如果回援,必然要放弃江夏这个阻止长江中上游隋军的最后防线。

经过再三考虑,周罗喉最终选择了坚守。当然,对建康城防的信心,也是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重大因素。

但是,他高估了陈叔宝,也低估了隋军的战斗力。就在他做出选择不久,就收到了自己皇帝陛下的一封书信,内容很简单——南陈亡了,你也降吧。

于是,周罗喉为手下战死的兄弟大哭了三天,然后解散部队,出营垒而降。

其他几路隋军也基本都完成了既定战略目标。

王世积军早已拿下九江,横断江面,这也是周罗睺选择固守江夏的原因之一。建康城破后他又攻取新蔡,逼降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等,及鄱阳、临川守将数十人(大多数都是因陈叔宝的旨意而降)。

燕荣在进入太湖后,破丹阳,攻取吴郡,陈叔宝被俘后,吴人推举萧献为国主,据守仓山,燕荣亲率五千精锐将其擒获,之后又平定了会稽。

至于杨广,在建康城破前一直坐镇中军,驻于六合,城破不久,率大军来到建康,与高颎共同制定了善后措施——封存府库,张榜安民。

除此之外,杨广几乎再没有任何贡献,虽然他是领军元帅,但“三军参谋事皆由高颎决断”,他也就是没有掣肘罢了,战后还流传出了他欲留张丽华的风流事(不过大概率是假,当时的他正想借平陈之功为夺嫡加码,是不会轻易落人口实的)。

不过,杨俊比他还不如,说好听点是牵制住了周罗睺,不好听点就是一战未胜,对此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对杨坚的奏表中他就表示:胡里胡涂成元帅,未建尺寸之功,甚感羞愧。

结语

平陈首功一般被认为是杨素、韩擒虎、贺若弼这三叉戟之一,事实也确实如此。

论夺城之多,掠地之广,杨素第一,而且他面对的是南陈最具战斗力的水军,不过他没能与杨俊汇合,差点让周罗睺回师建康,是其减分项(当然也与建康城破太快有关);

论谋略之深,首渡长江,关键恶战,则是贺若弼;

但韩擒虎破敌都,擒敌主,足以论功第一,战后杨坚也是如此表彰的,不过贺若弼表示不服,甚至与韩在朝堂上拔刀相向,直到杨坚让他与韩并功第一,才作罢。

个人以为平陈之战,贺若弼功第一,韩擒虎其次,杨素第三(刘仁恩在流尾滩就与之汇合),再次是阻断南朝援军的王世积和燕荣,最后是杨广和杨俊。

大家以为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