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八的年味

许攸阅览生活 2025-01-18 14:50:45

(图片来源网络)

高速有点堵,油价涨了点,街热闹多了,年味的形式上完全具备了,但是很多人却都在说现在和过去相比,年味淡多了。

或许是大人们的怀旧,或许是年青人的未曾经历,泱泱华夏,文明传统,过年不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喜庆,也是万家团圆的故乡深情。

以前过年不管城里还是农村都会鞭炮齐鸣,一到特别是年三十晚饭那个点、年三十跨年时的十二点、正月初一开门那一刻,可谓硝烟弥漫,空气里充满了硫磺的味道。

以前的农村还有挂在屋头的冰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玉石一般闪闪发光,有的人还会取一根放到嘴里尝尝。小孩子们更是难得“清闲”,躲猫猫,放鞭炮,一个村子的小孩好似开会一般,集中到一起开心的玩耍。当然也有小孩喜欢安静一点,在家做作业,看看教科书,努力的学习。有些小孩懂事的帮着大人干活,接待来家里拜年的亲戚。

大家都是快乐的,大人们忙碌了一年得到了暂时的休息,一边讨论着去年的收成,一边聊着新年的希望。有空的亲戚还会留下来吃顿饭或者住上一夜,端杯把盏喝上一些,那个时候娱乐活动还不是很多,打纸牌,下象棋,后来才有了麻将,手洗的那种,大家都玩的很尽兴。

路上人流不断,走亲串友的来来往往,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也很简单,要么走路,要么条件好一点的买上自行车了。虽然现在出行方便多了,但是很多人还都在怀念那个时候,觉得骑个自行车很开心。而且那时候刚开始谁家买自行车,大家都像一个宝一样,大家都想去学会,在队里的晒谷场上一个人骑,一个人在后面扶着,即使摔倒了也不觉得痛,慢慢的一辆自行车让全队的人都会了。

那时候,大家喜欢聚在一起,每家每户都住在农村,而且即使在城里工作的,过年的那天也都要回乡下去陪长辈一起过年。但现在变了,乡村还是那个乡村,有的房屋已经没有人住,孤零零的留在那里,老的已经快倒了,也不再有当年家家袅袅炊烟的景象了,一个小队没剩下几户常住于此的家庭了,有时候一家来了客人,想喊两个陪客喝酒和打牌的都凑不齐。

味道的确变了,虽然过年依然在国人的心里地位不一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都回头一看,却是奇怪。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但是过年大家幸福无比,其乐融融,热闹非凡。现在变得什么能吃什么不敢吃了,大家却感觉年味冷淡许多。

过年,或许就是一种情怀,或许就是一种念想,大人们在回忆里老去,小孩子们在长大,而坚守过年情结的也大多数是大人们,特别是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在他们的认知里,过年回家是一次团聚,更是一种孝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或许他们在怀旧中享受过年的快乐,也在身体力行的影响孩子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年味。

0 阅读:4

许攸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