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软、谷歌这样的云服务厂商充当AI芯片出口“守门人”时,AI芯片出口管制真会彻底锁死吗?
01
谷歌与微软或成全球AI芯片分销“守门人”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台一项新法规,旨在将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公司指定为全球人工智能(AI)芯片分销的“守门人”。这一举措不仅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AI技术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入讨论。
根据这一新规,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将被授权在全球范围内分销AI芯片,但前提是它们必须遵守严格的报告要求,并有效阻止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定国家实体访问这些先进芯片。
具体来说,这些获得“守门人”资格的公司,在提供海外云服务中的AI功能时,将无需逐案申请出口许可证,但必须向美国政府报告关键信息,以确保AI芯片不被用于军事或其他敏感领域。
据报道,根据美国政府日前发布的公告,美国政府正在对商务部起草的“AI扩散”规则进行最终审查,这意味着该规则可能即将发布,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目前美国商务部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路透社称,这一新规则显示出美国官员正在拜登政府执政的尾声忙于简化AI芯片出口的审批流程,同时防止“不良行为者”获取AI芯片。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如荷兰、日本等美国盟友将可以无限制地获得AI芯片供应或使用AI芯片提供的功能。而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在内的国家,则被继续排除在这一框架之外。
而香港《南华早报》12日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消息,美国政府计划在本月底前发布一项新规定,旨在限制中国企业从不受限制的第三方国家采购先进AI芯片。报道援引两位匿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将重点控制强大的图形处理器(GPU)的全球出货情况。这或将成为美国12月初颁布的芯片管制的“快速升级”。
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安,因为全球性的国家限制计划可能会让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和盟友担心美国会充当单方面仲裁者,决定谁可以获得对AI至关重要的先进芯片。
02
三轮半导体芯片管制
“守门人”举措的出现,其实属于美第三次对我国半导体行业的第三轮打压动作。
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
美对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打压行动始于数年前,主要手段是限制高端芯片和设备的出口。这一轮打压行动旨在制约中国获取对于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领域至关重要的高端芯片和设备。
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宣布推出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规定,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人工智能及其尖端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具体措施包括新增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和3款用于开展或者生产半导体的软件工具作为新的管控对象,首次对高带宽存储器(HBM)进行管制,并制定了全新的红旗警示指南用以处理合规性和转移问题。
在第一轮打压行动的基础上,美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了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制裁范围。
2024年初,美国商务部联合安全局宣布将136家中国企业纳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使这些公司及其科技梦想一同陷入了“黑名单”的深渊。这一轮打压行动不仅涵盖了中国设备制造商、半导体晶圆厂,还包括投资公司等多个领域。
同时,对已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部分企业实施了额外的限制,如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进一步限制了其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获取美国技术的能力。
202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起了第三轮重大打击,新增了140个实体实施新的出口限制。这一轮打压行动力度空前,不仅涉及中国本土企业,还包括一些境外公司,如日本的制造商、新加坡的投资机构,以及韩国的材料供应商。
美国加强对中国芯片设备企业的出口禁令,并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存储芯片、高带宽存储器(HBM)芯片和专用芯片制造工具。
此外,美国的制裁措施还扩展到在美国以外制造的芯片制造设备,包括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国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动荡。
美国的这些行动背后的主要目的是拉大技术差距、平衡利益和阻止国产化成功。然而,这些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激发了中国加速发展本土芯片产业的动力。
只不过这一次出现的“守门人”为云服务企业,让人不禁好奇微软、谷歌等企业是如何充当“守门人”的。
03
安全监管与贸易便利之间的平衡
在当前的全球贸易环境中,AI芯片的出口受到严格的监管和许可要求。为了简化这一过程并提高出口效率,美国政府采取了创新的方法,即通过让云服务提供商充当“守门人”的角色。这一举措旨在平衡安全监管与贸易便利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守门人”规则的落地,AI芯片出口商不再需要直接向美国政府提交繁琐的出口许可申请。相反,他们只需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经过认证的云服务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对提交的出口申请进行初步审核,确保申请符合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定。
经过云服务提供商审核的申请将被提交给美国政府进行最终审批。由于云服务提供商已经承担了部分审核工作,政府审批过程将更加高效。
这里有有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关键信息的报告与监控”。
作为“守门人”的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定期向美国政府报告AI芯片的出口情况,包括出口数量、目的地、用途等关键信息,而美国政府还可以利用云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手段,对AI芯片的出口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合规性。
显然,了解“守门人”策略后会发现,微软、谷歌等云服务企业充当“守门人”时,其企业职能或者说权限被进一步放大,想要进行“关键信息的报告与监控”,必然会涉及服务对象的交易数据隐私。
当云服务提供商作为“守门人”时,它们可能会接触到大量的用户数据和交易信息。如果这些数据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就可能面临泄露的风险。一旦数据泄露,不仅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侵害,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安全问题,如身份盗用、欺诈等。
同时,由于“守门人”具有一定的监控与审计权柄,其执行力度和透明度又会成为另一个潜在风险。
在“守门人”策略下,云服务提供商可能需要对用户的交易活动进行监控和审计。然而,这种监控和审计的透明度往往是一个问题。如果用户不清楚自己的数据正在被监控或审计,或者对这种监控和审计的目的和范围缺乏了解,就可能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隐私担忧。
此外,云服务提供商在充当“守门人”时,需要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确保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云服务提供商可能面临合规性挑战。如果它们无法充分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就可能引发隐私保护问题。
04
高度集中的全球云服务市场
之所以选择微软、谷歌等云计算科技企业作为AI芯片管制的“看门人”,很大程度在于这些科技企业在云服务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全球云化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年底将达到7246亿美元,增速为17.8%。在云服务市场中,AWS、Azure、谷歌云等主流云服务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目前,亚马逊AWS是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约为31%至33%之间,而微软Azure在全球云服务市场中占据第二位,市场份额约为20%至25%,谷歌云则在全球市场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0%至13%。
除了这三大巨头之外,其他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包括阿里巴巴、IBM、甲骨文、腾讯和华为等。这些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通常在2%到4%之间。阿里巴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约4%的份额,而IBM、腾讯和华为则分别占据约2%的市场份额。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服务厂商在AI领域的比拼也日益激烈。各大厂商纷纷加大在AI芯片、数据中心和AI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其在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力,这使得云服务已经成为重资产、重技术行业,其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
不过好在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云服务市场一直以来都被我国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相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浪潮等占据的专属云服务市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等主要占据我国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具体数据方面,在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如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合计超过70%。这些本土企业通过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提高品牌影响力,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
虽然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在全球云服务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中国市场中,它们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主要由本土企业主导。这也反映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高度集中度和本土化趋势。
05
逐年降低的AI芯片进口量
在全球云服务市场具有较高话语权的科技企业充当“看门人”时,全球AI芯片贸易多少有些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的感觉,不过好在这些年随着我国芯片产业自主创新的崛起,AI芯片进口数据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2021年芯片进口额达到了2.79万亿元人民币的高峰,2022年略有下降至2.76万亿元,而2023年则显著下降至2.46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进口量下降,但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124%,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1206亿元。这一增长预示着国产AI芯片的崛起,以及对进口AI芯片依赖度的降低。
这一下降趋势虽同全球芯片市场整体低迷以及美方出口管制有关,但也同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不无关系。
在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和企业的齐心协力下,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国内芯片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特别是在AI芯片领域,中国企业在算法优化、架构设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多款性能优异、功耗较低的AI芯片产品,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023年1-10月份,中国大陆芯片产量出现了增长,国内累计生产集成电路2765.3亿块,同比增长0.9%。特别是在10月份,集成电路产量为312.8亿块,同比大增34.5%,创下近几年新高。这一增长表明中国在成熟工艺芯片上的进展,已经促使本地制造商积极提高产能。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和相关政策扶持下,国内芯片产业迅猛进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入资金已超千亿,有力地保障了芯片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国家启动了“绝对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中国AI芯片进口量的逐年降低,是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地位转变的一个缩影。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芯片产业正逐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国产化替代,展现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