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就是没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分钱也难倒一个庞大的帝国。
大明朝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要供养皇帝本人的奢靡生活,要供养皇亲国戚,要供养勋贵,要给官僚发工资,要给军队发饷,要修建公共工程,要救灾…
崇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得花钱,就像我一睁眼就得还房贷一样。
但来钱的地方太少,入不敷出,崇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朝毁灭。
就像一家公司一样,挣的钱抵不上花的,公司就只有破产倒闭一条路。
就像我一样,挣的钱抵不上房贷和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房子就会被银行收回拍卖,老婆也会很体贴的跟别人跑了,孩子跟着我上街讨饭。
办帝国和办企业、办家庭虽然性质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全都靠钱来运营维持。
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搬开,就会看到这些大道理的基石永远是白花花的银子。
崇祯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他无能为力,因为他搞不来钱。
那么大明朝的钱都去哪了?
钱这东西,很充裕,有的是,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可就不在崇祯的国库里。
大明朝基本上分四大块,朝廷(代表大明朝)、皇室(代表皇帝)、官绅、老百姓。
朝廷没钱,因为国库空空如也。
皇室有钱,起码各个亲王都富的流油,李自成抄了福王朱常洵的王府,立马就鸟枪换炮。据说崇祯本人的内库也很富裕,李自成从里面抄出来上千万两银子。
官绅有钱,大明朝的钱基本上都在他们这里,他们是最富裕的群体,掌握了最多的土地、垄断了全部的商业。权和钱深度结合在一起,像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大明朝的肌体上抽血。
老百姓最没钱,已经到了生死边缘,要不然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会一呼百应。
简言之,大明朝的财富分配机制崩溃了。
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重复着一个轮回,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衰落,这个轮回符合财富的流动规律。
王朝开创之初,财富通过暴力进行了“合理”分配,各方都得到了好处,朝廷拿了大头有钱用于公共支出,皇室和官绅拿了小头,能够暂时安分守己,老百姓拿了点蝇头小利,不用担心饿死。
在资源“合理”分配的情况下,王朝内部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发展生产做大蛋糕,王朝达到鼎盛。
到了一定阶段,皇室和官绅群体不再安分守己,开始了财富的掠夺,财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这个群体汇集,最终挤占了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削弱了朝廷的运行能力,王朝只能坐等灭亡。
大明朝在极速衰落的时候有过一次救命的机会,那就是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
如果大明朝真的受命于天,那么张居正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大明朝的救命恩人。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制定考成法,把大明朝这些贪婪无度、懒散享乐的官吏用制度约束起来,逼迫他们干点人事,提高改革所需的行政效率。第二步是改善征税方式,用一条鞭法把税尽量足额收缴到国库,有钱才能办大事。第三步就是清丈土地,把被官绅巧取豪夺隐匿的土地都清丈出来,作为收税的依据,这是进行财富合理分配的关键。
有考成法逼着官吏们去足额收税,去清丈田亩,去重新制定税则,如果这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完成,大明朝完成资源的第二次划分,实现软着陆,虽不至于如日中天,再续命百年不成问题。
可惜张居正寿命太短,刚清丈完土地就去世,去世后就被文官集团撺掇着万历给清算。所有改革措施全部废弃,官绅们保住了自己的利益。想从他们口中夺食,简直难如登天。这个群体已经捆绑在一块,任谁也无力撼动。
大明朝最后的救命机会就这样浪费掉了。
大明朝仍旧缺钱,老百姓也缺钱,官绅和皇室仍旧越来越富。
老百姓没钱了就要造反,李自成张献忠们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大明朝没钱了,就不能给官吏发薪,也不能给军队发饷,更不能去救灾救民。官吏没钱只会变着法的去贪腐,军队没钱就不会在战场上拼命,也就屡战屡败……
环环相扣,最终只能逼着崇祯去上吊。
合理的财政制度,合理的二次分配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才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
不仅大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没钱,秦汉隋唐,宋元清也都亡于没钱。
不能只富一部分人,起码大家都应该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