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真是死局吗?

琅琊左史 2025-04-02 10:06:27

理论上有四种办法可以破“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死局。

第一种是让沈一石为代表的大户公平的购买灾民手中的淹田,愿意冒着亏本的风险为朝廷“排忧解难”、为百姓“施以援手”。

第二种是灾民们同意贱卖自己的淹田,而且同意宁愿饿死也不造反,以此“体谅朝廷的难处”、“解君父之优”。

第三种是严党和清流暂时停战,拧成一股绳,责成胡宗宪通过武力,要么逼迫大户们出高价买灾民的淹田,要么逼迫灾民贱卖淹田。这其中逼迫大户高价买田更可行一些,因为“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听说商人能翻了天”。

第四种是嘉靖突然得道成仙,具备了点石成金、撒豆成兵、撒泡尿都能变成粮食的仙力,这都不用什么改稻为桑、以改兼振,万寿帝君亲自到浙江上空撒泡尿就解决了粮食问题。

所以,不是没有办法,只要大户们和灾民愿意牺牲,严党和清流愿意妥协,老天爷愿意让嘉靖得到成仙,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但仔细想想,这四种方法有一个能够实现吗?一个比一个离谱。

沈一石这些大户们本来就是商人,商人重利,根本不会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因为这不符合人性。古往今来,有哪个商人能够抛弃利润为民服务的?鲜有记载。况且,救灾也不是商人的职责,这是朝廷的份内事,朝廷不救灾反而寄希望于商人,这本就于理不合。

灾民们在饥饿的边缘,会同意贱卖灾田,以换口吃的,可等到粮食吃完了,自己又没了农田,他们照样要挨饿,挨饿就必然会聚众造反。历史上鲜有挨饿而不造反的灾民,这也不符合人性。张角、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队伍中最多的就是饥饿的农民。

严党和清流,看起来像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权力之争。严嵩想占着位子不挪窝,即使挪窝也想让儿子严世蕃接班。徐阶高拱张居正急不可耐的想把严党赶下台,好“坐地分赃”,把持朝政。让他们停战和解,也不符合人性。

严世蕃改稻为桑就是为了捞钱,甚至为此不惜灭绝人性的毁堤淹田。老百姓的命在他们眼里连草芥都不如。

自诩道德完人的清流们,在视人命如草芥这一点上也不遑多让。张居正早就看出改稻为桑是步损招,但还是想“让浙江干脆乱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严党暴露弱点,清流才能一举歼之。

当毁堤淹田事发后,清流们还是认为“浙江不死人,这件事就完不了”、“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所以改稻为桑毁堤淹田这么好的倒严机会,他们自然不肯放过。

无论在严党眼中还是清流眼中,老百姓都是最微不足道的群体,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可以将老百姓的利益弃之不顾。

至于嘉靖帝本人,这个天下万民的君父,理论上应该给受灾的子民找一条生路,但他执迷于修道成仙,热衷于搜刮钱财,才不会把这些灾民放在心上。

高翰文凭借书生意气想出来的看似完美的“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方案,其实是漏洞百出,万难实行。

高翰文还是太年轻,没有领悟事物的运行规则,不符合人性的解决办法,永远是个死局。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