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就注定朝着军国主义一路狂奔

峯言峯语尔 2024-12-29 15:34:59

长文预警!!!本文字数一万余字,阅读需要30-40分钟!

要搞清楚在日本发生的明治维新这回事,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明治维新走的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到底是能带着国家变富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好路?还是那种坑别人也坑自己、到处都是罪恶和灾难的军国扩张主义的邪路?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明治维新刚开始那会,日本在好多方面确实搞了积极的改革,就像在经济上推动搞工业化,在教育上使劲普及知识。这好像让大家看到了国家能变富强、老百姓能富裕的盼头。

但是呢,后来慢慢的,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就冒头了。他们一心想着通过侵略扩张去弄更多的资源和地盘,不停地发动对外的战争。这种做法给周围的国家带来了特别大的灾难,也把日本自己给陷到战争的大坑里了。

1854 年,美国海军准将、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带着军舰来到了日本神奈川港口,逼着日本签了《日美和好条约》,紧接着又跟英国、俄国、荷兰等国家签了通商条约,这就算是日本打开国门了。

那时候在位的日本天皇是孝明天皇,可真正掌权的却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签这些开放条约的时候,根本就没问孝明天皇的意见。于是孝明天皇瞅准了国内大家普遍都不满意这个情况,一下子站出来号召大伙反对幕府的胡作非为。就这样,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倒幕运动。

孝明天皇搞的倒幕运动,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成果,那就是让日本没变成欧美那些国家的殖民地,保住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弄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客观上说,这也给日本后来的近代天皇制还有跟着来的明治维新,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做好了准备。

1868 年,14 岁的睦仁太子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明治天皇。“明治”这俩字是从中国《易经·说卦篇》里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来的。

1868 年 1 月 3 号,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的诏书。打这开始,由明治天皇牵头搞了一系列学着西方样子的改革,在历史上叫做明治维新。

中国的自强运动开始的时间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时期差不多是同时的。慈禧太后、奕诉、李鸿章这些中国的自强派,喊出的口号是强兵、富民、再强国。

可日本明治维新的所有经济政治活动,全都是围绕着让战争机器转得更快这个目的来弄的,他们的心思就是搞军国化。

最后,慈禧太后、奕诉、李鸿章彻底失败了,而日本却在侵略东亚各国的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在世界近代史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是这么个样子,充满了一种既让人觉得好笑又让人感到心酸的讽刺意味。

少年明治天皇即位以后,最先确定下来的明治宪法体制,规定了“天皇、内阁、议会”三足鼎立、相互支撑的政治形式。

但是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园寺公望这些元老派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说话权力。

明治天皇在 25 岁以前,还没有执政的权力。

世界史上有名的日本明治维新,最开始就是由上面说的那些元老们和内阁里的岩仓、大久保利通、大限重信这些有实力的人一起制定的。

明治维新经历了像“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君主立宪制”这样一系列慢慢推进的政治经济变革过程。

1885 年实行了内阁制,1886 年开始进入制宪的实际操作阶段。

1889 年,明治天皇正式颁布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明治宪法。

1890 年召开了第一届国会。

到这时候,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明治维新好像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是,咱们在跟着明治维新的脚步去看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明治维新一开始宣布的所有变革办法,并没有给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带来他们盼望的社会安定和财富。

明治维新实行以后,西方列强在挺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之前定好的关税协定,在日本国内还是享受着比本国国民还好的待遇。一般的老百姓还是被经济的重担压得气都喘不过来,民众的生活没有得到合适有效的变好。

换句话讲,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真正得到明治维新的好处。普通老百姓参与政治、讨论政治的想法还是很淡,当年日本总共 4200 万人,真正有选举权的也就区区 46 万人罢了。

国家的政治实际上还是被少数的政治精英、政治寡头紧紧地抓在手里。

日本农业在维新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1879 年完成的农业“地税改革”。这个农业税收改革规定:不管农业收成好不好,每年都用货币形式,统一按照地价的 3%来收税。

这个“地税改革”其实就是给政府以后的发展攒原始资金。因为地方官在核定地价的时候,不是按照当地土地买卖的真实价格来定的,而是普遍把要征税的地价定得特别高。

这就让农民的交税负担和改革前没啥区别。明治维新的前二十年,日本政府花的钱里有七成主要靠农业地税撑着。农民被迫把一年收入的 70%拿去给政府交税。

这就造成了日本农村很多自耕农破产,大量农业人口变成佃农,或者去城市当了产业工人,甚至成了流氓无产者。

说到日本工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办起了一批像造船、钢铁、纺织、金属矿、煤矿这类的近代工业。这批企业一开始的样子跟中国自强运动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的企业性质差不多,基本上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

那时候,日本人还借鉴了中国的“官督商办”经营模式,短时间内给明治政府弄来了好多资金,后来,才慢慢变成民营的了。

实际上,在日本工业刚开始创建的头几十年里,日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在极度贫困里苦苦挣扎,人民的生活一点保障都没有。

比如说,咱们可以拿当年日本内务省在缫丝、纺织工业设立的官营模范工厂里员工的待遇来举个例子:1890 年纺纱工人每天平均工资才 1 角 7 分。女工能拿到的最高工资也就只有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而且工人每天工作的时间都超过 12 个小时。

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一年,因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国际上棉纱生产太多了,使得纱价猛跌,日本国内就出现了第一次很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 1890 年到甲午战争发生之前,日本国内的老百姓穷得不行,“抢米风潮”从农村一直刮到城市,慢慢变成了一种潮流。社会各个阶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让日本社会一直动荡不安。

像佃农农会、佃农同盟这类抗拒交租、对抗政府的组织纷纷冒了出来,城市里工人的罢工运动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野党机灵得很,瞅准了机会,借着民间到处都是而且特别强烈的不满情绪,用心组织了一轮又一轮规模很大的让内阁下台的活动。

那段日子,针对政要的暗杀行动越来越多,多得吓人。政府改组特别频繁,就跟走马灯似的,让人看都看不过来,根本搞不清楚是咋回事。

要晓得,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糟糕。

经济上,通货膨胀厉害得很,失业率一直很高,好多企业都倒闭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惨兮兮的。政治上,各方势力不停地争斗,权力换来换去乱得很,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没个准头,一会儿一个样。

在这种又有内部问题又有外部麻烦的双重打击下,日本国内的情况又差得不行了,快要分裂和崩溃了,就好像一根绷得很紧的弦,说不定啥时候就断了。

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了不安和害怕的气氛,人们都不知道未来会咋样,心里特别迷茫,特别担心,不晓得明天又会有啥乱子和变化。

于是,当时的日本政客、政治元老还有学界特别有地位的人物,为了让日本国内的普通民众对政府更了解,就故意在社会舆论里制造一种“对内安定,对外竞争”的要在东亚扩张的政治想法,这就给日本的军国主义开了个头。

其实,明治维新刚过去没多久那阵子,日本的那些政治家们心里就打着坏主意,悄悄地把旁边的大清帝国当成未来主要的对头之一了。

那时候日本刚搞完明治维新,国内的政治、经济还有军事这些方面都有了一连串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们野心很大,但是眼光又短浅,就开始眼馋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地盘。

大清帝国呢,地方大,东西多,资源丰富得很,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块特别诱人的“肥肉”。

打那往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好多做法,全都是围绕着怎么彻底打败大清帝国这个关键的军事问题来仔细琢磨和干的。

他们不停地增加军备,使劲加强军事训练,研究打仗的办法,就连教育和文化这块儿也搞了一堆洗脑和鼓动的事儿,想让国民都有侵略的想法和打仗的狂热劲儿。

他们还定了特别详细的作战计划,从陆地上到大海里,从正面战场到敌人后面搞渗透,啥办法都用上了,一心想着一下子就把大清帝国给打垮,实现他们称霸亚洲的那种狂妄想法。

1871 年,维新政府废除藩国,设置县,还组建了新的常备军。

1873 年,西乡盛隆内阁在日本全国推行义务兵制,还改革了农业税。决定试着用法国和德国的兵制来建设陆军,用英国的军制来建设海军。

1878 年西南战争结束后,第二年日本就直接出兵把琉球群岛给吞并了。

1878 年 12 月,日本政府设立了直接归明治天皇管的参谋本部,日本大力推行德国的军制。

1880 年,第一任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写了《邻邦兵备略》,他主张:要跟清国陆军对抗,扩充军队是政府的首要选择,“军队强大了,国民的志气才会旺盛,国民才有自由可言,国民的权利才可以讨论,对外交往才能平等,贸易才能控制,国民的劳力才能积累,然后国民的富贵才能守住”。提出了军备高于一切的政治主张。

不过,真正让传统的大清国和日本这个新兴帝国第一次正面较量的,是因为各自在朝鲜的关键利益。

日本从 1876 年跟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以后,就特别依赖朝鲜便宜的大米和黄金。

接着,日本人对朝鲜有了很强的政治想法:“这是我国对亚洲邻国在权威方面直接感受到的‘政治的’和‘战略的’重要关系。”

后来发生的中俄之间在新疆伊犁地区的严重外交纠纷,让中国和日本更清楚地感觉到了沙俄帝国一步步入侵东亚的危险。就这样,朝鲜变成了中日两国阻挡沙俄前进脚步的一个重要桥头堡,双方对朝鲜的争夺变得更激烈了。

那时候,中日双方好像都希望朝鲜当局能打开国门努力变强,来增加各自在朝鲜的影响力。

于是,在朝鲜国内,采取“尊华攘夷”政治态度的儒生们就和国王的父亲大院君联合起来,跟亲美日、采取开放姿态的闵氏王妃政权形成了政治对立。

那时候,闵氏王妃政权觉得老式军队对自己不够忠诚,就请求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训练一支西式新军。

老式军队的士兵们既害怕自己以后被淘汰,又对王室的腐败行为很生气,就在 1882 年 7 月发动了兵变,闹事的朝鲜军人们围住了王宫,杀了给朝鲜王室训练新军的日本少尉堀本,同时,还袭击了日本公使馆。这就是在中朝日三角关系史上很有名的“壬午兵变”。

事变发生后,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带着四只战舰、三只运输舰和 1500 名日本陆军来到了朝鲜的首都汉城,提出了很过分的交涉。

当时,借着这次兵变重新掌握政权的大院君,一方面拒绝了日本人不讲理的要求,一方面请求驻扎在朝鲜马山浦的清军马建忠部队给予支持。马建忠按照李鸿章“把大事变小,小事变没,坚决不跟日方挑起争端”的处理原则,把对日态度强硬的大院君绑到了天津,让亲日的闵氏王妃政权恢复了。

8 月 30 日,日朝签署了《济物浦条约》,闵氏满足了日方的大部分要求。当时,英国公使巴夏礼担心清日之间因为这个发生正面冲突,给俄国人入侵朝鲜提供方便;英国人曾经在中日两国之间扮演调停人的角色。

这也是甲午战争前夕,中、英、日三国为了各自在朝鲜的政治利益,存在的一种既冲突又合作的外交特点。

日本政府和军方把这一国际事件充分利用了起来,在国内拼命制造战争的舆论。1882 年 8 月参事院议长山县有朋,11 月海军卿川村纯义分别提出了扩充军队的议案。

最后,维新政府通过了陆军在三年内扩充一倍、海军在八年内再建造四十八艘战舰的扩军计划。为了压制不一样的声音,维新政府用上了专制的手段。

接下来是 1884 年中法战争的时候,在朝鲜发生的“甲申政变”。

“壬午兵变”之后,清政府对朝鲜不再是传统的“宗藩贡封”观念,而是采取了更实用的控制办法。

当时,李鸿章为了和日本人争夺朝鲜,改派马建忠和德国人穆麟德当朝鲜国的外交顾问,让袁世凯替朝鲜人训练新军,还往朝鲜派去了更多的中国军队。随后,在 1882 年 10 月签订的《清韩商民水陆贸易章程》里,更是直接把朝鲜归到了中国的属邦范围。

不过,李鸿章对野心很大的日本人还是很害怕,于是,就劝朝鲜国在 1882 年到 1886 年期间,跟当时主要的西方列强国家,像美、英、德、意、俄、法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结果,朝鲜一下子就对西方开放了。

但是,日本人想在跟中国的争夺里抢先,用了更阴险狠毒的一招,他们把在朝鲜政坛很活跃的开化派首领金玉均拉拢过去了。

1884 年 12 月 4 日,趁着汉城举办新建邮局的开幕宴会,金玉均、朴泳孝他们这些人跟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井上角五郎等人互相配合,发起了武装政变。

就这样,金玉均控制了国王,建立了开化党人的政权,还宣布了一系列亲日的政策。但是,国王向驻朝鲜的清军发出了求救信号,清军大批出动,少量的日本军抵挡不住,竹添进一郎和金玉均一起搞出来的开化政权只存在了三天就没了。

“甲申政变”发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中法交涉的特别敏感的时候。那时候情况很复杂,李鸿章心里特别发愁,特别害怕日法两国凑到一块儿,合伙来对付咱们中国人。

因为这种又复杂又严重的形势,对朝鲜那边的事儿,李鸿章最后还是决定能不闹大就不闹大,能简单处理就简单处理。

1885 年 1 月 9 号,朝鲜和日本正式签了《汉城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朝鲜得向日方赔不是,说自己错了,还得给日方赔钱。这对朝鲜来说,那可真是个大麻烦,让朝鲜在国际上的地位更低了。

1885 年 4 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又签了天津条约。这个条约说清楚了,中日两边都得在四个月里一块儿从朝鲜撤兵;以后要是朝鲜国内又乱套了,中日两国要是想往朝鲜派兵,得提前跟对方说一声。

而且,只要事情平息了,两边就得马上从朝鲜撤兵。

这一堆规定,看着好像是为了维护朝鲜的安稳和主权,其实就是清朝和日本在东亚这边争来争去。

在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的那些知识精英,还有主张民权的党派,他们用了一堆精心设计、不怀好意的办法,早就清楚怎么把国内本来就有的侵略想法弄得特别强烈,根本控制不住,也停不下来了。

这些知识精英靠着自己的学问和影响力,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发表能让人激动的话,给老百姓灌输那种侵略扩张能有大好处的想法。

主张民权的党派,为了能拿到更多的政治权力,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啥办法都用,拼命鼓吹侵略,还把侵略说成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崛起必须走的路。

他们在学校里、媒体上、社交的地方等等好多领域,使劲宣传侵略的思想,让这种想法就像野火一样在日本国内很快地传开,深深地扎在老百姓心里,最后变成了一股特别强大,根本挡不住的力量。

福泽谕吉在日本一直都有“明治维新之父”的荣誉称号。

但是,福泽谕吉为了让日本摆脱国内的困境,居然在他的启蒙名著《时事小言》里发表了特别直白的对华侵略言论:对于中国和朝鲜,“必须用武力保护他们,用文化引导他们,让他们以我们国家为榜样,赶快进入近时文明的状态。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可以用实力强迫他们进步。”

立宪改进党的骨干藤田茂吉、犬养毅、尾崎行雄还鼓吹说,日本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干涉朝鲜内政,努力实行吞并”,“和中国产生纠纷,这是我们为国家最希望的事情”。

当时,俄国正想着占领朝鲜东岸的永兴湾,英国人动作更快,抢先占了朝鲜南岸的巨文岛。

再加上英俄在阿富汗的对立越来越严重,中法之战也爆发了,还有朝鲜的“甲申事变”等等一连串国际纠纷冒了出来,西方帝国主义想要瓜分东亚的心思已经特别明显。

日本国内那时候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你要是不想被人随便欺负,像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那就得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匹从西方来的凶狠的饿狼!

日本从朝廷到民间居然都这样为维新政府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大声叫好!

1891 年,俄国王储尼古拉访问日本的时候被人刺杀了。

这一下可把当时的日本人吓坏了,他们心里特别害怕,担心强大的俄国会借着这个事儿报复日本。

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这种危险情况,日本人使劲想办法。

其中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故意在中日之间弄出一种说是同文同种的友好盟邦的样子。

他们用各种宣传办法,一直强调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很深的关系,文字和传统都差不多。还搞了好多交流活动,想让别人觉得中日关系特别好。

比如说,组织文化展览,把两国差不多的艺术作品和风俗习惯拿出来展示;安排学者互相交流讨论,研究共同的文化基础。反正,日本人费了好大的劲营造这种友好的气氛,就是希望因为俄国王储遇刺这事儿,能少受点俄国的压力。

日本人再次正儿八经地正式邀请中国的北洋舰队去日本访问。

到了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那时候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光绪帝交的一份关于军事的报告里讲:“日本好几次很诚恳地求咱们的兵船去他们那儿友好访问,现在咱们已经派海军提督丁汝昌带着‘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这些铁甲快船,在五月二十号出发去日本的马关,从内海一直走到东京。”

丁汝昌到了日本东京以后,在舰队的旗舰“定远”号上接待了那些登上舰来参观的日本议员。

后来,参观过“定远”号的日本法制局局长官尾崎三良回去在报刊上发了文章说:“有四门大巨炮,炮口直径有一尺,这在咱们国家从来没有过。清朝的将领都会英语。一起去参观的人在回京城的火车上聊天,说中国到底已经成了大国,竟然装备了这么厉害的舰队。再看看咱们国家,只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的巡洋舰,根本没法跟人家比。大家都吓得舌头都卷起来了,心里特别不安。”

那时候,北洋海军里的“定远”、“镇远”这两艘主力铁甲舰,因为各自有十四寸的装甲,还配着十二寸的大巨炮,总吨位达到了 7000 吨,厉害得很。一直到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日本人都没造出比“定远”、“镇远”两艘舰更有威慑力的主力战舰。

当时世界军事年鉴有详细的统计,大清帝国的这支海上武装力量在世界海军里排第八。排在英、美、俄、德、法、西、意这七个强国后面。

那时候,日本也请了好多欧美的专业人才,买了好多船舰,铁了心要大力发展海军。

但是,在甲午战争快开始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所有吨位、炮位还有海战的潜在实力,都比大清帝国差得远,在世界上只排第十六。

要是从表面呈现出来的军事资料综合评估打分,要是中日之间打起海战来,北洋舰队在好多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比如说,北洋舰队的船在吨位上一般都比较大,这就表示能装更多武器装备和人,续航能力和作战持久力也更强。

而且,北洋舰队有的船在火炮的威力和射程上表现也不错。另外,从舰队的训练和作战经验来说,虽然可能比不上西方列强,但是跟日本海军比,还是有一些积累和优势的。

实际上,到 1893 年上半年的时候,日本军方差不多已经完成了他们近期的扩军计划。

等到甲午战争快要开始的时候,日本陆军的情况是有一支 7 个师团、总共 6.3 万人的常备军,还有 23 万的预备役作战部队。

再说日本的海军,从 1883 年往后的这八年间,一共投入了 2600 万日元。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大小军舰 31 艘,武装商船 4 艘,鱼雷艇 24 艘,总的排水量达到了 7.26 万吨。

在这些里面,吨位达到 3000 吨的“松岛”、“严岛”、“桥立”这三艘“三景舰”,是日本人专门用来对付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这两艘海上巨无霸的。

“松岛”、“严岛”这两艘舰是法国人造的,“桥立”是日本人自己造的,这三艘舰各自配备了一门 32.5 厘米口径的大巨炮,速度方面比“定远”、“镇远”要快两节。

不过,那时候,国际上的看法是,这三艘舰整体的战斗力还是比不上“定远”、“镇远”两艘舰。

因为这三艘舰都有个要命的弱点,那就是舰小炮大,有点头重脚轻,每次开一炮,舰体都会有个比较大角度的倾斜,而且炮身特别大,转动起来很困难,开炮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定远”、“镇远”两艘舰。

所以,日本想在速度上压过北洋海军,专门向英国人订做了当时在水面上跑得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但是,巡洋舰终归没法跟铁甲舰相比,铁甲舰就相当于现代的战列舰。

另外,日本海军里名气比较大的舰队还有 3100 吨的“秋津洲”以及 2500 吨的“高雄”、“八重山”这两艘战舰。

就这样,日本军界的大佬估计,要是中日双方的海军在海上打起来,谁胜谁败,还得看命运女神偏向哪一边。

一直到 1893 年 10 月,山县有朋还满心忧虑地说出了他对日本海军的担心:“陆军的组织大体上已经弄好了,一旦有情况,出动几万士兵不是难事。想想现在东洋的形势,反复考虑了很多次,扩充陆军肯定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海军可不像陆军,就现在有的军舰数量和兵员来说,用它们来防守各个重要港口都感觉不够,更别说在东洋局势危急的时候想要在天下保持平衡了。从古到今最大的要紧事,就是整顿海军。”

不过,山县有朋的担心也是白搭。日本军方于外界的军事挑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在 1892 年 8 月,伊藤博文组建了一个特别的内阁,这个内阁被称为“元老内阁”。在这个内阁当中,有山县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大山岩这些人一起加入。他们共同确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执政方针,那就是把军国主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要知道,军国主义可是一种非常激进和危险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日本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他们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培养了大批的军人,制造了众多的武器装备。

而且,为了实现军国主义的目标,日本政府还不断地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让民众也支持这种危险的理念。在教育方面,强调军事训练和战争观念的培养;在社会宣传上,大肆宣扬武力扩张的好处。

1893 年 5 月,成立了直接归明治天皇管的海军军令部。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在打仗的时候减少日本议会对军事方面的干预。为了把事情的权力划分得更清楚,伊藤内阁又弄出了一个直接归明治天皇管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明确说了大本营是由陆海军军官组成的,文官不能去插手作战方案的制定。这么一来,就保证了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军令一直都能顺利传达,没有阻碍。

1894 年刚开年,日本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变得更加糟糕了。

到了 3 月的时候,日本的外相在给日本驻英国公使的一封信里,特别发愁地说道:“咱们国内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紧张,政府要是干不成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就没办法让那些不安分、躁动的人心安定下来。”

在 1894 年 6 月 2 号,伊藤内阁从朝鲜那边得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就在这天,日本的代理公使杉村汇报了这么个消息,说中国出兵去镇压朝鲜“东学党”的叛乱了。陆奥宗光这个外务大臣在取得内阁成员同意之后,就请求军方出动一个混成旅团,想把事情闹大。

陆奥宗光特别兴奋地跟明治天皇说:“这时候已经不是讨论怎么能让事情和平解决了,而是要商量怎么发动战争,怎么能打赢。”

就这样,在 6 月 5 号,军方成立了直接归明治天皇管的针对中国作战的军事大本营。

这样一来,中日甲午战争,就变得没法避免了。

在这有一段来自日本的史料挺值得人琢磨琢磨的。《明治天皇纪》记载了明治天皇发布甲午战争宣战书之后的一段心里头的纠结:

“宣战诏书公布以后,宫内大臣土方久元子爵在天皇面前伺候着,等着天皇下旨说派谁去(伊势)神宫和先帝陵去报告这件事。天皇说:不用这么做。这次打仗根本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内阁大臣他们上奏说打仗是没办法的事,我才答应的。把这个去告诉神宫和先帝陵,我很为难。土方久元因为这事太意外吃惊了,就使劲劝天皇。

他上奏说:之前已经批准了宣战的诏书,可现在又有这样的旨意,会不会不对呀?一下子惹天皇生气了,天皇说别再说了,我不想再看见你。土方久元害怕就退出去了,回到官邸后仔细想:宣战的诏书已经向国内外公布了,陆军和海军都已经出发去打仗了,这战局的未来真是让人担心得不行。但天皇旨意是这样。他想跟伊藤总理大臣商量商量,可要是总理大臣知道了,事情可能会更麻烦。烦闷苦恼得一整晚都睡不着。可是第二天早上,侍从长德大寺实则侯爵来到土方久元的府邸,传天皇的旨意说:赶紧选定派去的人的名字呈上来。土方久元赶紧进宫,在御座那里等着。天皇脸色正常,和平时没什么不一样,马上就批准了他的上奏。土方久元感动得哭着退下了。”

实际上,一直到甲午战争打响,明治天皇对这场战争到底谁能赢,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所以一开始,他对打仗这事儿一点儿都不积极。他想着能再等几年,等日本的海军强大到肯定能打败敌人的时候,再跟中国一较高下。

只是那时候日本的内阁和议会高票通过了开战的决议。按照当年日本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只要内阁和议会做了决定,就算天皇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也得无条件地照着做。

就这样,在 1894 年,日本海军居然出乎意料地把中国海军给彻底打败了。

1904 年,日俄打仗,日本又赢了,被称作“立宪国战胜专制国”的典型例子。

不过,让人觉得简直不敢相信的是,日本从这两场拿命去赌的战争里撑过来了。从那以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在近代的评价里成了文明强大的代表,可是以改善民生为本的中国自强运动,在咱们国家却被后人无奈地贬低成了“维护腐朽制度的一种尝试”。

原来,历史在进行推断的时候,有时候竟然只推崇强权。

然而,日本不可避免地在军国主义这条歪路上越走越远。这就跟一个吸海洛因上瘾的人似的,刚开始的时候,晕晕乎乎,还觉得自己挺牛。

但是,一个国家在世上混,欠了别人的,抢了别人的,最后终归要让他们的后代来还!

日本人当初自己吹自己:他们在短短数十年里,就特别聪明地走完了西方人花了两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实际上,日本人的“脱亚入欧”这一趟,真的有点生硬。他们在明治维新之后,根本就搞不懂西方文明里科学和民主的理念。

这就有点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欧阳锋,谁都清楚他是个聪明人,把《九阴真经》快速练成了阴险恶毒的白骨爪,结果走火入魔了。

于是,最后就导致了 1945 年日本人彻底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本土被弄成了一片废墟,直接在别的国家战死的日本军人有好几百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日本基础国力啥都没剩下。日本精神象征的裕仁天皇也不得不宣布不再要从孝明天皇、明治天皇那几代天皇确立起来的神威了。这所有的一切,让战败后的日本陷入了一场特别严重的大危机当中。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