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三暮四”我们都知道,用来形容那些反复无常的人,不过原意不是这样。它的出处在《庄子》,原文如下:
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狙公就是养猴子的人。芧,橡子,跟栗子差不多。一位善养猴子的人叫狙公,他在给猴子们分派食物时说,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听了就大怒,就闹,之后又说,那早上给四颗,晚上三颗。猴子们就转为大喜,对狙公又顺从起来。
这里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本质没有变,对狙公来说没有什么损失。稍做手脚,就换得猴子们的顺从满意,为什么呢,因为猴子们可能觉得从朝三暮四改成暮四朝三,是它们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当然我们知道猴子们仍然是被耍了,不过它们自己没察觉,还洋洋得意。这就是朝三暮四成语的本意,以诈术欺人。
故事还没完,牵扯到另一个人。元末明初的厉害人物,刘伯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并取得成功,他的功劳相当于汉朝的张良。史书对他的评价: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他儿子谈他:以生民休戚为忧喜,以大道晦明为荣辱。
刘伯温早年就对统治者很不满,说他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由于正直,得罪很多人,做不成官。五十岁时追随朱元璋起事,在这之前他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借用《庄子》中这个猴子的故事,发挥了一下,改编成更有意义的故事: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枷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大致意思是,这个养猴子的人让这些猴子去山里摘果子,然后要上交给他十分之一,不给的话,就用鞭子打。猴子们都有苦不敢言。有一天一个小猴子跟众猴子说,这山里的树是这个狙公种的吗?众猴说不是,是天生的。
又问,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拿到果子吗?众猴说,不是,都能拿到。小猴子说,那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他做这件事,还要被他奴役呢?于是众猴子都醒悟,晚上等狙公睡着,就把关它们的牢笼捣毁,拿走那些果实跑入树林中,不再回来,而狙公最终被饿死。
刘伯温道出他的结论: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道揆:道术,法度),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这个故事编写的极具革命精神,反抗意识。这跟他当时的处境,角色有关系,他跟朱元璋就是要做那只觉醒的猴子。
最终他告诉人们,那些不基于道义,只是一味使用权术、摆弄花招整治欺负欺骗民众的“狙公”们,只要民众开窍醒悟,他们就无计可施,下场也跟那个养猴子的人差不多。
不过有一点他忽略了,他们虽然带领众猴奔向自由,可众猴还是一个团体,它们需要协作去做事。是团体就有管理人员,于是朱元璋成了另一个狙公。
但是这件事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总要有狙公存在。有的,就是这位狙公、这些狙公不要用“暮四朝三”的手段欺骗这些猴子就好,不要愚弄。应认识到大伙儿是一起的,互相合作的,共同把树林经营好,得到更多果实,坦诚相待共同进步。否则,恐非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