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基金已发完年报,简单聊下。
我知道,这些年很多朋友已经不相信主动基金了。但很神奇的是,大家不相信有历史业绩数据的基金经理,却愿意相信空口无凭的大V、财经自媒体、或所谓的首席专家
在我看来,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对于业绩很短、业绩不佳、短期业绩爆发而长期业绩不确定的基金经理,我不会去看。
但我会追踪长期业绩良好(5年以上,经历过不同市场风格考验)的基金经理,观察他们的最新持仓和观点。我按照价值、均衡、成长和债券的分类,考察了4名基金经理的年报观点。
(1)中欧红利优享(004814),基金经理蓝小康。
该基金风格偏价值。2019年以来,几乎每一年都能跑赢宽基和同类均值,仅2020年因市场风格偏成长而跑输。

2024年年报对成长股的看法:
「我们更加重视企业盈利能力中枢的假设,增长速度中枢的假设,而非基于短期的利润弹性做出线性外推。对于大部分制造业来讲,长期壁垒构建来自于技术与工艺难度、成本控制等,再大的市场需求也满足不了贪婪的供给者,只要没护城河,供给的过剩和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是个早晚的过程。」
并明确表示,「对于四季度报告中看好的计算机、消费电子回归中性。」
基金经理写年报观点的实际时间可能是3月中旬。当时A股的某些计算机和消费电子股借着AI和人形机器人的风口乱涨,股价明显偏高。我当时也多次写文要求大家止盈。

他对价值股的观点:
「如果中国的资产在跨周期后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资产,那么当前美国银行定价在1.3倍PB,而中国银行在港股不到0.5PB,中美资产应进行系统性的重定价。」
换言之,在蓝小康看来,在经济跨越周期后,港股的银行股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2)东方红京东大数据(001564),基金经理周云
均衡型基金经理,2016年任职以来几乎每一年都能跑赢市场。年报内容不多,主要观点:「如三季报所述,只要政策没有严重的低于预期,拉长时间来看,我认为市场大概率已经实现了反转。尽管市场在大幅上涨后,短期有所回调,但我对于经济和市场的中长期持乐观态度,我会在市场回调时,以乐观的心态去调整组合,争取为持有人创造更好的回报。」用大白话翻译下:A股大概率已反转。再跌回3000点以下,特别是2700,可能性很小了。所以回调就要去找机会。我看了下他的持仓,去年底增加了化工、新能源和医药股的持仓,降低了建筑行业的仓位。化工、新能源和医药股,这3个都是在寻底的行业。基金经理左侧买入、寻找机会的痕迹很明显。(3)景顺长城公司治理(260111),基金经理杨锐文。
杨锐文风格偏成长科技,管理基金时间超过10年。除个别年份,几乎每一年都能跑赢科技指数。
杨锐文的基金报告写得很多,这里只摘录重点:
「2008年推出四万亿的时候,也有声音认为是力度不足;2014-15年开启的棚改货币化起初也是充满质疑,我也是不相信人群中的一员;2016年供给侧改革也同样有遇到怀疑,那时质疑和看空是主流。
大家要相信一个常识:市场底部充满怀疑,市场顶部充满共识。我们不能因为普遍的怀疑而放弃独立思考。从怀疑到共识,这个过程会创造很多投资机会。」
换言之,他认为现在的市场依然在质疑政策的力度。但正是在众人质疑时,股价才是有机会的。真等大家不质疑了,都认同了,那反而可能见顶了
(4)安信民稳增长(008809),基金经理张翼飞张翼飞属于股债双修型基金经理。过去5年,他的基金几乎每年都是正收益。相较于其他偏股型基金经理,他对债券的理解大概率是更深刻的。
他对当下债券的评价是:
「纯债方面,我们对长债持保守态度,至少认为其性价比低于很多权益资产。」从数据上讲,现在国内的10年期长债,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不到2%。性价比大概率远不如股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人普遍不信任股市,主要资产依然配置在债券类资产上(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的底层资产都是债券)。他对股市和转债的评价是:「权益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利好的反应有所钝化,也许需要基本面的进一步确认、反馈,行情才能持续。对于权益市场走势预期中性,不妨碍我们对于权益持仓获益态度乐观。我们对转债的看法也是如此。」目前看下来,几名绩优基金经理的观点是有相似性的:普遍认为债券性价比不高;对股市总体看好,个别基金经理认为短期也许有波动,但波动就是买入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看空的。可能有人会说基金经理永远只会看多。那还真不是。以上几位在2020~2021年牛市那会儿,可都是有提醒股市泡沫风险的所以对现在的股市,毫无疑问应该多一份信心。遇到大的回调,记得买入。当然,现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没有大的回调。报下格指2.16,投资机会A-。与A+依然有距离。等到A+,我会提醒大家的。大家还有啥问题,或者关心的基金经理,可在评论区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