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双塔·晋阳奇观
几百年来,太原人都以永祚寺的“凌霄双塔”而自豪。屹立在太原市区东南的一对高耸入云的砖塔,既是太原的标志,又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凌霄双塔即永祚寺双塔。永祚寺,因寺内有两座砖塔,又称“双塔寺”。双塔寺名比永祚寺名流传更为广泛,以至于今日说起永祚寺还有不少市民比较陌生呢。
双塔是太原的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象征。对太原人而言双塔又是一种故乡情结,“行旅远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渐远渐没,难尽依依之怀”,姚奠中老先生在《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中写出了太原人的心声,每每读它,总是感触颇深。
(永祚寺双塔)
“双塔寺”的前世今生林徽因曾在山西有这样的记录:“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宝塔梵殿,龛阁玲珑,幽幽塔影,声声塔铃,不愧是晋阳古八景之一,也是目前在全国砖制双塔的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
永祚寺是怎么来的?这还要从400多年前说起!明代万历中叶,即 1597年一1602年,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宜文塔”。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宜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一一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宜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住持,即当时在全国颇有此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
(永祚寺双塔)
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即妙峰大师)。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宜文李太后”是佛教信徒,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的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宜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后面会继续解读),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
晋穆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的资助下,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万历四十年九月(1608年一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楼阁巍然、两峰并立的大观。
(永祚寺山门)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福登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一年(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完成新塔之后,便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的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柞寺”,两塔均定名为“宜文塔”。
“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永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永祚”一词,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
(永祚寺大雄宝殿)
永祚寺虽然规模不大,却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坐南向北,与一般的寺庙正好相反。二是极富特色的砖结构建筑,寺内殿宇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三是历经沧桑的双塔,依然高耸入云。四是富贵艳丽的明代牡丹,国色天香。五是寺藏碑碣,堪称石刻珍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永祚寺的朝向问题,与传统的中国建筑有根本的不同。
我国建筑的朝向一般均为坐北朝南,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分领土在中纬度地带,阳光由南向北斜射,坐北朝南的正方位建筑,可以接受到最充足的太阳辐射;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来看,面南称王、面北称臣。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取了个坐北朝南是正房,可以阳光明媚;而对于皇家,则有浓重的称王思想。因此,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充分反映出我国古老的家居文化思想。
(永祚寺双塔)
而坐南朝北的永祚寺,则大门冲北开,这主要是因为寺庙依东山余脉而建,坐落在太原盆地的东端,此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故此寺庙也只能坐南朝北、大门冲北。之所以选择在太原盆地的东端,是因为古人认为,东方乃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与“永祚”之本义一“永远传流,万世不竭”正好吻合,故此选择在此兴建永祚寺。
今天的太原人早已经习惯了叫他“双塔寺”,就连周边的街道也如此,如双塔西街、双塔北路、双塔南路,打车过去非常方便,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公园,也可品味双塔,在砖墙中触摸历史,檐边的琉璃,五光十色,重回过去。
(金秋时节·双塔公园)
两座塔有什么区别吗?塔,既是佛教圣者的纪念物,也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从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出现了具有振兴文运的文峰塔。这种塔根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用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弥补当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风水塔仅是取塔的建筑形式而已,与佛教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永祚寺内的文峰塔和宣文佛塔对峙于塔院中,数百年来,绝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双塔”当做是同时建造、造型与属性相似的砖塔。但是,究其创建之因,却并非如此。这两座形态相似的砖塔,一个是先前创建的宜文塔,一个是其后创建的宜文佛塔,两塔创建时间相差近10年。既不是同时创建,也不属同一属性。明朝万历年间,两座高塔先后拔地而起,在极为接近高度、外形背后,它们拥有着不同的使命和故事。
(金秋时节·双塔公园)
创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舆家言”的风水塔,是地方士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继建于后的宣文佛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供奉佛舍利、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
宣文佛塔建成后,与文峰塔对峙,成为我国砖塔成双组合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建筑。历代的地方志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标志,其影响之大也使永祚寺本名被双塔寺所取代。
(金秋时节·双塔公园)
文峰塔居东南,宣文佛塔居西北,两塔均为砖筑楼阁式,平面为八角形,十三层。从建筑特色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文峰塔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宣文佛塔都具有相同的时代特色,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椽、柱的砍磨都大同小异。
高度也相差无几,文峰塔高度为54.76米,宣文佛塔高度为54.78米。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塔身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
(金秋时节·双塔公园)
从两塔的造型来看,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型;而宣文佛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造型优美。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
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因两塔同属于明代中叶的建筑,因此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131建筑,高低也仅有2厘米之差。虽然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但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橡、柱、枋的秋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
(金秋时节·双塔公园)
倡文运,傅霖建文峰五代末北宋初,宋太宗三征晋阳灭北汉,终于攻下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城池。为破除晋阳之“龙气”,宋太宗下令以火烧水罐移平了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并在旧址东北三十公里处新建太原城。因新城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太原被认为文运难以兴盛。
自汉唐以来,晋阳大地人才辈出,人文极盛。至宋太宗焚晋阳,斩龙角,断龙脉后,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烟消云散,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是属于金戈铁马的时代,没有人会去在意诗词歌赋,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让一方士绅颇感不安,他们立志振兴晋阳文化,重温盛唐风韵。
(冬季的永祚寺双塔)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后厌倦官场倾轧、拒不受命于明廷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了文峰塔,并依塔兴建了永明寺。文峰塔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我国古塔研究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对这一点都曾有过明确的论断。
(冬季的永祚寺双塔)
太原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5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历代地方志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妙峰建造宣文佛塔的发念和原由。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向西北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方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也有人认为是在象征“紫气东来”。
(永祚寺双塔)
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历经四百载的文峰塔的中心点已向西北倾斜至2.86米,且塔体劈裂缝隙逾百,两侧下沉,高低不匀,情况比较危急,所幸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在听取了文物部门的汇报后,决定对文峰塔施行纠偏、加固,特邀请我国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主持这一工程, 历时两载,成功地完成了文峰塔的纠偏加固工作。
期永固,妙峰起宜文宣文佛塔是由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僧妙峰大师主持监造的,由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出资佐助,故用其尊号命名为“宣文塔”。又因传说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舍利塔。与明、清两代地方府志、县志所载互见,可以知道:福登受晋王朱敏淳的邀请,来太原府建永祚寺时,发现这里原有的“旧塔微侧”(旧塔即指位于东南隅的文峰塔),才发念建起这座新塔舍利塔。
(永祚寺双塔)
宣文佛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最底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椽、枋、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十三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
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 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永祚寺双塔)
从第一层到第七层,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及至8层以上,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型呈流线型,十分美观。采用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橡、飞,组成塔檐。
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额枋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筑中的优秀作品。
(永祚寺双塔)
宣文佛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置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刹顶宝瓶的外壁上镂刻着许多铭文,让我们从中知道,这座宣文佛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一1612年),造塔总监是当时蜚声海内,在沙门中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福登(妙峰)和尚。
宣文佛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级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目前仍可登顶的塔,且允许登顶。塔内是中空的,周围一圈石台阶,石阶两边是墙壁,往上越来越窄,后仅能容一人通行,能一直爬到11层,每层都可以通过塔中心到达窗口。
(永祚寺双塔)
如果你爬累了,可以在窗口都坐一会儿,微风吹拂,能看到对面的塔,远处的湖,公园里的树,都披着一层温柔的光。继续攀登,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远眺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
不知曾有多少人在这个时间,坐在同一个窗口向外眺望。如此高的塔,当年被工匠们一砖一瓦建造起来,千百年间,僧人、居民、游客爬上爬下,心境和目的不同,时代和环境不同,但所经的石阶和石壁却相同,真的很神奇。
(永祚寺双塔)
(明代诗人李溥登临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后的抒怀“三晋楼城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
砖雕瑰宝 巧夺天工山西作为木构建筑大省,现存辽宋金元之际,包括之前的古建筑能占比全国的75%,这里不乏木结构建筑横跨各时代的经典之作。然而三晋名刹永祚寺却是罕见的全砖石古建筑,则采用了当时的工艺绝活“砖石建筑”。
(永祚寺)
整座寺院的建筑材料全由砖石组成,无一梁一柱,一钉一木,是为典型的“砖夯无梁”式建筑。整座寺院,飞檐斗拱,藻井,廊柱,均为砖仿木造型,雕工精细,造型奇特,世所罕见。寺院构局完备,大雄宝殿、三圣阁、客堂、禅堂、配殿和双塔呼应,保存完整,气象恢弘。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也被称作无梁殿。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形建筑。
(永祚寺)
这种穹隆形发券的砖结构建筑,早在千百年前就运用在陵墓和砖塔建筑上,而直到十四五世纪即我国的明王朝时期,宫殿和寺宇才出现了这样的建筑形式。于是,这种无需木材的砖砌建筑技术,便成为明代殿堂建筑中新出现的营造特征,并留下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印记,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明代的建筑匠师们,继承和发展前代建筑技艺而自成一格的技术结晶,显示了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宝殿,四面磨砖对缝,当心间与两次间各辟一门,两稍间为格子棂窗。其外观全为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正面有青砖磨砍砌筑的檐柱六根,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
(永祚寺)
每根檐柱的下部为青砖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檐柱与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板枋,枋上置砖雕斗拱,除柱头科外,每间都有平身科两攒,当心间两朵攒平身科中还夹有一攒斜拱。这些砖仿木制的斗拱均为五踩双翘。
为了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等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能工巧匠们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如同给大殿披上了半截花罩。此外,能工巧匠们还在垂莲柱与枋头的交接处,用砖雕刻出云纹等,大大加强了墙面的装饰性。
(永祚寺)
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来永祚寺考察,看到这种以砖仿木,寓木质结构于砖雕砖琢为一体,构成宏大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的砖石建筑后说:“用砖仿木结构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拱、檐椽等等,这种做法运用到殿堂上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
无梁飞阁 技艺奇巧无梁式大雄宝殿之上,另建有一座单檐歇山式无梁高阁,原名观音阁。后更名为三圣阁,自大雄宝殿旁侧方丈院内拾级转折而上,便可登达。三圣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进深9.70米。砖制的檐牙高喙、殿角翘檐,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
(永祚寺)
殿内当心间顶部砖雕砌有庞大的藻井,结构奇妙,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隆顶,犹如华盖宝顶,富丽精致。砖似木制,独具匠心,为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专家们对这眼藻井是这样描述的:
“突出的是顶部砖雕藻井,结构奇特、精巧。在方形平面的四角上,用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筑成穹隆顶。即在四面发券,做出券门,每角置斗拱一攒,为五踩重翘。在其斗拱上叠涩二层平砖和一层竖砖,与券门顶部取平,使平面由四面变成八面,然后每角置一斗三升承托撩檐枋和椽飞,构成檐出。檐上再置斗拱,每平除角科外,中间增设平身科一攒,均为五踩重翘,斗拱上挑出檐。如此三层,每层斗拱长度向上,逐渐缩短,形成下大上小的穹隆顶,如同一眼藻丽的井架。”
(永祚寺)
永祚寺为什么采用砖砌?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作为太原重要的佛教建筑,为什么采用砖石修建?其实,这是时代的技艺缩影展现。明代中期,手工艺得到大发展,砖陶制窑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由于明朝后期的一些压迫政策,各地流民起义、满族攻取关内也加剧了国内的动荡,许多地方都大量用砖,堆砌城堡。古堡文化形成了山西的另一种地域建筑特色。
无梁殿的形式出现于14世纪,盛行于16世纪。那么,在元代之前,拱券结构的建筑往往只是用于陵墓建造,唐宋时期也是仅仅使用在砖塔的门窗部位,直到明代中叶才大量运用到居住建筑上来,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北京的大明门。我们见到的无梁殿往往墙体非常厚实,这也是为了抗衡筒拱所产生的巨大的水平推力的一种方式,可见古人的智慧之高。
(永祚寺)
永祚寺里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古建,比如两塔之间的过殿,是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达到三间,前后都有门,采用穹窿形无梁砖殿仿木结构。同类建筑的精品还有一处就是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量)殿”。
后殿,是一座底层为砖券洞式建筑物,上层为木构楼阁殿宇。它底层采用青砖堆砌,面阔三间,上层为木构单檐歇山顶。这和山西晋西北随处可见的独立窑洞窑上房极为类似,很有地域特色。
(永祚寺)
禪堂深處牡丹開,紫霞仙影瑞氣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牡丹之中,有荣耀,有富贵,有坎坷,有傲骨,有美丽,有尊严,当然还有禅意。
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所撰《明植牡丹赞》,其曰:“紫光凝瑞,星气所钟,岁运五百,贤者氒夅。”氒夅,通“厥降”,为“才降临”之意,“紫光凝瑞”,谓紫霞仙神采。张颔先生尚有联曰:“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
(永祚寺)
所谓“花爱紫”,即“紫霞仙”之爱。有紫色牡丹者,其名“紫霞仙”,万历年间植在永祚寺。天地灵气,日月秀色,万卉姿韵聚此一朵,此一朵便格外的不凡。因近禅堂,远尘嚣,也就格外的有诗意。
双塔寺种植牡丹有4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处“寺院牡丹”。寺内各类牡丹100余种,近6000余株争奇斗艳,红、粉、白、黄、墨、绿紫各色齐全。双塔寺内的牡丹分早开型、中开型和晚开型三种。
(永祚寺)
其花期因气候而定,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花期为10天左右;天气若不好,花期只有周左右。牡丹花的节令性也很强,该开花时,养分就会集中输送到花蕾上,该长叶子时,养分就会集中输送到叶子上。错过了节令,牡丹吸收的养分更多会输送到叶子上。
在嫣红姹紫的牡丹花海中,备受关注的是7株明代牡丹“紫霞仙”,这是全国唯一的明代遗存丹。“紫霞仙”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其属于毛良科、芍药属、牡丹种,属多年生落叶灌木花卉。
(永祚寺)
花型为单叶,也叫做单瓣型牡丹花。明代中叶移植于此。由于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盛开时花瓣较少。但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星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花期约20天,属于早开型牡丹。
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天上真妃玉镜台,醉中遗下紫霞怀。已从否国编熏染,更怕花神巧翦裁。”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憨卧于古刹院中。
(永祚寺)
每逢春夏之交,华贵的“紫霞仙”率先绽放,其他牡丹才陆续开放。当众多牡丹几近凋落之时,“紫霞仙”正喷芳吐艳,馨放沁香。如今的双塔寺,古塔高耸入云,古建筑庄严肃穆,牡丹争芳斗妍,碑碾古朴珍贵。
结束语游走在永祚寺中,亲手触摸凌霄双塔基座的雕刻,历史文化与乡土情感,抵过数百年岁月的消磨,赋予了双塔比建筑本身更不朽的灵魂。墙内的天地,晨钟暮鼓,周而复始,墙外的世界,白云苍狗,日新月异。时光雕刻了双塔,这座城市的人又在漫长的时光中,雕刻着这座寺院的记忆。
(永祚寺)
如今双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太原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无数人们的悲欢离合。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