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 GRID01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レブ GRID01 ダイナミック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REB GRID01: III (Average)

这是 REB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一款产品。
这条塞子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毕竟这价位的 final 耳塞,下到 E500 上到 E4000,其实都没有特别高的评价。然而经过仔细研究之后,GRID01 似乎不是属于 final 主品牌的产品,这个新的 REB 其实是过去 final MAKE 系列的延续。这也能从 GRID01 的另一个型号名称 RE-MAKE05-01 中看出来。

REB 目前整体接手了过去 MAKE 系列的四款产品,并且在这些产品上延续了 final 标识。全新的 GRID01 则抛弃了 MAKE 作为系列核心命名,也没有了 final 标识。按照官方的介绍,GRID01 是 REB 的现有团队与过去 final E3000 的团队合作开发。从它的外观设计上你也能看到 E3000 这条微动圈耳塞的一些影子。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GRID01 的包装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看上去就像“工包”,只有一个非常小的白色纸盒。所有信息印刷在封贴上,拉开,就完成了所有的开箱体验。不过值得好评的是,腔体还是有独立塑料袋包裹的,不至于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划痕。内部配件包括五对 Type-E 耳套,再无其它。

E 套我们已经介绍过非常多次,也是 TDS 的零件库中常备耳套之一。E 套的特性有一点像介于 AET08 和哥套之间的产物,管壁外侧有棱状结构,整体稍厚、较软,开口的大小也有所控制,是一个高频并不张扬的耳套。

无论是过去的 MAKE 系列还是现在的 REB,都讲究自己调音的乐趣,所以你可以和各种兼容的调音套件一同购买。可惜的是,在国内代理引进时,并未一同引进这套调音套件,所以 GRID01 的官方渠道销售暂时是一条“原型机”。从商品的角度来说,这样无可厚非,但是确实缺少了 REB 存在的灵魂。目前 REB STORE 里售卖的调音套件主要是不同密度、不同材料的调音滤网以及不同密度、不同长度的六种滤网海绵阻尼,以及修理套装等等,还有一套八种的电镀阻尼以及单独的导管售卖。我们在介绍声学结构时会适当提及。而且作为一条建议 DIY 玩法的耳塞,我们将使用一些国内市场上的成熟配件来试试它的不同玩法。

GRID01 有且只有一种配色,是抛光金属搭配黑色塑料件的观感。整体设计看上去非常像是 E3000,但是把后腔封闭了。实际上材质是不锈钢电镀抛光,这段时间用下来也没有明显产生划痕。作为 final 产品,也不用担心做工细节问题,这些方面还是靠谱的。我唯一担心的是出线处的保护似乎不太稳妥。

尽管是不锈钢,但是得益于腔体非常小巧,实际重量也比较轻,没有什么坠耳感。腔体直径相对偏细,是真正的棍子形直插设计。长度也有所控制,所以直插聆听也很稳当。即使是耳道口偏窄的人群,再搭配小号 E 套之后也不会感到有压迫感。棍子外观也不会给耳廓带来佩戴压力,所有的接触耦合都在耳套与耳道口之间,对于各类耳廓都有适应性。无论是稳定性还是舒适度都是相对出色的。你甚至可以尝试侧躺佩戴——如果佩戴足够深入的话。

GRID01 的基本结构就是把封装好的微动圈单元置入腔体内,前腔体是相对与外界隔断的。卸下导管就能看到,微动圈的振膜与外界之间依靠一个出音孔联通。这套结构其实更加类似单动铁的做法,单元本身是高度封装在腔体内的,稳定性很高,从而降低共振。

导管被称为 MAKE Nozzle,螺口的规格与我们在 SM1、SM2、SW2、Kadenz、EA500、AM850MK2 等耳机上见到的是一致的——这也给我们使用国产配件进行 DIY 提供了可能。GRID01 搭载的是 Type-E,导管默认外侧有一层白色纤维阻尼,内侧则空置,但这两处其实都是可以进行阻尼安装的,管内也可以塞海绵阻尼。导管不算粗,也有限位结构。其他的导管配件还有两侧均有阻尼的 Horn 导管、黄铜导管、内部收窄的小孔导管以及短的 TWS 导管。不同导管的单独售价在 2480 日元至 3480 日元之间(真是不便宜)。

腔体表面还有两处开孔,都位于底部,也默认贴了不同的阻尼网。理论上不算导管替换方案,这就已经有五处可替换阻尼位置了…… 在这套默认的阻尼搭配下,GRID01 的被动隔音性能还可以,也没有气压平衡问题。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GRID01 是不可换线的,标配的线材材质只知道是某种无氧铜,非常细且软,也没有明显的自缠绕现象。对于这种小耳塞来说,这条线并不累赘。不过我倒是挺期待后续产品能够搭配一条 DSP 线材,一方面符合现在低价位即插即用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从 DSP 角度入手来进行不同玩法的探索。毕竟 final 是较早进行调音方案社群化的厂商之一,DSP 社区也可以搞起来嘛。

单元方面,REB GRID01 搭载了单颗 REB-Core Gen1 微动圈单元,直径未知,振膜是一种高刚性树脂材料,悬边为硅胶材质。

阻抗 17Ω,灵敏度 97dB/mW。这是一条比 E3000 之流还要难推的塞子,你很难用基本的小尾巴来推好它。实际搭配下来,这是少有的我需要动用 TEAM 1 中、高增益低音量状态才能推出不错水平的塞子。这颗单元的效率并不算高,信息量比过去的 E3000 还是要多一些的,大概符合现在国产耳塞两百元价位的平均水准。
前端方面的建议是这样的:由于低阻低敏、只有单端接口可选,稍小一些的小尾巴,目前能够推好的也得 Beam 3 Pro 往上…… 如果真的想要玩好,我们建议至少从山灵 H5、拓品 G5、iFi 魔壶这个等级的前端开始搭配,播放器也从 SE180 卡三、KANN ALPHA 这个等级的往上走。但是,对于一条入门定价的耳塞,这么玩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作为有一定听音经验的玩家来当作玩具使用。如果入门玩家想要尝试,那就搭配一些功率较大的小尾巴尝试吧,就不必深究单元潜力。风格搭配方面,没有特别挑剔。
对了,额外补充一句,不同的阻尼搭配也会影响到灵敏度实测数据,所以在自己更换阻尼之后,对于前端的搭配也需要进行重新考虑。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原始导管、全原始阻尼、原线单端驱动,搭配 Type-E 耳套,满足驱动所需功率要求。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多,厚度和饱满度都比较充裕。弹性不错,下潜能力还可以,比 E3000、E500 之类要更好,极低频的信息量是接近于 E4000 的水准的。收放速度适中,保留有一定的残响。氛围烘托的晕染感和浓郁度都有一定程度,但是不会特别过分。GRID01 标配状态下的低频是比较结实、圆润的,比较饱满、足量,不至于轰头,不像 E3000、E5000 那样毛茸茸。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轻度的前倾。
中频,人声的距离相对较近,口型比标准要稍大一点,听上去精致程度中规中矩。GRID01 对于人声的质感表现会略优先于线条刻画,有一定的厚度,线条比较扎实但是不会多么突出。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主要适合的是有一定扎实程度、相对不会过于偏细的声线,一些偏细的人声会听上去略有变粗。颗粒感的保留不算多,大体上的顺滑程度还是足够的。GRID01 听上去还是有一些人声音染,让音色听上去略偏暖,量则不会过度。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稍高,气声比例不算多,一些口水声稍有一点前倾但是突出程度不高。齿音有一定的打磨,人声通透程度还可以,不会过于偏暗,能量更多还是集中于中下盘。

乐器方面,GRID01 对于大多数乐器的质感还是会更加重视一些,线条突出程度不高。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的饱满度是比较高的,抓耳程度则不会很高,跟 A8000、B1 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拉拨弦细节突出感不同,是有所压制的状态,更多服务于质感。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饱满结实,但是在空间中的比例会稍大一些。铜管类的气势感还比较高,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适中的亮度,只是收得会比较早。木管类的自然度作为一条微动圈表现还可以,空气感比较充足,但是听上去结像会略大略粗一些。乐器的泛音表现还比较自然,量感适中,突出程度不高。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稍高,Snare 收得不算快,镲片类的亮度不强,金属感稍有一点增加,刺激感不强。
高频的亮度表现总体不算高,是一个大体平滑,尖峰不会过于突出的状态。中高频过渡的频段有些许增益。极高频的延伸表现在这个价位属于应有水平,信息量不算多但也够用。滚降会稍早稍快。

声场表现是比较令人惊讶的,有着比较规整的空间感,横纵相对都比较近,但是不会过于拥挤。边缘清晰度稍高,结合一定的“高度感”,GRID01 在默认这套下呈现出一个不宽阔但比较充实的略呈球形的声场。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适中,整体感没有缺乏。解析能力在两三百价位属于新塞子里的平均水平,推不好的话会有些糊感,“解析感”不算突出,有着不错的耐听度。动态表现同价位良好,瞬态一般。
延伸方案 | Unconventional Pairings既然国内买不到这套调音套件,且零件的规格都是通用的,那不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会尝试一些手边容易买到的导管零件进行搭配给出声音主观感受上的变化。

首先是依靠不同长度改变耳道口耦合的水月雨 Kadenz 默认导管。这套搭配下听上去低频的氛围感有所增加,晕染感变多。人声的结像会更近、更大,纵向声场有一定的收窄。一些乐器的金属感会有一点增加,但是高频的空气感有所降低,能量更往中低频收缩。除了导管材质、形状和这个导管里的海绵阻尼可能造成的影响,Kadenz 导管限位结构对于 E 套的支撑也会影响耳套内的反射。

其次是声音记忆的 MAE 套件,它有着两套主导管、两套延长导管以及两种替换阻尼的配置。
在木导管下,低频的能量感会有所控制,氛围感晕染程度稍多一点,但是总体能量不会那么足。人声的亮感稍有增加,距离更近,听上去一些口水声细节的清晰度有一定的提升,结像扎实程度则有轻度的下降。一些乐器也会有轻度的增亮。这是一种能够适当增加氛围和亮度,三频更加平衡,但是线条延续了 GRID01 默认路线,不会变硬、过于突出的搭配。
在铜导管下,低频会收得更加紧实,听上去弹性会高一些。人声的线条会明显突出一些,也会稍近,口型的精致程度增加,亮度稍多一些。乐器的空气感会收紧一些,但是对于小提琴、铜管乐器的抓耳程度会更高,听上去细腻一些。高频的能量更足。这是一种对于素质感稍有凸显,更加适合低音量聆听、结像稍显精致的搭配。

我们这段时间也陆续尝试了国内其他厂商的一些有趣导管,对于 GRID01 用户而言,我们给出的建议是以下几种导管可以尝试搭配:在平衡基础上追求所谓“韵味”的话可以看看声音记忆 MAE 木导管,追求素质感的突出和声音框架的凸显可以看看达音科蓝色钢管 for 隼 Ultra、兴戈烤蓝钛管 for ET142——这种方案更适合你手上有一条隼 Ultra 或者 ET142 的用户。我绝对不建议为了 GRID01 买一条一千多的耳塞…… 增加线条感的替代方案也有,就是 MAE 铜导管,但是音色跟钢管和钛管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只能说是从方向上相对接近。
如果实在拿不准,其实就基本的 MAE 套件即可满足你对于 GRID01 导管调音手段的一些玩法了。
曲风适应 | Genre Versatility在默认方案的搭配下,GRID01 对于大多数 J-Pop、Synth Pop 以及 RnB 的表现是不错的,听上去低频的氛围有一定的烘托,人声的表现也比较符合印象。一些新的欧美流行不太适合,低频过于抢戏。布鲁斯和一些注重场面的摇滚,在这个价位有着不错的表现。金属大类不合适。Anisong 的表现得看你是否喜欢这种对于人声稍有加粗的风格,它倒是不会特别揭示制作问题,不会不耐听,但是那些喜欢偏细人声的受众或许不会喜欢。电子大类中,它对于那些特别追求低频速度的类型不太合适,会觉得 bassline 量够了却有点拖泥带水,一些追求氛围的还行。Acoustic 大类中,爵士表现不错,有规整的和不错的氛围。中小编制的器乐大多表现尚可,例外是一些小提琴、竖琴为主的小编制器乐,尤其是这类乐器的独奏,会觉得有点不够细、不够抓耳。大编制就算了。
声音总结 | Over-All Impression回过头来,GRID01 这条耳塞其实默认阻尼下声音是相对正经的,并不难听,就是灵敏度太低导致不太好推罢了。小巧的外观也带来了不错的佩戴适应性。足够多的玩法是 MAKE 系列一贯的特点,作为 MAKE 系列目前最便宜也最好买到的一条,它在这条产品线里甚至还有一定的性价比——前提是你购买的价位足够合适。
综合下来,我们对于 GRID01 的评价其实是介于 III 分和 IV 分之间,但是 KT MARK 最终决定给出的是 III 分。原因主要有:素质在同价位表现为平均水平、调音还不错、虽然有玩法加分但是需要较多的额外支出、非常难推导致对于入门玩家很难发挥耳机潜力。如果你是经验丰富的玩家,GRID01 的可推荐性也会高出一些来,只是我们的评级更多是面向广泛的读者群。

我们进行素质评价的时候是依据日行标准售价 5980 日元(实时汇率约合人民币 287 元,国内代购大约在 300 元出头)进行的,国行售价 499 元实在是过于高昂。另外国行还专门提了一句:拆机无保修。作为一条设计就是为了 DIY 的耳塞,这东西的保修应该如何定义呢?结合并没有阻尼套件引进,目前我都建议你去日行渠道购买,反正也没有保修不是吗?
更进一步来说,那为什么不去买一条也是直插设计、也能更换阻尼和同规格导管,还能更换后腔阻尼甚至形成被动单元系统,单元素质更高、价格还更便宜,还有换线可能的 SM1 呢?哦,好像 SM1 已经停产了…… What can I say? 只得拷打某人了。
KingTsui, TDS Studio.
Feb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调音套件图片来自于 final / REB 官方,其余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