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2 04:52:22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一、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是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无限可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

认识自己,意味着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不断成长。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学会掌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强和从容。

认识自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喜好、兴趣和价值观。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激发内心的热情和动力。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使命。

认识自己,也需要我们勇于接受自己。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完美之处,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要包容他人的不足。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认识自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变和突破,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大的成就。

认识自己,是做出各种人生决定和决策的基准,包括我们在工作、事业、交往对象、结婚、生育等问题上的人生选择。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对别人来说,去做公务员或留校当老师可能是个好的决定或选择,但是,对你来说,也许却正是痛苦和灾难的源泉。

只有知道自己容易在哪儿摔倒,才能提前避免它;

只有知道自己更擅长做什么,才能刻意发挥它;

只有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才能找到合适的合伙人或团队来做补充;

而这些对于自我的认知,都与我们能够获得成功大小息息相关。

二、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人为什么会浮躁呢?

因为心里装满了琐碎。

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

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

一颗安静的心。

一直觉得安静的人,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气质:

认真而专注,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气质,你看到她时,烦躁的心也会跟着她沉静下来,不由地产生愉悦的心情。

这种气质不是沉默寡言,而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力量:

干净,纯粹,知足,只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低头垂颈间,那是一种寻求宁静的姿态。

懂得安静的女人总是更容易让男人生出爱慕的心。

信守安静的男人,总能获得女人更多的青睐。

无论男女,一身静气,才是一个人最美的样子,你若安静,风雅自来。

身边越来越多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明明年纪轻轻,就开始标榜自己“佛系生活”,看淡一切,无欲无求。

很多人觉得安静是因为热情幻灭。但其实不是,安静是更大的热情,是更饱满的热情,一个安静的人,定然是心中有美景的人。

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一个人在安静中,最能看出他内心的热爱。寂寞会发慌,安静则是饱满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比较。看到朋友圈有人过得幸福了,就想着学她的“精致”,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一刻不停地在追逐别人眼中幸福人士的感觉,这其实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和迷失。

而安静的人不同,他们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安静,是一个人的强大,更是一个人的底气,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在追求任何东西时,就会冷静,从容。

一个心有静气的人,他可能会羡慕你的生活。赞叹你有而他没有的东西,但他还是欢喜做回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不是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最终乱了心神。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

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将喧嚣关在门外,才能遇见生活的本来面目。

从此刻起,安静从容做自己,便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三、切勿把欲望当志气

在这个社会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

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

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

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

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

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

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

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

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

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

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

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

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

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才行。

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在这里能有一点,才算是真进步。

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一篇东西,得要让它有总有分,对一个问题也要能仔细分辨。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

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

懈或散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

社会上也不会有人去理他,在写日记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

日记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

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这就完了。

乱或暴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

暴乱或偏激,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

这种无能的陷于机械性的人是可怜的。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

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

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

要常常回头看,发见自己的缺欠,注意去调理。

做事则要集中精力去做,一面须从容安详,一面还要挺然。

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

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为在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

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否则读书愈多愈无用。

做人必须要时时调理自己,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

照此去行,一生受用不尽;如果不能够注意这话,就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己不要自己。

但在这调理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好方法呢?

调理自己要自觉,要反省,时刻去发现自己的毛病。

比如自己的毛病在于性子太急,或在于太乱太散懈,这都须自觉地去求医治。

但是人每不易做到,不易自知其病,虽治病又不易去管理自家。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即看清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地调理自己。

于是这时唯一的方法,就是“亲师取友”。

此外别无他法。为什么呢?

因为每人常会把自己忽忘了,如果不忽忘,就一切都无问题;无奈都易于忽忘,因此就得师友常常提醒你,使你不忽忘。

靠朋友之提醒以免于忽忘,这是一层;更进一层,就是靠朋友的好处,以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

假定你的脾气是急躁的,与脾气和平者相处,可以改去急躁;你的精神不振,而朋友的好处是振作的,你处于其中,也自然会于无形中振作起来。

所以,如果我们有意去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

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趣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

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那就很危险,不知不觉地就会日趋于下流。

再则,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

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是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顶要紧的,还是要对于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

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当是出于一个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

是要给他以调理,不是只给他一个刺激就算完了。

自然,有时候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

即是说有时候有给他一个痛责的必要。

但大体上说,你不要只给他一个刺激算完,必须得给他一种调治。

如果爱惜他的意思不够,说话就不会发生效力。

四、没有深度的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

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

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

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

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升维自己。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

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

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丁俊贵

2023年12月27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