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当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惊艳了多少中国人,让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这是首次有中国作家能够在国际上获得诺贝尔的文学奖,这个奖项在国际上都十分的举足轻重,这份荣誉对个人来说是多么的至高无上。
一个人努力地在工作上有所建树,图的就是工作能被公司及周围人认可,图的就是对他人有所帮助,如果能够获得业内的认可,被业内授予名誉,简直是荣幸至极,这也是很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古代的皇帝有时会对重大贡献的文臣封谥号,“文正”已经算是尊贵无比,但还有一个谥号更为尊贵,被人所熟知的王安石就曾获得过,究竟是什么谥号?王安石是怎么获得的?一起来一探究竟。
年少时就显露才气,而后进入官场王安石自幼就具备神童的潜质,聪明伶俐不说,还钟情于读书,只要是经他手的书,基本做到过目不忘,写文更是不在话下。
等到他稍微大些的时候,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周游各地,从此接触到很多底层的现实和民间的疾苦。正是这些体验,使他作的文章立论高深奇丽,引入大量依据作为佐证,渐渐地开始有移风易俗的志向。
景祐四年,王安石在与父亲入京途中,因文章意外地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曾巩,曾巩欣喜地向欧阳修推荐他的文章,结果也得到了欧阳修的认可,还赞赏了他一番。
庆历二年,王安石在参加殿试时,位列第一,但考官认为他的考卷中有些犯忌的话语,而第二和第三名又已有官职,于是考官就将原本第四名的杨寘的考卷当做第一名呈了上去,王安石也就位列到进士的第四名,得了个淮南节度判官的职位。
尽管不如第一名那样位高,但王安石仍然尽心尽力,在任期间不断地兴修水利、更是大力地扩办学校,虽初入官场,但政绩很快就初见成效。
任满四年后,王安石曾有机会通过京试进入馆阁,面对这一更好的机会,他却放弃了,后被调任为鄞县知县。
皇祐三年,王安石由于在舒州任职通判时,常以勤政爱民著称,且政绩突显。
朝中宰相文彦博对他十分欣赏,便向仁宗推荐他,说他淡泊名利、遵纪守道,想让朝廷褒奖他以此来激励风俗。如此美事,王安石并不心动,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的风气为由断然拒绝。
王安石不止一次地拒绝举荐。有次,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王安石没有给这位朋友“面子”,以祖母年事已高推辞了此事。
欧阳修许是看好王安石这个人才,又以他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之后,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又得机会与周敦颐交好,而后他的声誉也日渐被人熟知。
王安石虽然不屑于升官,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都放在了百姓身上。他向来主张“用富人的宝藏来救济天下的贫民”、“如果不取各个富人手中的良田,他们收获很多的谷物后,会受益数倍,殃及贫民。这可不能不关心。”
嘉祐三年,时任度支判官的王安石进京做述职汇报,他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达万字。其中的内容也颇具新意,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同时在此次上疏中,他也根据自己为官多年的经历,道出了一些国家存在积弱积贫的现实。
包括当今的经济困窘、社会风气存在一些败坏风气、朝廷的国防势力也十分堪忧,会出现以上情况,其根源是由于当朝的执政者自身不懂法度。
对此,他提出想要解决问题的根本,需研究并效仿古代圣贤之道、大力改革制度,至于如何实施,提出了一些人才政策和基本方案,向圣上建议积极推进改革取士、重视培养和发展人才。
对于制度的改革,王安石认为应当将宋朝建立之初到现在的法度进行全盘性改革,彻底革除宋朝存在的弊病,使积贫积弱的局势能够扭转。
为增强变法的说服性,还列举了历代皇帝不注重改革,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要求朝廷立即考虑实现法度的变革。不知是做法太多颠覆,还是什么原因,仁宗最终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心灰意冷,对朝廷不再期盼。所以,当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馆阁一职时,他都坚决推辞。很多士大夫认为王安石本就不在意功名,对仕途不苛求;这也使朝廷后来多次想委其重任,又担忧他不愿出任。
随后,好不容易才让王安石接受集贤院、知制诰的任职,然而,一日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自觉不该如此立法,一番据理力争下,得罪了朝中的王公大臣。
嘉祐八年,因母亲病逝,王安石就此辞官回家守丧。 之后凡是朝中下令征召的,他都一口回绝。
明君提携,变法走上正轨宋神宗即位后,由于之前久仰王安石的名声,十分倾慕他,便想起用他为江宁知府,随后又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可见王安石还是深受神宗器重的。
神宗忧虑国家,当前朝廷内忧外患,自身的政治、经济遭遇不断地危机,边境又深受辽、西夏不断侵扰,为缓解这一局面,决定召见王安石。
王安石本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当前的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确定革新的方法;同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之治,简明法制。神宗认真听后,对王安石提出的主张表示赞同,遂要求他竭心尽心地辅佐朝廷,一起背负重任。
得到认可的王安石之后又奉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奏议,奏中详细地分析了宋朝建立之初到百余年中能够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尖锐地指出如今导致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
同时期望神宗能成一代明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强调能够有大作为必须是现在。
熙宁二年,神宗开始酝酿大动作,下令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此举使他一下跻身至执政行列。王安石上奏说道;“当务之急在于改变坏旧的风俗、确立法律制度,提议施行变法”,神宗甚是赞同。
为了能使变法彻底落地实施,神宗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此机构也是熙宁变法开始时的决策机构,交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执掌。王安石顺势委任吕惠卿负责条例司的日常事务,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王安石任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该职位等同于当朝宰相。他终于能够大展身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变革新法,就此掀起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他所施行的新法在财政、军事上全面覆盖。
第二年,王安石又颁布关于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对于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一并进行废除。不久,又开始推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与旧党相争,变法愈发艰难虽然王安石是为了改变宋朝现存的一些隐患,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为国为民,但终究影响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强烈地反对。
神宗虽心偏王安石,但在旧派的强压下,盘算着妥协。王安石怎会轻易妥协,就开始进行辩驳,可神宗认为应该权衡利弊,多听取各方建议。遂王安石称病在家,又请求辞官,一些大臣和神宗极力地规劝。
司马光曾数次写信给王安石,信中谈到实施新法的一些弊端,要求他立即废弃新法,同时恢复旧制。
王安石并不赞同,遂回的信中慷锵有力地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地进行反驳,批评了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的不对,对变法依旧保持初心,始终坚定。
本来神宗是想起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可司马光借此机会,竟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有应允,司马光无奈下提出辞职离开了京城。
熙宁四年,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开封,有的百姓为了逃避保甲,竟自断手腕。当时的知府韩维立刻报告给朝廷。王安石解释道:在施行新政之初,尚且还有士大夫不断争议,更不用说易受到蛊惑的百姓。神宗却认为应该听取百姓的建议。
熙宁七年,大旱肆虐,导致很多饥民流离失所,朝廷诸臣上奏道是免行钱的过错,神宗听后愁眉不展,思虑将不好的法令罢除。王安石则认为天灾与变法并无关系,自古天灾难免,积极治理就好。
监安上门郑侠对变法坚决反对,还将流民旱灾困苦绘制成图献给神宗,不避讳地上疏论新法的过失,极力要求罢相王安石。
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也跑到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的不是。面对越来越多人的进谏,神宗开始动摇,挣扎一番后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他职。
罢相后的王安石没有灰心,奏请神宗让吕惠卿和韩绛参与此事,这二人对王安石制定的成法态度坚持。可当吕惠卿掌握大权后,竟背后给王安石使绊子,好让他日后回不了朝堂。结果被韩绛发现,暗地奏请召回王安石。
终于,王安石再次被任命为宰相,第一件事就是将吕惠卿调至陈州。然而等他再度上台后,并没有得到更多支持,变法队伍中也出现了分裂局面,种种不利导致新法很难再继续推行下去。
神宗去世后,宋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可是在神宗在位时就一直强烈反对变法,现在自己听政,定不会任用王安石,便将宰相一职授予司马光。司马光趁机将新法全面废除。
元祐元年,王安石病逝。在宋哲宗亲政后,曾一直支持新政的章惇在朝中执政,王安石因此配享神宗庙庭,封谥号“文”。
“文”这个谥号自唐朝以来,鲜有人得到,所以显得尤为珍贵,王安石能得到此谥号,也算是对他改革变法的认可。
感觉比不上忠武
神宗是有心无力
文才是最高的,但后来因为范仲淹的缘故,逐渐自南宋以后改为文正,但清朝文正变的泛滥
吕,章不都是王安石手下吗。司马光苏东坡是一派的
文章文题不符。零分作文。
文臣最好的谥号是文贞(文正)
范文正公!
死当谥文正!
小编屁都不懂!谥号都是俩字。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当得起一个‘文’字。后面形容品德的那字给省略了,是当时人为逝者讳,不与评价。是个恶谥
要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王安石可以堪比历史文臣典范
文正文忠文襄
北宋被灭亡不是没有道理的 ,全部养一些文人有什么用 ,司马光 苏东坡这些文人只知道写诗 写词 舞文弄墨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军队 什么东西都是白扯 。
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装懂。宋朝以二字谥号为尊!二字又以“忠献”为最美。赵普、韩琦、秦桧等宰相都是“忠献”!即便在唐朝,单字“文”谥号也不是最好的谥号,而且略带贬意。韩愈的谥号便是“文”,可韩文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一事无成,“文”说明了韩文公在儒学和文学上的成就,也反讽了韩文公在政治上的失败。
不过泛滥程度不同罢了
文贞才是最高,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才变的文正
买东西本来付两份钱,一份预付,一份尾款,结果尾款没付,卖家会出来说自己赚了?王安石绝对不会出来问他的谥号为什么只有一半,一个文字相当于支付了半价就收买了他一生
汉,唐时根本吗这屁事
两字以文正为尊,但单字比两字更尊
有争议。不过单字谥未见得比两字尊。
单文很罕见
说王安石的事,居然从莫言身上扯起[汗]
司马光说,文正乃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以前的谥号最好的是文贞,宋朝宋仁宗赵祯之后,为了避讳,谥号最高的改为文正,一直沿用至清朝,王安石的文确实最高的,就像明朝的徐达,谥号武宁,这个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宋没救,只有造反的把宋灭了反正打谁都是输随便赢点都比宋强
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韩文公,白文公,朱文公,王文公[得瑟]
只能说小编不学无术!单文很耻辱的,因为完全否定了你政治上的贡献
可惜后面被鞭尸六百多年。
文的意思是先给王安石归为文臣,至于对他的评价后人自有公断。
这又不是封王,哪有什么一字比两字高贵的说法
只一个文字其实是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只保留了一个士子的荣誉,小编什么都不懂
首先,离题万里,第二先来一段臭不可闻的马屁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标题不应该是谥号考证吗?
拗相公
荆舒是惩
王安石变法还没开始就跟朝臣斗,人家商秧变法前就立木取信与民,一个得罪一个阶级的人,一个得到一个阶级的人。一个开始就注定了一变法的成败了!
做人做官品质无可挑剔说是完人有些过了,就是看人的眼光差了点,新党跟外斗,跟内斗,徒增消耗,再就是神宗死了早点,虽说懦弱点,但对王安石的信任还是够了
文武双全谥曰忠武
司马光当权后全面反攻倒算,把新法全部推翻,王安石郁郁而终,司马光主导给王安石评谥号,你觉得政敌能给他最好的谥号吗?只夸王安石文学上的成就,不表他治国上的得失,所以才给了单谥一个文字。
现在都没有谥号了
我希望我以后的谥号是:yyds
文臣就是文忠最高,武将当然也是忠武
[汗]
什么配图啊
王安石的下场,从他殿试时一句孺子其朋而丢了状元之后,就已经注定了
拗相公[笑着哭]
问问现在大学生,文正好还是文贞好?绝对是文抄最好[笑着哭]
49年后能配得上文正的,只有周公和朱公了!
范文正的德行到了明朝还能恩泽子孙
王安石张居正,两个悲情人物,本来可以力挽狂澜挽救华夏,可惜奸佞太多
文正,文忠,文忠正公……
司马光,混球一个!
王安石死后得到北宋官方的荣誉能比得上司马光吗?守旧派已经把他打的变成了奸臣了。
司马光是真的小人一个
隋唐之后谥号已经烂了,到了清朝更是一个笑话,不看也罢
比文正高的是文贞
文正和文贞都一样的
新党给他的而已
西崖公被赐文正时激动都快哭了
2005年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楼主穿越的?
谥法是为“盖棺定论”,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文正”的前身是“文贞”,所谓“大虑克就曰贞”。按谥法解就是大虑非正而何,意思是能辨明是非,能选择正道。如果旧党们给王安石上“文正”的谥号,那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对是错?把旧党诸公赶出朝堂是是非?旧党诸公又是忠是奸?是故旧党给王安石谥“文”,司马光谥“文正”也是政治立场的体现之一。
单字文最好最高谥号,周文王、汉文帝是王和皇帝的最高谥号了,而且王安石死后赐的爵位一度达到了王,这在文臣中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