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管理大清朝的这六十一年里,他是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君王。8岁登基,14岁亲政,与他而言从记事起就要担负起国家大任,他没有童年,有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康熙一生诛杀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还亲征噶尔丹,这些作为使得大清朝的根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在位期间创造的盛世一直延续到了乾隆那一代,因此被人尊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是张弛有度和目的明确的,唯有立储君这件事上他一直犹豫不决。也怪太子不争气,因此才让他踌躇不前,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
遗诏现世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是历史上皇位之争中最为壮烈的,参与九子夺嫡的一共有九位皇子,除了太子之外,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当然,最后四阿哥胜出成为了雍正帝。
但是关于雍正帝皇位的来源是否“正统”,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是因为雍正帝篡改了康熙的遗嘱所以才有了登上大统的可能。在这个传言当中,还衍生出了“传为十四子”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似乎已经坐实了雍正篡改遗诏的行为。因为很多人认为康熙的遗诏上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结果被雍正加了一笔,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就这样他把十四阿哥的皇位给抢走了。
但后来经过学者们的分析,“传为十四子”的说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康熙的遗诏中除了写皇子的排位,也要写名字。就算这个“十”可以改成“于”,那么名字就不好改了。
四阿哥叫胤禛,十四阿哥叫胤禵,两个字天差地别,如果有修改肯定能看得出来。而且在古代中的“于”字写作“於”,这样更改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就算康熙真的用了“于”这个字,但这也是汉文,在清朝的遗诏和圣旨中除了汉文也要写满文的,汉文容易篡改,满文就没那么简单了。
而且传位遗诏的正规写法是“传位皇十四子”,多了个“皇”字,如果把“十”改成“于”,这个句子都不通顺了。
因此民间这个篡改诏书的说法是不可能的,但理清了这一点却让人不能够证明雍正的皇位是否来得正统。直到“康熙传位遗诏”在北京档案馆亮相之后,才解开了所有的谜题。
亮相的“康熙传位遗诏”是一副长1.5米、宽0.8米的黄色卷轴。遗诏中共有1700多个汉子,主要讲述了康熙执政六十一年的丰功伟绩,最后就是遗诏的核心,即宣告了皇位继承人。
这份遗诏上一共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而且里面也没有“传位十四子”等字眼,由此可以断定雍正的继承是合法的,并不存在篡改遗诏的说法。那么雍正是如何在夺嫡之战中完胜的呢?
九子夺嫡康熙一生清正廉明,但唯独在选太子上差点铸成大错。二皇子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因此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皇室的诸多溺爱让他养成了骄纵跋扈的性格。
太子胤礽是康熙一手培养起来的,因此在众皇子中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现实中的他并不像影视剧中那般懦弱无知,不然也不会被康熙任命为太子。
只是后来他身边多了很多阿谀奉承的人,使得他走入了歧途。后来也因为结党营私被康熙诟病,曾两次废立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康熙“夜不能寐、泣不成声”,可见他对太子的不成才有多寒心。
但是在他心里太子还是有救的,所以才又再给了他一次机会,但没想到胤礽不珍惜,听从索额图的教唆有了篡位的心导致康熙彻底寒心,于是再次将他废除。
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立太子的心。但是各位皇子阿哥们却在蠢蠢欲动,暗地里较劲开始争夺皇位。
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分为几个党派,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禔为首,他的势力是大学士明珠、户部尚书福伦等人。
八爷党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弟弟都是他的党羽。
三阿哥胤祉也参与了夺嫡的争斗,但他是没有结交任何的党派,属于一个人单干的那种,自然不会是其他皇子的对手,这个暂且不论。
接下来就是夺嫡之战的获胜者四阿哥胤禛了,他其实是个后来居上的人。他能赢跟他沉稳内敛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四爷党夺嫡根据康熙传位遗诏的说法,四阿哥胤禛的皇位是合法的,因此人们很好奇为何康熙会选中他作为继承人,明明被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更加的适合当皇帝。
胤禛对皇位的渴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时太子还没有被废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觊觎过皇位,只是想一心的辅佐太子搞好国家大事。
当太子被废的时候,八阿哥一党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但是他还站在太子这一边。后来太子复立之后,更加坚定他不要窥探皇位的心。
一来是他了解康熙对太子的父子之情和深切期盼,所以不会轻易地把皇位给别人;二来是当时的他既无党派又没有势力,况且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而且八阿哥的势力也比他大,他拿什么去竞争?
考虑到这些因素,胤禛索性就放弃皇位一心跟随太子多干实事,而且太子被废的时候,也只有他站出来为太子说话。也许正是他不争不抢的个性在皇位之争的早期被康熙所欣赏。
直到太子被第二次废掉之后,他看到康熙的满眼失望,再看到各位兄弟之间摩拳擦掌才让他幡然醒悟,从这时起才正式加入皇位的争夺之中。
胤禛要争皇位,必然要有人支持,于是他在扩大势力上做了很多事情。首先四处安插自己的家奴、其次在外省的官职中补漏差缺,然后将自己的人提拔上去。
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每个人都身居要职,有了他们无疑是打通了整个大清的任督二脉。军事上胤禛还拉拢了年羹尧,他是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拉拢他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军队的支持,这是胤禛的后手。
还有一个人特别重要,那就是隆科多。他是九门提督,掌管着京城的各大出入口,如果他想封锁宫门,那么谁也进不来出不去。不得不说胤禛是个非常深谋远虑的人,他用人在于精而不在多。
反观八阿哥一党,支持他的全是朝中内阁大臣,没实权也没兵权,唯一能帮他的估计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虽然他有西北大军,但跟年羹尧相比还是差得很远。
而且八阿哥在早期的争储之中锋芒太露已经惹得康熙很不高兴,但四阿哥不同,他属于韬光养晦型的,暗地里虽然扩张自己的势力,但表面上还是认认真真的替康熙操办国家大事。
这样的胤禛看在康熙的眼里,无疑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从康熙委派胤禛代天子去天坛行祭祀大礼这个行动就能看出,通过几年的观察,他心中已经有了最佳的皇位继承人。
那为什么一定要到康熙驾崩才宣布呢?或许是康熙不希望及早地宣布又引起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他实则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
上位了,诏书怎么样写,让隆克多们写就是,那时也没有实行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事,可以好好写,时间足夠。[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