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芦山 “4.20” 地震发生后,医疗机构面临着批量伤员救治的挑战。本文详细阐述了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在芦山地震批量伤员分类救治方案的建立过程,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床位的合理展开、救治力量的整合,以及不同救治模式的实施,如先分类后救治洗消、先救治洗消后分类、边分类边救治洗消等模式,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通过对此次地震救治经验的总结,旨在为未来应对类似地震灾害批量伤员救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方案,以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同时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4·20雅安地震是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四川省雅安市、成都市、乐山市,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社会和医疗系统构成巨大冲击。芦山 “4.20” 地震发生后,如何迅速、有效地救治批量伤员成为医疗救援工作的关键任务。合理的分类救治方案能够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率,对降低地震灾害的人员伤亡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芦山 “4.20” 地震批量伤员分类救治方案的建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地震灾害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二、芦山 “4.20” 地震批量伤员分类救治方案的建立(一)建立组织机构医院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救治组、护理救治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院级指导专家组和院级专家组。
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在伤员救治中发挥着核心的指挥作用。负责全面统筹和协调伤员救治工作,制定整体救治策略,根据灾区现场情况和医院实际能力,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救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例如,在决定收治伤员的数量、种类以及调配不同科室的医疗力量时,指挥部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科学决策。医疗救治组和护理救治组医疗救治组和护理救治组承担着救治全程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救治任务。医疗救治组由各临床科室的专业医生组成,他们根据伤员的伤情进行准确诊断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护理救治组则负责伤员的日常护理工作,包括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等。两组密切配合,确保伤员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得到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院级指导专家组和院级专家组院级指导专家组和院级专家组汇聚了医院内知名老专家、老教授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等高水平医疗人才。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伤员的医疗救治提供业务会诊与指导工作。在面对复杂伤情或疑难病症时,专家组通过会诊讨论,为一线救治人员提供专业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确保救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负责及时向社会各界传递医院的救治进展、医疗资源需求等信息,同时也向伤员和家属传达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稳定人心。后勤保障组则全力保障医院的物资供应,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食品、水等,确保救治工作不受物资短缺的影响。例如,后勤保障组需要及时补充消耗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保障医院的水电供应正常,维护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等。(二)合理展开床位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医院迅速调整病房布局,合理展开床位以应对批量伤员的收治。
应急病区开设医院利用原普外胃肠病区和原眼科病区开设了应急一、二病区,在篮球场利用野战帐篷开设野外收治病区,共计开展床位 [X] 张(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具体数字)。这些应急病区的开设为伤员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救治场所,便于医疗团队进行统一管理和救治。应急一、二病区主要收治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在室内环境进行治疗的伤员,而野外收治病区则可以在医院床位紧张时,临时安置一些伤势较轻、经过初步处理后等待进一步观察或转运的伤员。重症监护床位预留根据前方医疗队反馈的灾区相关情况,得知多以骨折、腹部创伤及胸部创伤为主,其中部分伤员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因此,医院紧急协调重症医学科、心外 ICU、神经外科 ICU 和普外 ICU 预留床位。骨科二病区和普外胰胆病区分别预留床位 26 张和 12 张。这样的安排确保了重伤员在病情恶化时能够及时得到重症监护治疗,提高了重症伤员的救治成功率。例如,对于严重胸部创伤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或骨折合并严重出血性休克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生命支持和监测手段。(三)整合救治力量为了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医院对救治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
专家团队组建由知名老专家、老教授组成的院级指导专家组共 11 名,其中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各 1 名,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关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院级专家组 17 名,这些专家熟悉本科室常见伤病的诊治规范,能够在现场快速做出准确判断。专家团队的组建为伤员救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无论是在复杂伤情的诊断还是在制定治疗方案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治疗组和护理组抽组根据此次地震伤员伤情特点,抽组了以骨科、普通外科为主的医生队伍 11 名,分为 4 个治疗组。骨科医生主要负责骨折伤员的复位、固定和手术治疗等工作,普通外科医生则处理腹部创伤等相关病症。护理人员 27 名,分为 2 个护理组,由总护士长统一领导,2 名护士长各带一组,轮班作业。护理组在伤员的日常护理、伤口换药、协助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伤员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护理照顾。三、不同救治模式的实施及特点(一)先分类后救治、洗消模式实施过程医院指挥组成立了依托应急救治病区为主的伤病员集中管理式救治模式。伤员到场后直接送往救治病区,在病区立即采集伤病员信息,并进行初步诊断。例如,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方式快速判断伤员的大致伤情。然后急行床旁 X 线、超声检查,检验,必要时送往相关辅助科室行必要检查。待初步检查完成后进行相关洗消工作,以防止伤员携带的病菌传播。明确诊断后,由院级专家组给出治疗意见,及时、有效治疗。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优点:该模式能够使医疗力量相对集中,根据伤病员的情况及时进行救治,保证伤病员生命安全。由于在病区内进行信息采集和初步诊断,减少了伤员转运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和风险,同时也便于医疗团队对伤员进行连续观察和治疗。例如,对于一些伤势较轻、病情相对稳定的骨折伤员,可以在病区内快速完成检查和诊断,然后及时进行固定和后续治疗。缺点:急危重症患者不适宜使用此模式。因为急危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更紧急、更全面的生命支持措施,如心肺复苏、紧急手术等,而在病区内进行初步检查和诊断可能会延误最佳救治时机。适用情况:适用于伤员数量不大,并病情较为稳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团队可以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对伤员进行救治,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二)先救治、洗消后分类模式实施过程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和必须需要医疗干预的患者来院后,采用先给予相关治疗,如止血、包扎、建立静脉通道等紧急处理措施,并实施及时消毒,防止疫情发生。待伤员情况较为稳定后再逐步实施相关检验、检查,明确诊断后收入相关病区进行下一步治疗。例如,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先进行快速补液、止血等急救措施,稳定生命体征后再进行详细检查。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优点:能及时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第一时间救治伤员生命。在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该模式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缺点:需要过多医务人员在现场进行救治,容易造成医疗力量分散。由于在紧急救治时可能无法全面考虑伤员的所有病情,对于某些隐藏病区(如颅脑内部损伤、腹腔深部脏器损伤等)可能不易识别与诊治,导致病情发展后危及伤病员生命。适用情况:适用于来院伤病员数量较大,且伤情较重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能够优先抢救最危急的伤员,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三)边分类边救治、洗消模式实施过程提前利用较为广阔的场地,搭设相关检查、分类、洗消相关器械。待大量伤病员来院后,直接进行分类检伤的同时实施洗消作业,并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后,收治相关病区进行治疗。例如,在医院的空旷区域设置分类检伤点,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对伤员进行快速分类,同时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和洗消,然后根据伤情送往相应的病区。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优点:能及时对大量来院伤病员进行立即处理,能针对性对伤员进行诊治,且能较好较快地防止疫情的发生,确保伤病员生命安全。通过边分类边救治,可以快速筛选出重伤员并优先进行处理,提高救治效率。缺点:需要展开的设施空间大,且要求过多医务人员在现场进行分类、救治与洗消,可能会影响医院本身正常医疗秩序,也易造成重伤员和轻伤员同时需要抢救的矛盾。例如,大量医务人员集中在现场可能会导致医院其他科室的正常诊疗工作受到干扰,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轻重伤员争夺医疗资源的情况。适用情况:适用于来院伤病员数量巨大,且伤情复杂时。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该模式能够快速应对大量伤员的涌入,最大程度地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四、芦山 “4.20” 地震救治经验总结与启示(一)与指挥组和前方医疗队沟通的重要性此次芦山 “4.20” 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与指挥组和前方医疗队及时的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指挥组根据前方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准确了解灾区伤员的伤情特点、数量等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医院的救治资源。例如,根据前方报告的骨折伤员较多的情况,及时调整骨科医生和床位的配置;根据伤员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调配重症监护资源。这种及时的沟通确保了医院的救治工作与灾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了救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预案的有效实施与灵活调整医院在地震发生后严格按照预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床位展开和救治力量整合等,这体现了预案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救治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预案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发现伤员伤情相对较轻、情况相对较简单时,采用了伤病员集中管理式救治模式,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震救援中的模式。这说明在应急救援中,既要遵循预案的基本原则,又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三)不同救治模式的合理选择通过对三种救治模式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不同的伤员数量和伤情情况下,应合理选择救治模式。在未来的地震灾害救援中,医疗救援团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救治模式,以提高救治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效果。例如,在伤员数量较少且病情稳定时,优先选择先分类后救治洗消模式;在急重症伤员较多时,可能需要先采用先救治洗消后分类模式进行紧急处理;而在伤员数量巨大且伤情复杂时,则应启动边分类边救治洗消模式。
(四)持续改进医疗救援体系芦山 “4.20” 地震批量伤员救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医疗力量在不同模式下的分配合理性、不同科室之间的协作效率等。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医疗救援体系提供了方向。未来应加强医疗救援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在复杂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多学科协作能力;优化医院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同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实用,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批量伤员救治工作。
五、结论芦山 “4.20” 地震批量伤员分类救治方案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组织机构、床位安排、救治力量整合以及不同救治模式的选择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此次地震救治经验的总结,我们认识到及时沟通、预案实施与调整、合理选择救治模式以及持续改进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将为未来应对类似地震灾害批量伤员救治提供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提高医疗救援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为推动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完善批量伤员分类救治方案,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