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市场可谓是大势看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渗透率已经超过30%,这就意味着我国整个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新能源领域的加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赛道”机会,中国汽车品牌中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头部企业在这场新型能源赛道中首当其冲,都拿出了划时代的新型能源作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汽车品牌在这条赛道中都有什么样的出圈操作。
吉利汽车甲醇燃料——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
省钱又省心,真正的节能环保理想型
甲醇作为新型汽车燃料早已不是新鲜事,对于消费者来说,甲醇是最清洁、低价的能源之一,绝对是环境友好、性价比高的理想燃料。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在研发过程中发现甲醇燃料对技术要求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很多像通用、福特等大家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都先后放弃了对甲醇燃料的研发,转而投向相对容易的纯电领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甲醇燃料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而吉利汽车作为中国品牌的领导者,从2005年涉足甲醇技术领域,一直默默坚守在这条赛道,一做就是17年,累计投资30多亿元。不论是产业布局还是产业发展,吉利都是甲醇汽车领域的领军者。吉利在甲醇汽车领域技术专利达200余项,且成为“多个世界第一”:吉利有20余款甲醇车型,是世界第一甲醇车型种类企业;凭借2.7万辆的保有量,成为世界第一甲醇汽车保有量企业;吉利甲醇汽车单车运行里程为120万公里,总运行里程近100亿公里。
同时,吉利也是首家走向全球的甲醇汽车制造商,在丹麦、冰岛等北欧国家均有测试运行项目。而且,凭借对甲醇技术的研发,吉利不仅攻克了低温冷启动、耐甲醇材料开发、专用润滑油开发、专用添加剂开发、排放控制、甲醇电喷控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还掌握了“以捕捉CO2循环制取甲醇”新技术。不夸张地说,十七年磨一剑的吉利在甲醇汽车领域,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产品投放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以中国冠军家轿第4代帝豪作为载体,继承冠军家轿基因的同时,搭载了1.8L醇电混动发动机+醇电混动专用电驱变速器+三面液冷高性能电池,节能率高达40%,百公里醇耗仅9.2L,相当于汽油车百公里油耗3.4L,算下来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3毛钱,称得上是目前同级最节能、最低碳、最经济的理想型混动轿车了,是真正做到让用户省钱又省心。
在科技配置上,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还应用了多项驾驶辅助配置,如TPMS智能胎压监测系统、博世ESP 9.3电子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P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AutoHold自动驻车系统、后排智能监测系统等,许多配置只有昂贵的豪华车才具备。
比亚迪插电混动——秦PLUS DM-i
技术相对成熟,有效解决续航焦虑
相较于纯电的续航、充电焦虑,插电混动既有电车的经济性,又解决了掉电、亏电带来的用车不便,似乎是燃油向纯电动过度的理想型。目前,在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的引领下,我国插电混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市场认可度也与日俱增。
比亚迪秦PLUS DM-i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一直名声在外,以双电机的EHS超级电混系统、骁云-插混专用高效发动机以及刀片电池三大模块为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它“以电为主”的理念。官方数据显示,该车市区电驱动比为99%,全工况电驱占比超80%,即使在馈电状态下也能将油耗控制在3.8L/100km。只不过,在高速区间行驶,车辆一旦越过电机的高效区,就会受制于1.5L发动机81kW的功率,降低了动力和节油能力。因此,满电满油情况下,秦PLUS DM-i能实现1245公里的续航,纯电状态下也能行驶120公里。可见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自驾游,秦PLUS DM-i基本都能够满足用户的用车需求。
长安汽车氢能源——深蓝C385氢电版
关键技术仍需突破,节能效果让人期待
氢能源作为“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众多能源企业都没有放弃过对它的探究。目前,上海首批正式投运的氢能源乘用车,虽然加氢量逐渐趋于稳定,但氢能汽车仍然面临配套不足、价格高昂、技术瓶颈等难点,因此氢能源汽车的民用化还需继续攻克。
虽然氢能源2汽车的研发甚至普及都面临一定的阻碍,但一些车企依旧发力氢能源汽车的研究,这当中长安汽车就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源汽车长安深蓝C385氢电版,该车作为我国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拥有7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氢消耗量为0.65kg/100km,可实现3分钟补能。
依托EPA1平台,深蓝C385氢电版可一次性解决续航、补能、安全等用户痛点。所搭载的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能够推动电驱向高功率密度发展,带来超过95%的系统最高效率。虽然氢燃料领域尚未开发完全,但其自带的节能环保属性依旧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市场上出现的醇电、氢电、混动车型已经成功的将新能源汽车打开思路,不仅丰富了市场结构,更是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出行的选择,相信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像吉利醇电混动轿车等新能源汽车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并接受,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更加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