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位元帅视察厦门对台广播站,只为了听不到3分钟的播报?

热情的逗狐狸 2025-01-03 15:47:45

厦门角屿岛广播站的成立与背景

1953年春天,随着朝鲜战场的一次重大捕获,我军成功夺得了“九头鸟”广播设备,这些设备很快被秘密运送到了厦门角屿岛。这座岛屿仅占地0.19平方公里,四周被恶劣的海域环绕,地形狭窄且岩石嶙峋,几乎没有适合居住的条件。尽管如此,由于其与台湾的地理邻近性,这里成了建设对台有线广播站的理想场所。

广播设备的搬运过程异常艰难。由于岛屿地形的限制和交通不便,所有的设备都必须通过小型渔船分批次运送。每当潮水合适时,渔船便满载着重要的广播设备从厦门出发,穿越变幻莫测的海域,小心翼翼地靠近岛屿。岛上的军队成员则在岸边等待,一旦渔船到达,他们便迅速行动,手拉手形成人链,将重要的广播器材从船上一件件稳妥地转移至岛上的预设位置。

一旦所有设备被成功转运并安装完毕,角屿岛上便忙碌起来,所有人都投入到了广播站的建设和测试中。军工人员与广播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对捕获的“九头鸟”广播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和调试,确保其能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稳定运行。

由于角屿岛与台湾的直线距离非常近,广播信号可以直接覆盖到台湾的许多地区。晚上,当岛上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广播员会调整设备,准备第二天的广播内容。

广播站的日常与挑战

角屿岛的环境异常艰苦。岛屿面积狭小,植被稀少,常年被海风侵蚀,四处是粗粝的岩石和黄褐色的沙土。气候条件恶劣,海上风浪频繁,淡水资源稀缺,所有生活物资只能依靠定期从大陆运输。但由于海域环境复杂,补给船经常受到风浪的影响,无法按时靠岸。一旦补给迟到,岛上的驻军和广播员便只能硬撑着过日子。

没有淡水时,他们只能设法收集微量的雨水或从大陆带来的储水桶中节省最后的一滴水。有时候雨水不足,储水用尽,他们只能从海水中寻求办法。盐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来煮粥,米粒吸收了咸味,但依然带有浓重的苦涩。这样的食物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许多人吃完后胃里翻腾,但他们必须咽下这些稀薄的粥,勉强填饱肚子。

食物短缺是常态。岛上储存的干粮有限,一旦补给延迟,他们只能将原本一天的食物量分成两天甚至三天来吃。罐头、腌菜和压缩饼干成为主食,这些东西既单调又难以充饥,长时间食用后,身体会感到明显的虚弱。尤其是补给船数次因风浪推迟抵达时,岛上的人只能在饥饿中忍受等待。

海风夹杂着潮湿的咸味和粗沙,不断侵袭着广播站和岛上的设施。潮气和盐分对设备的损耗非常大,广播设备需要定期维护。技术人员不得不在简陋的环境中进行精密操作,尽量保护机器不受腐蚀。有时零件因盐雾锈蚀而失效,他们只能依靠岛上有限的备用器材进行修复。如果遇到关键零件损坏而无法修理,广播工作便会中断,直到下一次补给才能重新恢复。

广播员们与驻守的28军战士一同面对这些困境。每到用餐时间,广播员和战士们挤在临时搭建的简陋食堂中,一起吃着同样的简陋饭菜。有时连食堂也无法开火,他们就各自带着装饭的铁碗,分散在岛上不同的角落,用微弱的火堆煮一些简单的食物。面对漫长的等待和单调的生活,广播员们还是坚持每天的工作。

台海对峙中的广播战

广播站运行不到半年,台湾方面便察觉到了来自角屿岛的广播信号。台湾方面迅速采取行动,向日本购买了一套更先进的广播设备,并在金门马山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广播站。从设备的选型到广播站的建设,这一系列操作迅速完成,很快投入运行。

两岸的广播站一时间成为了听众关注的焦点。两边的广播内容都使用极为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晰、语调一致,以至于海峡中听到这些广播的人很难分辨哪一侧是大陆,哪一侧是台湾。广播内容有时甚至会交叉出现,使得信号重叠,这种现象让人更加难以分辨。

随着广播战的持续进行,角屿岛和金门的战士们将对方的广播站视为需要重点“照顾”的目标。两边的驻军对广播站的保护和攻击都不遗余力,炮火成为压制对方声音的重要手段。一旦对方的广播信号开始响起,驻军的火炮便会迅速调整方向,精准瞄准对方广播站所在的区域。

广播站的位置通常十分隐蔽,炮火打击需要经过细致的侦察和观察。有时炮弹的轰鸣在海峡上空回荡,然而对方广播设备很快又被修复,广播声再次响起。两岸的广播站在这种对抗中交替发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台海战场现象。

特殊的广播战术与心理战

1958年,金门马山广播站的工作人员中加入了一位新的广播员,名叫汤丽珠。她的到来迅速引起了角屿岛广播员的注意。汤丽珠的家世背景特殊,她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官员,这让她在广播内容和表现上拥有某种独特风格。她的播音语调流利清晰,语气颇为尖锐,有时带着挑衅意味。很快,汤丽珠成了角屿岛广播员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岛上的广播员对她展开了细致的观察,通过监听和收集情报,他们逐渐掌握了她的个人信息,包括她的家乡、亲属关系和一些生活习惯。广播员们利用这些信息策划了一场特别的心理战,以对她个人进行针对性攻势。经过讨论,他们决定通过广播内容“投其所好”,让她感到意外,甚至触动她的情感。

广播员们首先通过内部渠道搜集了与汤丽珠家乡有关的素材,包括她故土的风景照片、特产信息和家族的相关资料。这些信息被巧妙地编入广播稿中,成为每日播音内容的一部分。例如,他们在广播中详细描述了她家乡的特产,如金华火腿,甚至提到某些与她家有关的具体地名。这些内容被包装成普通的广播新闻,向金门方向播放,声音清晰地传到了马山广播站。

广播员们还特别策划了一次特殊“送礼”行动。他们通过广播直接提到,为了表达对金门广播员的“问候”,特别从大陆带了一份家乡特产作为礼物——金华火腿。

在这种持续的心理对抗中,金门方向的士气似乎受到了影响。一些国民党士兵通过广播了解到大陆的消息后,情绪波动明显。一段时间内,金门方向的广播内容变得更加刻板和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放军视为他们心理战的成功迹象。很快,汤丽珠被调离马山广播站,这一消息也通过多方渠道传到了角屿岛。广播员们得知后,立即停止了有关她的所有针对性内容,将重心转向了更加广泛的宣传任务。

历史的转折与广播站的谢幕

1962年,厦门对台广播站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七位元帅先后到访视察。朱德、彭德怀和林彪以外的七位元帅同时现身厦门的胡里山广播站,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广播站上下极大的重视,各部门紧锣密鼓地准备接待工作。从设备维护到稿件审核,再到日常工作的流程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被检查和调整。

视察当天,广播员们按照既定流程操作设备,向元帅们展示日常的广播流程。一份播报稿被拿到广播设备前,广播员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分两次进行了广播展示。这次展示并没有采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而是用最平实、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展示了对台广播工作的实际成效。元帅们在现场详细了解了广播内容的编排、语言选择和目标受众的设定,对广播站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随着七位元帅的到访,广播站的设备升级工作被提上日程。从设备的稳定性到信号的覆盖范围,再到广播内容的设计,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广播内容不仅局限于新闻和政策宣传,还融入了更多文化和民生信息,试图通过软性内容吸引更多台湾听众。

进入70年代,两岸局势逐渐出现变化。1979年,大陆方面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对台广播站的角色和任务也随之调整。此时,广播内容的重心从直接对抗逐渐转向文化交流和情感呼唤。广播站开始更多地传播与两岸民众生活相关的信息,如传统节日、地方习俗、民间故事等

到了1991年,厦门对台有线广播站完成了最后一次广播任务。广播结束后,设备被陆续封存,广播员和技术人员被调往其他岗位,广播站的一切运作戛然而止。

次年,1992年,金门恢复地方自治,成为台湾地区的一个普通县市,并开放了游客观光。曾经作为广播站对抗目标的金门马山广播站,如今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景点之一,原本用于广播的设备和设施被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参考资料:[1]孟岩.对金门闽南话有线广播第一人[J].新天地,2003,0(6):17-17

1 阅读:34

热情的逗狐狸

简介: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