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卖港口,美国“收复”巴拿马?这事不简单!

晨凯看国际 2025-03-15 13:50:33

最近这些年,从英国卖电网到大陆抛物业,李嘉诚的撤退艺术大伙是早看麻了,但这次打包贱卖全球港口生意,多少还是有点意外。

要知道,港口生意的核心是坐地收租模式,老李旗下的和记黄埔手握全球52个港口的租赁合同,货轮停泊、集装箱装卸、仓储物流是老李家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巅峰时期占到长和利润的40%以上。(2020年财报数据,长和港口业务利润率高达43%)

李嘉诚这次甩卖的对象也不是国内资本,而是一家美国主导的财团,更重要的是,资源包里还放着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

而巴拿马运河是仅次于苏伊士运河的黄金水道,每年有大约21%的国际贸易要从这条运河通过,中美两国是这里的最大客户。

美国之前就对中资在巴拿马港口的存在各种不爽,甚至不止一次向巴拿马政府施压,生怕中国在他们“后院”扎根太深。

结果现在好了,李嘉诚主动打包,把海外的港口一次性全卖了,等于是美国啥都没干就拿到了运河的掌控权。

所以这一期的问题就来了,李嘉诚卖港口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还是选边站队?美国拿下巴拿马运河,真的能在中美博弈中躺赢吗?而中企全球买港口的操作,是不是没办法再进行下去了?

01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巴拿马运河到底有多重要?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是一条能省下半条命的航道。没有它,船从亚洲去美东或者从美西去欧洲,就得老老实实去绕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不仅要多跑个上万公里,油钱和时间也得翻倍。

所以,巴拿马运河就像是全球航运的一条“高速公路”,谁掌控这里,谁就能收过路费,甚至决定谁能顺利通行,谁得慢慢挪步。

从赚钱的角度,这地方也是个印钞机。

巴拿马运河每年能给政府带来50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GDP的4%,而且运费一直都在涨,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美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客户,占到总运量的74%,中国是第二大客户,占总运量的21%。大家也可以这么理解,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咽喉”,但真正掐住命门的,是中美两个国家。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最早给巴拿马挖运河的是法国人,他们在1881年登陆挖土,结果热带病放倒了三分之一的工程师,项目总监看着财务报表每天蒸发30万法郎,差点儿连棺材本都赔了进去。

等到美国人来捡见漏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后了,他们先是派沃尔特.里德医生团队灭了蚊子,转头就开着战舰堵在了哥伦比亚的家门口,一番骚操作下,硬是凭空造出来个国家巴拿马。

1930年美国又以德服人,按着巴拿马的脑袋签订了《海-布诺-瓦利亚条约》,获得运河区的永久使用权,每平方公里的收购价只有3美元,放在今天都不够喝一杯星巴克的。

原以为巴拿马也就这么混下去了,但到了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拉美后院又反美情绪高涨,老好人卡特为了挽回美国形象,签署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承诺在1999年12月31日移交运河主权。

只不过,美军在撤离的时候非常骚,他们表面上移交了全部设施,背地里却在军事基地埋了传感器矩阵。

这事儿直到2014年巴拿马政府翻修供水系统才发现,白宫给出的解释是,防止恐怖分子破坏运河,但谁都明白,这是为美军重返运河留了后门。

果然,等到中国公司2016年接下运河扩建工程,五角大楼就开始讨论巴拿马的禁毒形势了。

说到中企拿下巴拿马也带着点黑色幽默。当年扩建工程招标,美国公司主打的是民主化改造方案,而中国交建甩出的是五年工期和混凝土配料表。

后来,巴拿马交通部长回忆,说中国人连雨季施工预案都做了三套,而美国人PPT的第二页还在谈他们的价值观。

可以说,在全球军事节点上中国不如美国,但在全球航运港口建设方面,美国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这些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港口投资方面干得是风生水起,不光在非洲、中东、欧洲布局,还在巴拿马运河附近搞了几个关键港口,把业务干到了美国的眼皮子底下。

尤其是美军去年重启的罗德曼基地,离中资港口就隔着一片红树林,美军说是要帮助巴拿马禁毒,但运过来的装备却是海岸监视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

更魔幻的是运河管理局的调度中心,中国北斗和美军GPS的信号频繁打架,巴拿马的工程师需要同时盯着两套导航系统,就像同时开着高德、谷歌在地图上找路。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川总一上台就要拿回巴拿马,毕竟这是先列们连哄带骗挖出来的世纪工程,怎么能让中国企业两端布点,把自己的后院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最近这些年,美国一直在向巴拿马政府施压,要求减少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02

以前觉得川总嘴上不靠谱,巴拿马运河的争夺战怎么也要反复拉锯个好几回,可现在倒好,李嘉诚主动把港口全卖了,还是美国财团接手。

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这可不是一桩普通的生意。你可以怀疑老李的人品,但不能怀疑老李的眼光。2013年,他陆续卖掉内地和香港物业的时候,同行还以为捡了大漏儿,结果没几年楼市调控政策收紧,只留下地产商们在风中凌乱。

如今,他又把手里的港口业务卖给了美国资本,怎么看都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港口可是长线生意,一旦建好,就是躺赚。尤其是像巴拿马运河这种全球级别的咽喉要道,货船进进出出,就像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是非常稳定的现金奶牛。

但资本大佬的撤退从来不只是生意问题。

去年巴拿马总统选举期间,反对党突然炒作中资港口军事化,这件事也给老李上了一课,在地缘火药桶上搞基建,只算经济账可不行,还要随时准备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以前,港资是个“万金油”,能在西方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李嘉诚的长和系,既能在内地投资,也能在欧美市场扩张,还能在东南亚收购各种资产。

但最近这些年,西方国家开始把港资和中资本同等对待,特别是在美国,对“中资港口”的警惕值直接拉满。

美国政府不止一次表达过对中国企业涉足海外港口的“关切”,甚至2018年逼着中远海运(COSCO)出售了美国长滩港的码头运营权,理由也非常美国,说是为了“国家安全”。

而巴拿马政府的平衡术也玩得溜,他们一边收着中企港口特许经费,一边默许美军缉毒队进驻,转头还把运河的过路费上涨了6%。

所以李嘉诚也不再扛着了,既然美国人想要,那就及时套现,落袋为安。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买家是由贝莱德牵头的投资财团,里面还包括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MSC的子公司TiL,收购价格是228亿美元。

单从资产账面价值来看,这笔买卖不算亏,甚至是近年来港口交易中级别最高的收购之一,但对比行业的利润水平,这个价格明显低于长期收益,李嘉诚肯定是割肉了。

咱们客观地去看这件事,如果地缘局势不那么紧张,老李大概率是不会卖掉这些躺赚项目的。

但问题是,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分裂,美国对中企的海外布局严防死守,长和虽然是港资,但在美国人眼里,这是中资的第二形态。 如果继续握着这些港口,不仅运营上会越来越困难,甚至会面临各种的非市场化手段。

站在老李的角度,与其坐等美国政府翻脸,不如自己先走一步,把港口卖个好价钱,彻底洗手不干了。

03

李嘉诚走得干脆,接手的还是美国财团,就连川总都忍不住跳出来说,我们收复了巴拿马运河!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李嘉诚卖的是港口,不是运河,那为什么川总搞得好像收复故土一样亢奋呢?

因为这件事儿的本身超出商业范畴,是个战略行为。

巴拿马运河,对咱们是航道,对美国是命门,而这次易手的恰好是运河两端的港口,相当于掌握了进出大门,以后谁的货船能顺利通过,谁要接受检查,都得先看美国人脸色。

另外,巴拿马运河还是美国军舰的快速通道。

美军想从大西洋调兵到太平洋,或者从美西调往中东,最快的路线就是穿过巴拿马运河,控制了两端的港口,就等于给美军增加了两个后勤保障基地,未来无论是经济战还是军事战,自己都能占上风。

除此之外,美国还想顺便盯梢中国的货船。

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客户,大量的出口商品要通过这条运河运往美东市场。而如果美国资本掌握了运河两端的港口,那就对中国的航运动向有了更大的监控能力。

什么船经过?运的是什么货?有没有敏感商品?美国完全可以用各种理由来刁难中国的航运公司,让中国在全球物流链上的压力变大。

但美国真的是稳赚吗?也不见得!

首先,巴拿马很弱但不傻。

美国虽然拿下了港口运营权,但运河的真正主导权还是巴拿马政府说了算。如果哪天美国真想在运河通行上搞小动作,巴拿马政府完全可以借机提高对美国航运的收费,甚至寻求中国的支持来对冲美国的影响。

其次,运河本身也存在巨大问题。

尤其最近这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巴拿马运河的水位不断下降,去年就因为干旱少雨不得不减少通行量,搞得很多大型航运公司只能去绕苏伊士、北极航道甚至南美洲的合恩角。

如果未来运河的通航能力严重下降,那美国财团的这笔生意也就没那么划算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不会坐以待毙!

大家要知道,中企在全球港口布局了十几年,失去了巴拿马,还有中东、非洲的港口建设,甚至可以支持尼加拉瓜挖运河,寻找新的贸易替代路线。

如果美国想利用巴拿马运河施压,那中国当然会找个新的“咽喉”来布局,毕竟土木工程是咱们的传统强项,几铲子下去就能让巴拿马运河彻底废掉。

美国买下港口确实增强了对巴拿马运河的影响力,但并不意味高枕无忧。 巴拿马政府是骑墙高手,他们也需要域外大国来对冲美国威胁,而气候问题可能让运河的经济价值下降,中国在南美还有牌打,未来的航运格局可能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

04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拿下巴拿马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大概会有更多的类似事件,那未来中国企业的港口生意到底还能不能做?

客观地讲,李嘉诚把港口卖给美资,这件事儿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港口投资上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还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多个关键节点拿下运营权。

比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企控股,还把它改造成了欧洲最大港口之一;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中企长期租赁,是印度洋航运的重要节点;还有非洲多国港口,从吉布提道尼日利亚,中国资本正在广泛布局,中远海运和招商局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港口运营商。

也正是中国在全球的迅速崛起,搞得西方国家的警惕值被拉满。以前,美国只盯着中国的科技企业,但现在清单拉长,就连港口也要全面设防。

中国企业的全球港口布局,其实早就被盯上了。

2018年,美国逼迫中远海运卖掉美国长滩港的码头运营权,理由是“国家安全”。

2023年,欧洲多国开始重新审查中企对港口的投资,甚至传出德国可能限制中远对汉堡港的股份持有比例。

澳大利亚也正在评估是否终止中国企业对达尔文港的长期租约,借口同样是“国家安全”。

所以巴拿马的这次交易,再次印证了一个趋势,只要是中国企业想买的港口,美国就会想办法拦着,或者干脆自己买下来。

短期来看,中国的航运安全影响有限,巴拿马运河依然是全球贸易的必经之路,美国拿下港口并不会立刻翻脸。

但长期来看,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

虽然,目前巴拿马运河是中立开放的,但万一哪天中美冲突加剧,美国利用港口影响巴拿马政府,在通行规则上“做文章”,那中国货船必然会受到特殊照顾。

美国可以提高某类货物的通行费,或者在港口增加安检程序,让中国航运公司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

如果美国继续扩大对全球港口的影响力,比如在欧洲、拉美、非洲针对中企投资搅屎,那中国的海运网络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所以,中国需要更分散的港口布局,而不是过度依赖某几个关键节点。

现在最直接的替代方案,就是更多使用苏伊士运河路线,绕道非洲,虽然距离更远,但至少掌控权更稳定一些。

作为巴拿马运河的备选,中国可能会考虑尼加拉瓜运河计划,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第二条运河,或者增加对北极航道的投资,降低对巴拿马的依赖。

那中国企业还能继续买港口吗?

现在看来,中国企业在全球买港口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这不代表中国完全没办法应对。

比如,换个方式投资,不再直接收购,而是通过合资模式,让本地企业控股,中企负责运营和基建,避免引起地缘政治敏感。

实际上在欧洲一些港口,中企已经采取了只持有少数股份、不控股的策略。

另外还要避开美国势力范围。

既然美洲市场难做,中企可以把重心放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地方对中国资本的接受度更高,政治阻力也相对较小。

最后就是强化国内港口网络。

过去,中国企业全球买港口,是为了打造一个高效的全球航运网络,但现在国际环境变了,未来可能要更多依赖国内的港口群,比如大湾区、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打造更强的区域供应链,减少外部干扰。

这次李嘉诚卖港口,其实是给中国企业敲响了一个警钟——全球港口已经不只是生意,而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美国已经开始全面“设防”,未来中国企业想买港口会越来越难。巴拿马港口易主,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可能会影响中国航运的自由度。中国企业未来需要调整策略,换个方式投资、寻找新市场,甚至布局新的替代航道。

而美国通过这次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对全球航运的控制权,把中资企业从西半球最重要的航运节点之一挤了出去。

这件事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交易,而是全球港口控制权的一次重大洗牌。

李嘉诚的撤退不是偶然,而是精准避险。

过去,港资在国际上一直是“中立派”,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但现在,国际局势变了,港资不再是免检通行证,李嘉诚看准了风向,不愿意被卷进中美博弈,趁着美资愿意高价接盘,果断抽身。

而美国资本接手港口,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战略考虑。

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就等于掌握了这条全球贸易动脉的“前门”和“后门”,既能保障美军的战略通道,又能在未来对中资船运施加更多限制。美国对全球港口布局的干预,未来只会更强,不会更弱。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次警告。

过去,中国企业在全球港口投资攻城略地,但现在,西方的“防御墙”已经开始筑起。未来,中国要么在全球港口布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要么就得调整航运网络,减少对某些关键节点的依赖。

所以,这场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

港口,看似只是贸易的中转站,但在全球战略格局里,它们是控制货物流动、影响经济竞争,甚至左右国家安全的关键点。谁掌控了全球的港口,谁就掌控了世界贸易的大动脉。

这次李嘉诚卖掉的,不仅仅是几个港口,而是一张港资的“免死金牌”。

大国之间的港口战争已经正式打响,战舰所到之处才是航线自由之路!

此文完

0 阅读:14

晨凯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