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恰似一本无字之书,处处隐藏着启迪人心的哲理。清晨时目睹朝阳穿透薄雾,那是上天在告诉世人,无论黑夜多么漫长,光明总会如期而至。漫步街边,瞧见树木在狂风中屹立不倒,原来扎根越深,就越能顽强地在风雨中坚守。
生活里充满了酸甜苦辣等滋味,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都会吸引文人墨客们观察和思考。清代才子袁枚有一次客居在外,一般人觉得习以为常的景物,却能引发他的深思。下面欣赏袁枚羁旅抒怀,题写了两首五律,描写入微,说理深刻。

客怀 其一
清 · 袁枚
暂作遽庐住,何嫌客舍低。
寺遥先认塔,村近早闻鸡。
暖借黄棉袄,凉乘绿耳梯。
客怀吾正好,不许子规啼。
开篇以豁达心态对待客居环境,“遽庐”乃是简陋的小屋,这里点明客舍只是临时栖身之所,一个“暂” 字淡化了客居的漂泊感,“何嫌”则进一步表明诗人不介意客舍的低矮,展现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颔联技法高超,远处的寺庙遥不可及,诗人凭借高耸的塔尖辨认出寺院的方位。临近的村庄,则传来了清晰的鸡鸣声。一远一近,一静一动,细致地呈现出客居环境,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平凡景象中寻觅生活趣味。

颈联则从生活细节入手,天气转暖时,可以凭借棉袄抵御寒意;夜风习习时,登上“绿耳梯” 去感受一份清凉。诗人对生活中的冷暖变化应对自如,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适应着客居生活,用词质朴,却充满智慧,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尽显随遇而安的态度。
尾联意在言外,子规鸟象征着思乡,诗人感觉客居情怀正佳,不许子规打破这份美好。看似无理的要求,却巧妙地强化了一种乐观的心境,诗人不愿被思乡情绪袭扰,只想尽情地享受当下,在异乡寻得一份自适。

清代诗坛,袁枚以性灵说独树一帜,他不拘一格,总能在寻常景物中挖掘深刻道理。客居的经历为诗人的创作注入灵感,他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描绘客居日常,尽显生活情趣。
全诗朴实自然,贴近生活,平淡中蕴含超脱情怀。诗人通过对客居环境、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令人印象深刻。

其二
妙理闲中得,清谈孰与听。
松稀难起翠,山远自然青。
有树风才响,无僧佛不灵。
眼前能指点,即是度人经。
袁枚一生阅历丰富,他深知在纷扰的尘世中,唯有内心保持沉静,方能不被孤寂的潮水吞噬。寒夜虽然漫长,可是曙光总会穿透阴云,困境也只是暂时的蛰伏,新的生机如同破茧之蝶,必将在苦难的磨砺中翩然降临。

诗人首先指出,闲暇时光可以体悟到奇妙的道理,然而客居生活也非常孤寂,无人倾听自己的清谈,从而引出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探寻。
接下来诗人抒写客居感悟,稀疏的松树难以形成浓郁翠绿的背景;远处的山峦即使遥不可及,却显得郁郁葱葱。一近一远的景色对比,暗示出作者的人生境遇,努力未必能够立刻见到效果,有些美好乃是鬼斧天工,根本无需强求。

颈联从自然现象延伸到参禅感悟,树木成林,风才不会显得悄无声息;没有僧侣,佛像似乎也失去了灵性。作者以具体场景,揭示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蕴含着辩证思维。
结尾升华了全诗,诗人认为可以让人获得启示的事物,如同能够助人解脱苦难的佛经。诗人将生活日常与宗教智慧融合,打破了高深佛法与平凡生活的界限,并告诉人们修行不必远求,生活点滴皆藏智慧,只要积极观察和思考,便能在平凡景物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