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如果有心人应该把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的消费电子产品分类出一个视频或者介绍。看看哪些产品的一直存在形态一直在变化,哪些是独领潮头几年然后归于沉寂。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分类。
相比较于古代史、近代史的沉重。科技和信息产业的一直在飞速发展,这里的故事众多,小众分类的看点也非常精彩。
80年代出生的人在读小学时应该见过父母接到BP的信息然后去找电话亭打电话的场景
在我印象里除了90年代风靡一时的Bp机以外,我在大学毕业到工作几年的时光里出现不少大火的电子产品,一时让人趋之若鹜但很快无人问津了。
上网本出生在98年后很早就开始接触智能机和平板的一代人估计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产品。这就是2010年曾经大火的上网本。
上网本当年推出后不久,一些人声称它们能“改变电脑市场的格局”,不过很快他的销量“跌落神坛”,马上变成统计类别中的“others”。
曾经嚷嚷着要颠覆行业格局的上网本
上网本在2010年那会风靡的时候,我老妈也嚷嚷要买一台。家里的台式电脑我爸老是占着斗地主。她想买一个“轻便”的电脑放到客厅或者小房间追剧。后面我去电脑城看了一下实物,着实把我惊讶到了。这个上网本真的只能上网而已,打开视频都有些卡,完全满足不了我妈拿着追剧的要求。优点就是比当时4、5斤重的笔记本轻便,但也没有那么轻便估计也得有接近2斤重,屏幕也不大。
比起现在的普通笔记本,当时上网本既不便携也不够用
宣传的那些优势我觉得太鸡肋了,既当不了工作本又增加不了啥便利性。关键性能太差了,我搜了一下当年上网本的主要配置。2G内存,160GB硬盘,大部分用的linux或者微软搞的阉割版操作系统,这种软硬件配置能干啥。
Atom凌动处理器
当时Intel为上网本专门开发了Atom凌动处理器产品线。它采用了与主流酷睿CPU不同的顺序执行架构,缓存很小、主频很低,单核性能极差。Intel推出四核版本的凌动处理器时,整体性能甚至还不如同期主流低压双核处理器,像我对电子产品稍微有点了解的人拿到这种产品只有深深的嫌弃了。
2011年底买的pad,现在还能刷刷B站
2011年我深圳上班,年底换了一个ipad2(不带视网膜屏幕,还能看到像素点的那一代)这个pad一直用到现在。18年换了一个新款的给我妈用(这个被我家小孩摔坏了),老的pad我现在当电子相册偶尔刷刷B站,到现在为止工作13年了,居然还在服役。他的那条数据线也绝版了,ios系统永远停在了9.02。
大屏智能手机和平板在2010后崛起。从性能、便携性、用户体验上杀爆了上网本。感觉是一夜之间这个产品就消失了。
上网本刚出来时,确实是占领了一个细分市场。从产品理念上来说,它本质上还是一类笔记本电脑。只是针对那些性能要求低,只要最简单的办公与影音娱乐,同时能无线上网,期望笔记本便于携带的人。远远没有达到替代常规笔记本的能力。
现在随便一款轻薄本都比当初的上网本轻薄、实用
由于硬件性能不高,上网本要么使用厂商定制的Linux系统(比如华硕最早的Eee PC),要么由微软为其搭配精简版的Windows系统。
这个产品边界太容易被突破了,基本第一代ipad一推出就从所有维度都优于上网本。后面的安卓平板也大规模推陈出新,上网本很快没了市场。
苹果皮2010年上市的iphone4是跨时代的产品
iphone4大规模上市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场景。尽管大陆上市时比世界主流晚了很长时间,但是很多人通宵排队抢购。我记得一开始苹果的国内合约机是联通发行的,那段时间联通的终端业绩和用户量都出现了大涨。
诺基亚塞班系统最后的旗舰手机
2011年的诺基亚塞班系统老朽不已,后面转向Windows Phone 也没有成功。黑莓、plamos太小众。IOS系统在十几年前的流畅度和操作性领先安卓和其他手机系统太多。这个时期苹果是无敌的存在,不过那会苹果的售价还是偏贵,4999的基础售价加上黄牛党炒作,一台手机要6000。我那会刚工作不久,不少同事会周末专门去香港帮带港版的手机回国赚点汇率差价。
ipod家族
如果想便宜一点体验苹果手机只能等一等二手手机,很多人就突发奇想。直接在ipod touch上加一个通信模块不就行。ipod touch和iphone共享一套系统,价格只要1千多。触控和操作感觉和手机差不多,也能用app store。
ipod touch除了不能打电话就是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Iphone。为了弥补劳动人民不能体验iphone的缺憾,很快有人找到了商机,华强北推出了一种外挂神器——“苹果皮”。
一个小的改动让iPod touch可以打电话
加了这层皮iPod touch实现了打电话功能。大部分苹果皮粗看跟我们今天的手机套没什么两样。只是他加了一个sim卡槽。
换句话说“iPod touch + 苹果皮”,几乎等同于一台iPhone,而且价格还便宜很多。当年淘宝上一堆卖苹果皮的。
这东西啥时候没了,我也不清楚。大致是大部分安卓手机体验也追上来,苹果不在是独一档的存在,加上ipodtouch后来也停产了。
16年以后2000块不到的价格入手的中端机和老一点的旗舰机,使用体验已经很好了,大部分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去用这种方式去体验苹果。
而且随着苹果手机流通量比较大,这几年二手的苹果11、12也就2000块上下。
曾经网上各种“苹果皮”
“苹果皮”的市场也就慢慢落幕了。
最后说说我觉得是最没用的产品,数码相框。
数码相框当时这个玩意还有个有个比较唬人的名字叫“智能相框”,大概08年奥运会那个时候就有了。我大侄子那年出生,他爷爷奶奶买了一个数码相框。也就是一个5~8寸的电子屏会连续播放小孩子的照片,好一点的产品过渡的时候会有渐变等动画效果。这个产品鸡肋的地方是要显示的时候得插着电。因为大部分产品带的2节5号电池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鸡肋的数码相册
添加或者删除照片就是接上数据线接电脑,或者用自带的CF卡接电脑,最后把相片导入到一个指定文件夹里面。这个2004~2008年玩过MP3、MP4的人应该很熟悉。
很多烂一点产品中的照片只能顺序播放,你要有很多张照片循环一遍时间可长了。现在的孩子看到这种电子产品肯定会很奇怪为啥叫“智能相框”明明是很傻的产品。
和那时候mp3设置类似,要通过数据卡或者数据线把文件转移到特定的文件夹里
现在来看这功能就是把手机照片设置成墙纸,然后背景常亮,但是可操作性比手机和平板差远了。
我最新搜了一下发现居然这产品还没有死绝,在非常小的细分市场中这东西还在。除了老的模式,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更像是广告市场的智能硬件。通过信息中心和订阅推送消息内容。把信息商家推送的促销信息、图文杂志等等送到智能相框中。
智能手机真的是跨时代产物,一己之力把卡片相机、上网本、数码相框、MP4等一系列细分的电子产品全部打死了。
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举出其他的曾经流行一时后面逐渐消失的数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