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肃宗、代宗祖孙三代皇帝昏招频出,让这场半年能平息的战乱持续了近八年时间。
玄宗一些列操作是酿成大乱的直接原因
最后唐朝是靠雄厚的国力耗赢这场叛乱的。但河北诸藩一直没有平息,割据的乱象要到200年后才被后人解决。更让人可惜的陇山以西的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逐渐被吐蕃蚕食。河西走廊要500年后被明朝收回,西域的回归更是到了千年以后。
历史不能假设,他总会沿着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但如果有一个平行时空。当时的唐朝能做对一些事情,会发生哪些影响呢。
我们假设李隆基、李亨父子能在3个时间点做出正确选择。唐王朝的后半程会大不一样。
756年6月的潼关:755年冬安史之乱开始时,除了颜真卿守备的平原郡,其他河北州县望风而降。国家已经安定了百年,内地州县面对彪悍的边军确实难以抵挡。即使安西名将封常清在洛阳也被揍得鼻青脸肿,从起兵到拿下洛阳安禄山只用了1个月。
不过度过了初期的艰难岁月后,李唐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运作。作为拥有广阔疆域和几十万战术素养极高的野战部队的王朝不会被轻易打败。
扼守关中东大门的潼关
时间到了756年,哥舒翰的河西精锐守备潼关,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军进入河北,并在博陵一带屡次击败叛军。
安禄山驻守的河洛地区往东南方向的运河上游和南阳盆地用兵也极不顺利。
江南的物资依旧可以通过汉水远远不断地转运到关中
756年的大明宫,呈现在皇帝面前的所有战线的战报都在报捷。可是长安内部的陇右军大佬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的矛盾已经显现。为了监视哥舒翰杨国忠在灞上设立了一支军队,但不久被哥舒翰拿下甚至闹出了人命。
如果李隆基756年6月能顶住压力,缓和哥舒翰、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关中能忍住几个月漕运切断带来的物资短缺,不要逼迫士气低落的大军仓促出关。等河北朔方军和营州平卢军两面夹击打进叛军老巢。
756年初哥舒翰镇守潼关皇帝和百官相送,这是老将军人生的高光时刻。没想到半年后河西精锐一战全丧
洛阳一带的安禄山军团大概率军心丧尽,自行溃散了。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安史叛军1年内解决。是对唐朝影响最小的结局。人口稠密的河南河北不会有双方的拉锯。损失的人口也不多,而且皇帝李隆基能再次积累大量声望。接下来反思藩镇制度并做出改革也是必然的,后面肃宗接班基本做个合格的守成君主。
唐军出潼关
中唐的外部环境会比真实历史上好很多,因为安西北庭都护府大概率还在手里,面对回纥吐蕃的掣肘会从容很多。
唐朝最后应该像一般封建王朝那样要再过几十年进入下行通道。但不会像安史之乱后150年那样苟延残喘。
756年底的肃宗平叛的战略选择;756年潼关失守后,李隆基跑到蜀地,儿子李亨跑到灵武登基。
“父慈子孝”的李隆基、李亨父子
登基合法性不足的李亨
唐肃宗面临着怎么平叛的选择。当时谋士李泌规划的平叛路线是不急于收复两京,而是占据河东和关中西面这两个基本点,然后不停出击河北和关中,调动叛军在千里范围内机动,最后一鼓作气消灭叛军。
李泌
李泌当时建议就说的很直白,目前虽然局势难看但是平息叛乱没有问题,关键是要彻底解决河北叛军。
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李泌的规划最牛的地方在于“风筝”叛军。唐军在长安西侧、河东、和河北依次出击。但是就不截断长安——洛阳,洛阳——河北的通道。方便叛军可以随时救援各处的险情,也方便唐军“风筝”叛军。
李泌希望关中、山西为两翼,河东为支点大范围调动叛军
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李泌洞悉人性,长安和范阳都是安禄山没办法放弃的城市。范阳是老巢,丢了人就回不去了,这是叛军的里子。两京在手能稳住叛军的人心是叛军的面子。既然这样,那唐军就一边打你脸,一边拿刀威胁你的里子,看你怎么救。
按照李泌构想,唐军主力军团的位置和牵制方向
很多人说李泌的战略太想当然,但是我们认真复盘就能发现。李泌的做法就是当时最佳策略。但是肃宗顶不住自己非法上位的压力,一定要先收复两京。导致757年一年唐军的野战兵团都集中在关中和叛军将领安守忠打阵地战,并且损失惨重。消耗了大量的精锐士卒,最后被逼着要去请回纥骑兵帮忙。
757年唐军主力在关中和叛军的安守忠军团反复拉锯,9月、10月分别拿下香积寺和陕州战役才收复两京
如果能按照李泌的战略,而不是为了政治合法性去硬打长安、洛阳。最后的剧本大概率最后待叛军疲惫安西加朔方军主力直取范阳。西北野战军的损失会少很多,还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范阳。真正达到“久安”。
这样以来战争估计打2年多,唐朝手里面的主力还在。大部分回援的西北部队能回到驻地,唐军大概率能长时间保持西北的局面。
我这么分析是因为吐蕃在安史之乱后才下山入侵河西和关中的。安史之乱内地打的那么惨,吐蕃都没力气下来,只是在恢复黄河九曲、大非川到日月山一带的土地。
李嗣业将军在香积寺战场
如果安史之乱在759年结束,部分河西军和安西军回调,吐蕃要下山的难度是很大的。它可能会拿下一些地方,把战线推倒开元初期。而且吐蕃王朝如果走不出高原的话,内部的资源没办法应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可能会提前爆掉,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等到公元840年那会才内乱。
唐朝中后期的战略环境会好很多。
759年的邺城之战这一战之前唐军付出巨大代价拿下两京,形式终于转好。肃宗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消灭河北的叛军。但是肃宗在大敌未尽的时候玩起了平衡术,河北的9路唐军不设总指挥。
战役不久大将李嗣业中箭身亡,然后南下的史思明超水平发挥击败唐军,从此李唐王朝永失河北。
史思明再次南下,在邺城击败唐军
如果肃宗不搞小九九像之前那样让郭子仪全权协调。或者把儿子派到战场做个吉祥物,唐军配合能默契的多。(派个太监在各部间传话叫个什么事)。
为了收复河北,唐军准备了天量的物资和军队,结果一战败北
这一仗胜利的话,估计还需要半年才把范阳的叛军扫尾。战争要打3年半。朝廷尽管损失很大,但是河北最后割据的状态应该能避免。西面吐蕃有可能占便宜,但是唐朝能经过一代人缓过来,不像真实历史中那样765年790年那样被吐蕃屡次杀到长安附近打,皇帝随时做好搬家的准备。
邺城之战如果打赢,中晚唐困扰中央的河朔藩镇将不是问题
即使剧本按照这个流程走下来,幽燕军阀也能被消灭。河北州县最后还是能心向朝廷,因为安史叛军当时南下杀戮太重,河北南部的民心一直向着李唐的。这个时候唐朝对东北和西北会转向收缩,但依旧保持了战略支点。不会像代宗、德宗朝那样,边防线都被挤到凤翔了。
历史的结局我们知道,在所有关键的历史节点最高决策人都选了最差的方案,导致这场混乱最后持续了近8年。
忠君爱国的士兵,积攒了百年的国力,无数人开边获得的战略要地以及初唐盛唐一往无前的社会风气全部消耗殆尽。
安史之乱后的西北,中原王朝最大的战略缩水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的战略缩水是西北,这个方向中原王朝遭遇了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战略后退。
安史之乱爆发,大量边军回援中原
虽然新疆的伊斯兰化是蒙古人西征以后才完成的,但是唐朝势力退出后,从中亚到天山各种势力就一步步被伊斯兰化的大潮席卷。连活跃了千年的经商民族粟特人在唐宋之际完全失去了民族特征。
占据中亚的西辽没有阻止该地区的伊斯兰化
12世纪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带领契丹遗民来到中亚,按照中原架构建立西辽统治中亚大片土地时。当地的主要信仰已经变成了伊斯兰教,即使后来末代统治者屈出律搞了一次强制佛教化运动也改变不了现状。
陇山以西不再实控
哥舒翰潼关把河西、陇右主力败光后,安史之乱能平定主要是朝廷还掌握安西北庭军、朔方军这两支野战军。陇西诸多军镇的驻军继续赶赴中原,西北留下的部队已经不足以应付将要到来的危机。
灵宝之战失利,中原王朝输掉了接下来千年对西域的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哥舒翰老将军潼关这一仗输掉的是中原王朝千年的国运。
吐蕃人在安史之乱这八年没啥动作,但是战乱一结束马上“威风”起来。在代宗一朝掀起巨浪,进军关中,占领长安,拿下河西。让唐朝必须维持几十万秋防兵在首都周围。
虽然840年后吐蕃王朝内乱解体,河西走廊被当地豪族张义潮光复。但是很快唐王超也走向末路。西北长期以来不再在被中原势力影响。直到安史之乱后的一千年乾隆时期,历经多轮政权统治的天山南北才再次回归。
小编你选的这是什么时间节点,不杀封常清大夫和高仙芝,守住潼关。换掉天杀的贺兰进明,派兵援助睢阳。从安西和陇右让岑参带一直军队入关归封常清节制,北有郭子仪李光弼,中有封常清,守好睢阳,两年左右就可以完全平叛!
太可惜了,唐玄宗,否则古代之君无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