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能收复燕云、巩固云南、河西,为什么不拿下西域

闲说宇俊星 2024-06-16 13:52:39

明代是少有的不曾拥有西域的大一统王朝。

开国时的遗憾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马上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军事行动。明军这一年打入北京,将元顺帝赶跑。北方很多地方包括云南还有残存的北元势力。明军继续展开军事行动。

明初开国团队,能力极为强悍

公元1372年,主帅冯胜和傅友德出兵河西但并未在河西走廊驻守,修建了嘉峪关后便撤军而还。

1374之后,明廷再次派军抵达嘉峪关,招降柴达木盆地的撒里畏兀尔部众。到了永乐年间,嘉峪关以西又多了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3个卫所。

明代在最西北的行政军事单位哈密卫

到此为止明军的军事行动没有跨过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领土并没有被囊括其中。在所有大一统王朝中,没有拿下西域的极少。从这个角度说很多人认为明朝的大一统含金量不如汉唐(当然比大宋强多了)。

拿下河西的大将傅友德

汉代时期,戍卫西域的部队在万人左右,唐代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治军4万4千人是封建王朝在西域野战兵力的巅峰。清军历时5年消灭准格尔汗国再次统一天山南北。

占据西域是强盛的封建王朝的标配。

旨在恢复汉唐荣耀的明朝拿回了燕云、河西,彻底消化了云南,还打了分离400多年的越南(宣宗时放弃),为什么不进一步拿下西域呢。

要知道明初的军事行动密度极高,朱元璋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的军事动员体系。到宣德年间大规模战争结束才转型。

明初大小战事就没停过。

1367年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北伐。

1369年明军在西北、北部两个方向出击。

1370年明军主力在徐达率领下与元军在沈儿峪进行会战,东线李文忠出塞。

1371年明军分进取明夏,平定四川。

1372年明军分三路北伐,西路到达河西走廊。

1381年傅友德率30万明军平定云南。

1387年冯胜率20万明军北征纳哈出。

1388年蓝玉率15万明军出塞。

明朝国家拥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

明初的动员能力极高,但明朝最高统治者为何没有去恢复汉唐故土——西域呢。

贫瘠的民力

今天的甘肃省2600万人,青海500万人、新疆2500万人在省级行政区里面算少的。西部的人口承载能力一直不多。

汉唐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河西能支撑百万人口,和几万常备军。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的凉州八郡共有人口103万。南北朝时期,远离中原纷乱的河西更是一片乐土,不少逃难的世家从关中来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唐代到开元时期统计也有55万人。

唐代防守吐蕃的河西陇右两个军镇有15万大军。这也看得出来那时候河西走廊的人口颇多,能支持大军的补给。(军需大头还需要关内支持)

滋养河西的祁连山

汉唐时期因为丝路的贸易繁荣,河西走廊做贸易中转整体还比较富庶。

但是唐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凋敝了很多,气候也不如之前,加上人为过度垦荒。很多土地荒漠化比如赫连勃勃在陕北修筑的都城统万城都被遗弃了。

1372年明军西征时在河西走廊全境只找到3万人口,而且由于河西走廊唐末就被吐蕃、西夏、蒙古人统治当地汉人比例极低,傅友德是带着翻译一路前行。

联通西域的河西地区在西夏灭亡后人口急剧减少

其实明初的皇帝还是希望恢复汉唐旧土的,就连宋太祖、宋太宗也是希望天下混于一统。不过大军从明初核心区域的淮西一带到天山有3000多公里,那肯定要等河西走廊恢复了才能再对西域用兵。所以明军在此地还要留下来搞屯田充实人口。

没有人一切都是白搭,但是人口增长需要时间。明初两代人后明朝进军西域的时间窗口结束了。除了朱元璋父子后面的帝王对于西域兴趣明显不足。

明代在西北留下的最重要军事堡垒,嘉峪关

到了永乐皇帝去世,后来接任的仁宗、宣宗皇帝马上实行战略收缩。宣宗时代连关外的奴儿干都司、和越南都撤出了,再派部队出河西时机已经没有了。

再后来“战神”朱祁镇又把一堆精锐败在土木堡,明朝的国防更加转向保守,西域再没有收回的机会了。

一条暗线——10世纪以后中原王朝战略重心转移

10世纪以后,中原王朝的战略中心从关中转到了华北,特别是北京北面的阴山山脉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国家的资源也通过漕运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运到这里。

不论是打的朱祁镇“留学”的也先;

嘉靖时期打到北京城下的俺答汗;

还是1629年绕开关宁防线入寇北京的皇太极。

明代九边防御体系的精华就是东面的宣府和蓟辽。西面的边镇尽管也重要,但也主要是承担牵制蒙古人的作用。

九边要塞

东北方向是王朝的命门,加上明代中后期战略收缩。没有在漠南建立有效的支点,明朝的大部分市镇都在辽河下游。只有北京到辽东长长的一条带状防御阵地。女真和蒙古人可以频繁骚扰,等到努尔哈赤接连拿下沈阳、辽阳,皇太极又整合了漠南蒙古,东北方面像一张大网笼罩着北京让明朝中枢永无宁日。

明代实控的辽东地区

1629年以后,清军5次入关,最远打到了山东济南,掳走了大量人力和财物。明朝中枢一边要对付满清,一边要对付农民军已经焦头烂额分身无术了。

天启末年辽东局势已经相当不好

这个时候国家更没有时间管西面的事情了,守住核心地带已经不容易,更别提开疆拓土了。

经济中心东移,西部不再受到重视

除了国防的压力,10世纪后经济中心也转向了东南,特别是东南方向。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利润远远不及海上贸易。

汉唐时期为什么重视西域,除了战略上汉朝要通过西域遏制匈奴,唐朝需要占据西域遏制吐蕃和突厥。经济利益也是当时中原王朝一定要经营西域的原因。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物资、文化交流只能通过中亚的绿洲。西方的金币、琉璃、中方的丝绸、瓷器在这里源源不断的流向对方。

在丝路上丝绸等价于货币,唐代边军的军饷也用丝绸代替

中原王朝的丝绢甚至成了丝路上的等价货币。

农业帝国时期,这些商业上的利润对国家是很重要的。这点早在汉代桑弘羊就认识到了。在盐铁论中他反驳文学贤良关于“国家不重视农业”的观点就指出了国家开战陆路贸易的重要性。

国内发现的波斯萨珊帝国金币(我心无羁)

不过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往来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贸易已经比较兴盛,海贸一度成为南宋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广州到印度中东的贸易路线

满载货物的宋代沉船“南海1号”

南海I号”出水的龙泉窑青釉莲纹花口盘

明朝初年,航海和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朝廷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的旧港(今印尼巨港)、南亚的印度和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建立了港口、中转站、官厂、抽分所等设施,保障了明朝和南洋、西洋各国的海运通畅。

明代中后期虽然官方的大型对外海运结束了,但是民间的私人船运更加发展,东南沿海甚至出现了多股大型武装商业团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博物馆中苏州地区织机复原图

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的航船已经到了远东他们在菲律宾建立殖民地。通过美洲搜刮来的白银向明朝购买大量的瓷器丝绸,给明朝带来大量的利润。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和市井文化都空前繁荣起来。

朝廷亏空,需要江南多卖丝绸补亏空(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就是从西洋商人谈好50万匹丝绸买卖开始的。

江南发展出繁荣的工商业文化

相对于陆运,海运巨大的运输量和成本优势显露无遗。明末无数的政治算计和妥协也都在中央和江南士绅之间展开的。遥远的西部成了被政策遗忘的角落。

虽然是政策遗漏的角落,但是西部的明军依然保持队国家的忠诚,1644年天下巨变,清军入关后这里的部队战斗到了最后。

对于西部的恢复的历史重任将在一个东北来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完成。

17~18世纪中原王朝历时百年收复整个西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