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蛇为玄武,玄武镇北,而潍坊有一湾北海,难道老潍县真是玄武所化?

文里有文化 2023-05-14 10:52:10

图腾,卦象,符刻,这是我国远古时期占卜吉凶,祈福禳灾的符号,人们希望通过它们可以祈祷福气的降临,也可以避忌灾祸的发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四大方位神兽。在古代,人们喜欢将他们的形象刻在木板,石板上,安放在家中,以求起到镇灾避祸的作用。从此,四大神兽就成为一种占卜文化流传至今。

《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四象”便是指的古代传说的四大方位神兽,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汉族民俗文化中,四神兽有祛邪、避灾、祈福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中的“玄”字是黑色的代表。“武”是指龟、蛇的合体形状。关于玄武起源的最早传说来自于夏朝。据传,中国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鲧曾经帮助舜治水。因其采用的方式是塞堵而并非疏导,虽然有息壤(息壤: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天帝的一样宝贝,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土。被鲧所偷,为要帮助百姓之水。)的帮助,但仍没有成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龟蛇合体便是玄武了。历史上,诸多古籍经典都对玄武也有所解释:

《经稗》:“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

《楚辞·远游》:“时暧(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曲礼(上)》云:“玄武,龟也,龟有甲,能御侮用也。”

《周礼》云龟:“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其色,天龟玄,所谓玄武是也。”

《左传》:“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

《史记天官书》说:“北宫玄武、虚、危”。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北方属水,故北方神即是水神。

明朝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佛山之祠为大,称日祖庙。其像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盘结左右。盖天官书所称,北宫黑帝,其精玄武者也,或即汉高之所始祠者也。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冶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吾粤固水国也,民生于卤潮,长于淡汐,所不与奄髦蛟屋同变化,人知为赤帝之功,不知为黑帝之德。家尸而户祝之,礼虽不合,亦粤人之所以报本者也。”(卷六“真武”条)可见玄武之为水神之典故。

玄武镇北,又为水神。巧合的是,古老的潍县城,既北临渤海,又形似龟蛇。便有了“玄武静卧镇白浪(白狼)”之说。生动的神话故事深入人心,使潍坊这座古城成为一座地域文化浓厚的故事城。

“潍坊”之名,是1948年4月27日潍城解放后,建立了潍坊特别市而得名的。取潍城和坊子的首字组成了新的地名,它标志着潍坊的新生。传说中的方位神兽,其中玄武镇北。潍坊北濒渤海湾,该是以玄武为代表。说来巧合,玄武既然是龟蛇合体。老潍县城的地貌也形似龟蛇。恰应“玄武镇北”之说。

古潍县,以白浪河为界,分为东西双城。西城四四方方,面积较大,宛若龟盖,名曰“龟城”;东城面积较小,城墙线条柔美弯曲,形状不规则,东西最长处仅约0.9公里,南北最长处则约为1.5公里。东西短而南北长,像一条盘踞的蛇,犹如巨蟒盘卧,故此名曰:“蛇城”。双城地处白浪河中游,白浪河从城中心穿过。以白浪河为界,河西为城里,河东为东关。界限分明,互不牵连。两座城池面积相当,位于白浪河两岸,遥相呼应。两座城池各有自己的城墙、城门街巷和里坊,彼此之间各为独立,又互有联系,构成了整个潍县城。两座城池并称“龟蛇双城”,“龟蛇”镇“白浪”。因此,潍坊与玄武便这样自然而然的关联在了一起。在古代,潍坊的玄武传说特别盛行,有民话传说,白浪河是白狼妖所变,潍县城是玄武的化身。玄武踞留此地,就是为了镇压白狼,保护潍县百姓安宁康泰。神话传说往往代表一个地域的民俗风情,玄武传说家喻户晓,潍县百姓把这作为一种骄傲,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当远方的亲友来探亲,潍坊人民总是会以东道主的身份为客人讲述白浪河的故事。久而久之,一个神话故事便逐渐成一种地方特色,形成一种文化符号。龟蛇便成为了潍坊的象征。

左边为龟城,右边为蛇城

在金元时期,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名叫谭处端,他是全真教“七真子”之一,人称“潭真君”。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正因潍县有龟蛇镇北的传说,他本人又善临龟蛇字形,便写了一帖龟蛇碑,不管字形还是笔力,都超凡脱俗,既像龟卧,又像蛇行,轰动一时,连东北人都想索取龟蛇碑的拓片。传说有一年,潍城闯关东的人带着龟蛇的拓片过渤海遇到风浪,其他的船翻人亡,唯有带着龟蛇碑拓片的那只船顺利到达,百姓认为是玄武显灵。

一县有双城,城门自然多。整座潍县城有十一座城门。另外县外还有八道围子门。随着城市不断的规划,十一座城门如今仅存两座——奎文门和通济门。八座围子门目前也仅存一处原址,就是绿瓦阁。

西城共设置四座城门。在城池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辟一处城门,名称分别是朝阳门、迎恩门、安定门、望海门,俗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位置分别在今亚星桥西头、东风西街月河路口东、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北、北马道北门大街交叉口北。

西城的四座城门均采用古代防御工事的建筑风格,下面是空心门洞,上面则是高大的敌楼,可以驻军把守,瞭望敌情。远远的望去,显得格外壮观。除去北门以外,其他三门都沿城门外两侧筑起一圈城墙,然后再在与主门方位不同处,开上一道门与城外相通,是二重门。站在城楼上往下看,整个二道城门设施就像一口大缸,故称为“瓮城”。因此,西城东、西、南门的外层城门是分别朝着南、南、西方向的。1934年,潍县拆除东门谯楼和瓮城,改建标准钟,西城东门便朝东开了。

连接四座城门的城墙为包裹上青石外皮的“石城”,平均高12米,厚8.6米,城池四面都由宽6.6米、深1.6米的护城河——月河环绕,显得严整壮观。

西城的城门设置颇为讲究,可谓是中规中矩:西城东门和西门都在西城的横向中轴线上;南门位于城池的纵向中轴线上,正对县衙,为城池的正门;北门则在城池的纵向中轴线偏西0.2公里左右,为的是避开位于正北上首,那是隋末唐初(618年前后)以后的潍州州府、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的潍县县衙所在地,它是城池的后门。

西城四门的名称也很有讲究。东门是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名朝阳门;西门外是通往省城济南的古官道,古代朝廷的诏书、敕令及上级的公文多通过西门送达,故西门命名为迎恩门;南门是西城正门,便取国泰民安之意命名为安定门;北门正北陆地尽头是渤海莱州湾,便取遥望大海之意命名为望海门。

潍县城有形的奇特,有门的讲究,有楼的威严,更有民的纯朴。百年的变迁,虽然已经找不到老城的旧影,但潍县老城为百姓留下的那种纯朴,依然沿袭至今,这是潍坊人的魂,是潍坊人的精神,是具有潍县特质的淳朴民风。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