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内,人形机器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技术、黑磷—金属催化剂、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一项项前沿科技产品熠熠生辉,一场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科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转化”正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共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推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说。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是‘找准钉子造锤子’。”李锡玲告诉记者,通过全力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的“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武创院”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与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实现有机衔接。
“武创院”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组建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攻关关键和共性技术。近日,武创院“拨转股”支持项目武汉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领衔的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盒项目临床试验正式启动。汪道文表示,武创院共担风险的成果转化路径,让转化之路越走越畅通。
由武创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多物理场仿真分析平台”,替代了湖北船舶市场国外软件近50%的市场份额,在结构、流体、电磁、声学等多个领域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今年,我们将继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自主研发,助力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武创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所长孙佳说。
当前,“武创院”正加快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推动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应用体系和“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李锡玲表示,新的一年,将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中持续探索,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聚焦产业领域共性需求,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