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向死而生的悲歌,写尽蜀汉最后的凄凉

阳阳说历史 2025-04-12 21:48:16

诸葛亮五次北伐,很多人觉得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冒险。蜀汉偏居益州,人口不足百万,却在七年里五次出兵攻打坐拥九州的曹魏,最后主帅病逝军中,寸土未得。这样的自杀式行动,陈寿在《三国志》里都隐晦批评;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如果把自己放进三国的棋盘里,或许就能看懂诸葛亮不得不赌的无奈;他赌的不是战场上的胜负,而是蜀汉政权的存亡。

先从最直接的生存危机说起,益州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巴掌大的地盘夹在群山之间,北边是曹魏的关中,东边是孙权的荆州,真正能种地征兵的平原就那么一块。反观曹魏,中原大地历经曹操屯田二十年,人口是蜀汉的五倍,粮食堆成山,战马也成千上万。这种差距就像大人打小孩,时间越久蜀汉越撑不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啥盯着陇右不放?原因是那里有西凉的战马、关陇的粮仓,拿下陇右就能为蜀汉续命。可惜马谡不争气丢了街亭,煮熟的鸭子飞了。

再说说政治,刘备称帝打的是“汉室宗亲”的旗号,曹丕篡汉后,天下正统之争成了蜀汉的命根子。如果龟缩益州不北伐,就等于默认曹魏政权合法,那些跟着刘备入蜀的荆州旧部、刘璋降臣,还有益州本土士族,谁还会死心塌地跟着你?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反复念叨“兴复汉室”,不是说给刘禅听的,是说给全天下人听的。只要大军还在北上,蜀汉就还是承继汉统的“正义之师”,这比打下几座城更重要。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比战场更凶险。刘备集团说白了是三个帮派凑一起:跟着刘备起家的荆州派(诸葛亮、关羽),刘璋留下的东州派(李严、法正),以及本地的益州派(谯周、黄权)。刘备在世时靠威望镇着,刘备一死,三派明争暗斗差点拆了台。诸葛亮能怎么办?只有把枪口对外,用北伐把所有人绑在同一艘船上。你看他任命益州派的张裔管后勤,东州派的李严当副手,自己亲自领兵,就是让各派都有事做,没空窝里斗。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主动降职三级,表面是担责,其实是堵住益州派的嘴;你看,我们荆州派没搞特殊,输了一样受罚。

当然,诸葛亮心里还有本个人的账。他早年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半辈子就盼着辅佐明主成就霸业。刘备三顾茅庐把他从田里请出来,临终又托孤让他“自取”,这既是信任,也是枷锁。你想啊,全天下都看着呢,你诸葛亮要是不北伐,不就是承认刘备看错人了?不就是承认蜀汉政权没戏了?所以哪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哪怕每次出兵都被粮草拖后腿,他也得咬着牙上。第五次北伐时,他在五丈原屯田,摆明了想打持久战,可老天没给他时间,五十四岁就累死了。

有人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只会稳扎稳打,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诸葛亮不是不想赌,第一次北伐他偷偷派赵云去箕谷当疑兵,自己率主力突袭陇右,这已经是险招了。可惜曹魏反应太快,张郃的骑兵十几天就从洛阳杀到陇右,蜀汉步兵根本来不及布防。后来他发明木牛流马,就是吃够了粮草的亏;在战场上跟司马懿对峙,人家高挂免战牌,他只能送女装激将,这都是被实力逼出来的无奈。

现在回头看,诸葛亮的北伐更像一场悲壮的行为艺术。他用蜀汉十分之一的国力,在曹魏的钢铁防线上撞了七年,撞得头破血流却没停下。这不是穷兵黩武,是明知大厦将倾,也要用身体撑住最后一根梁柱;是知道理想可能破灭,也要让火苗多烧一会儿。陈寿说他“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可别忘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换谁来当这个丞相,又能有多少胜算?

或许,我们不该用成败论英雄。诸葛亮的北伐,是给蜀汉续了命,给理想留了火种,更给后世留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当谯周这些益州派劝刘禅投降时,当姜维在剑阁苦守时,他们心里想的,不正是诸葛亮用七年北伐刻进蜀汉骨子里的那股子劲头吗?历史从来不止记录赢家,那些为了理想拼尽全力的人,哪怕失败了,也会在时光里留下自己的光芒。就像五丈原的那盏明灯,虽然熄灭了,但千年来一直有人记得它曾经照亮过怎样的夜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