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阻断尿毒症的过程,就是对肾功能的保护。影响到肾功能进展的因素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有一些指标既是反应肾功能损伤的信号,又是加速肾衰竭的“祸首”,更需要重视一起来。其中在肾功能损伤后大家对血肌酐关注的比较多。
血肌酐代表的主要是肾脏排毒功能的下降,血液内毒素水平的蓄积情况。肌酐值越高说明毒素水平越高,对肾脏的代谢压力,还有各个脏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肾功能的损伤来说,远没有这三项指标影响大。
所以大家除了肌酐,要延缓尿毒症发生,还需要把重点放到这三个指标上来:
一、血压水平,与肾功能相爱相杀
尽管尿蛋白是肾病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异常指标,但血压的管理对于肾病患者而言更为关键。血压的控制难度虽不及尿蛋白降低,但其潜在危害却更为深远。《柳叶刀》等顶级医学期刊指出,在东亚(包括中国)、东欧、热带拉丁美洲及西撒哈拉非洲等地区,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面临的最大威胁。
约60%的肾病患者伴有高血压,这不仅预示着肾脏病理变化的加剧、治疗反应的减弱,还意味着病情进展风险的显著提升。高血压不仅加速肾病恶化,还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并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后者是尿毒症患者的首要死因。因此,肾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血压管理,将其置于治疗的首要位置。
二、尿蛋白水平:加速肾衰竭的推手
尿蛋白的重要性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评估方式需更为精准。尿蛋白的定性检测(如加减号)无法准确预测肾脏结局或指导规范治疗。相比之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组分分析更为可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够全面反映尿蛋白的总量,而尿蛋白组分则能揭示更详细的尿蛋白成分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同样是尿蛋白1+,患者的尿蛋白总量可能大相径庭,有的无需治疗,有的则需积极干预。
三、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的“金标准”
在评估肾功能时,肾小球滤过率(GFR)相较于血肌酐更为准确。血肌酐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提示异常时间较晚、易受个体差异和干扰因素影响等。
肾小球滤过率能够直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是评价肾功能更为可靠的指标。此外,应认识到肌酐本身对肾功能的损害有限,它更多是作为肾衰竭的“预警信号”。
降低肌酐的方法虽多,但单纯追求肌酐降低并不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因此,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应注重保护肾小球滤过率,而非单纯追求肌酐数值的下降。
这三项指标是影响肾功能进展的主要因素,在整个肾病发展期间需要密切的达标,尤其是尿蛋白出现常常是在肾病早期,这就给大家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它,如果早期能一直控制稳定,肾衰竭风险则明显下降。因此比其他两项指标更重要一些,不要说等肾功能损伤了,再来看尿蛋白了,这个时候就没什么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