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的出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类是肾脏内存在免疫炎症反应,不断刺激损伤肾小球,造成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发肾小球及肾小管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损伤。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强,重吸收能力减弱,蛋白趁机流出后,回收困难,就随尿液形成蛋白尿了。
二是肾脏微循环变差,导致出现肾小球三高症即“高滤过、高灌注、高压力”,致使微量蛋白的流出。长期流失下去一样会加速肾小球硬化,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
存在长期尿蛋白流失的患者,不仅是肾衰竭风险更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非常高。严重甚至致命。因此在降低尿蛋白药物方面需要更加系统的治疗。
其中大家比较熟知和常用的主要是免疫抑制的方案为主,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两大类。对于原发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来说有积极控炎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尿蛋白。
但是主要是控制的了基础的病因,对修复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损伤来说,发挥作用不大,要彻底阻止尿蛋白持续留下,仍然需要联合用药系统治疗,从根本阻断肾功能的进展!
除了激素和环磷酰胺,雷公藤等药物,下面这些药除了尿蛋白还兼具有护肾作用。
两类RAS阻断剂: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
首先作为降压药RAS阻断剂主要是通过干预RAAS系统,来减少血管紧张素Ⅱ 的水平,减少血管过度收缩,发挥控制高血压的作用。控制系统性高压后,也就缓解了肾脏内部高压力,血流稳定了,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的状态是也就得到缓解,进而持续性减少尿蛋白的水平,保护了肾小球及肾小管。
其次不同药物用药量不同,比较常用的是下面这几类:
ACEI类(以下对应用药频次和起始剂量-剂量):
依那普利(日2次,日剂量2.5-40mg)
福辛普利(日1次,日剂量10-40mg)
赖诺普利(日1次,日剂量2.5-40mg)
雷米普利(日1次,日剂量1.5-20mg)
贝那普利(日1-2次,日剂量5-40mg)
ARB类(以下对应用药频次和起始剂量-剂量):
坎地沙坦(日1次,日剂量4-32mg)
厄贝沙坦(日1次,日剂量150-300mg)
氯沙坦(日1次,日剂量25-100mg)
缬沙坦(日1次,日剂量80-160mg)
奥美沙坦(日1次,日剂量20-40mg)
替米沙坦(日1次,日剂量20-80mg)
不同用药,规格不同初始剂量有所差异。但需要注意,对于尿蛋白的治疗,剂量越大,降蛋白效果是越明显。
目前此类药物,除了对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情况,对其他所有类型肾病尿蛋白的情况都是适用的。
护肾降糖降尿蛋白多重药效能手:SGLT-2 抑制剂(列净类)
列净类的药物目前常用的三大类:卡格列净、恩格列净、达格列净。
主要是通过阻断肾脏中的 SGLT-2 转运蛋白,减轻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尿糖的代谢。在这个过程中,也减轻了肾小管对钠的吸收,减轻的肾小球高滤过,高压力的状态,进而保护了肾小球,减少尿蛋白的水平,延缓肾衰竭。
目前研究仍然是肾小球滤过率低于 20mL/min/1.73m2 的人要慎用,目前不伴有 2 型糖尿病肾病,也可以使用 SGLT-2抑制剂。
大家在用的时候尽可能减轻一些反应引起的药效不足,需要注意预防感染,注意卫生,监测血容量,避免低血压,控制血糖必要时联合其他降压药,避免酮症中毒症状出现等。
而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以下的患者慎用,主要也是考虑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升高。所以如果明显低血压的患者不能用。待调理稳定后可以用。
列净类药物已被列为肾病治疗一线用药,因为它的多重药效,且效果都还不错,所以优秀的“药”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减轻肾脏内压“利剑”:利尿剂
利尿剂不是什么起眼的药物,对于肾病水肿是比较常用的,主要是通过利尿,条件肾脏水钠失衡的情况,减轻肾脏负担,一般是对尿蛋白流失引起肾性水肿比较明显。
减轻肾内压有利于缓解肾小球,肾小管等肾细胞缺血缺氧的情况,间接就保护了肾功能。同时平衡水钠,对消除尿蛋白,稳定血压也大有益处,进一步保护了肾功能。
目前对于利尿剂类甾体和非甾体类非选择性MRA(醛固酮受体抑制剂)共有三代:
第一代主要是螺内酯为主。
第二代为依普利酮,
第三代非甾体类选择性MRA(醛固酮受体抑制剂)为非奈利酮。
目前对拮抗盐皮质激素受体作用最强的则是第三代的非奈利酮。
用法用量(非奈利酮)
成人在用药前需综合 eGFR 和血钾水平确定用药剂量。注意,如患者血钾>5.0 mmol/L 或 eGFR <25 mL/min/1.73m2 时,不推荐使用非奈利酮。
注:如果 eGFR 与上次检测相比降低 30% 以上,则维持 10 mg 剂量。
螺内酯、依普利酮禁用于 eGFR < 30 mL/min/1.73m2 者、高钾血症者。非奈利酮不推荐用于血钾 > 5.0 mmol/L 或 eGFR < 25 mL/min/1.73m2 者、重度肝损伤者、儿童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