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一则小男孩独自去“老熊家包子铺”买早餐被冤枉没付款遭店员扣留的新闻报道闹得沸沸扬扬。
处于舆论中心的老熊家包子铺被网暴,网友攻陷了老熊家包子铺社交账号及直播间。
原因是觉得店家“私自扣留”小男孩并“叫家长”的行为很不妥很难以理解。
大家心中充满了愤怒,纷纷指责这样的店铺就该倒闭。
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大反应呢?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冤枉的经历,这种体验很无助很难受。
所以现在去长大了看到其他小孩子被冤枉的时候,就像看到曾经弱小又委屈的自己,那种同理心被瞬间激发。
而且,孩子本就是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人们往往对涉及孩子的事件格外敏感。
此次包子铺店员的行为,被大家视为对孩子心理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举动。
在大家眼中,商家本应更谨慎地处理此类情况,有其他更恰当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扣留”孩子,还把家长叫来,这一行为严重触及了大众的道德底线。
同时,网络的传播力加剧了事件的发酵,让更多人在短时间内参与到对包子铺的声讨中。
每个人都想为孩子“讨个说法”,情绪也在相互影响下愈发高涨,从而使得这件事引发了如此巨大的反应。
商家自证对此事件,11月5日晚上,“老熊家包子铺”做出了澄清,放出了情况说明以及完整版监控画面自证。
监控记录内容2024年11月4日7时50分10秒,小男孩购买9.5元早餐后完成手机支付。
因早高峰员工未听到收款播报,7时51分11秒员工备好餐递给小男孩并询问小男孩付款情况。
“小帅哥,这是你的哈,9块5,扫了没有?”
@老熊家包子铺
小男孩此时拿着手机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没有明确回应店员而是看向收款码扫码盒和手机。
然后想把手机给店员看,但是店员看手机的时候手机已经锁屏。
“你这个手机锁了啦看不到啦。”
此时是7时51分20秒,问完店员便忙着给其他人备餐,小男孩也就自己靠在小摊子上解锁手机操作想找付款记录。
7时51分54秒,小男孩妈妈从后面走过来看小男孩在干嘛,小男孩告诉妈妈“不知道扫了没有”。
小男孩妈妈边拿过手机找付款记录边问店员:“为什么不让他走?”
小男孩妈妈找到后把付款记录给伸出去给店员看,再次问:“(就是这)9.5元,为什么不让他走?”
店员解释:“不是,是我看不到我就说你给我看一下,然后(手机屏幕)就锁啦,不是不给他走。”
随后妈妈带着小男孩离开,监控到此结束。
事实与网传不符整个过程的发生其实只有一分半钟,并非网传的冤枉孩子没付款把孩子扣下叫家长来的情况。
家长整个过程其实就在附近等小男孩,手机也是小男孩妈妈的,所以小男孩在想要出示付款记录时对手机操作不太熟练,耽搁了几十秒钟。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片段其实是后来发生的,送小男孩上学去了后家长返回上门讨要说法,还报了警。
而后警方赶来调解。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后面在网上看到的“家长称娃被冤枉没付款被店家扣留”的说法。
小男孩妈妈澄清11月5日晚上,小孩子妈妈也做出了澄清。
“我是当事人孩子的妈妈,然后这个事情呢是一场误会,然后我们现在在当地派出所已经进行了调解,我们看了全程的监控以及询问了这孩子,这个事情没有存在老熊家包子铺强制性扣留我孩子的情况。”
事件反思对于小男孩妈妈来说,在情绪激动时,她的行为或许有些冲动,但作为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让她无暇顾及其他。
事后的澄清,既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在为自己之前的过激反应负责。
对于商家来说,这次风波虽因误会而起,但也暴露出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不足。
比如在支付确认环节过于依赖单一的收款播报,而没有更完善的多重确认机制。
虽然最终澄清了事实,但声誉的损害已经造成。
他们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赢回顾客的信任,比如加强员工培训。
让员工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更妥善地处理,同时积极与公众沟通,展现出改进的决心和行动,逐渐修复品牌形象。
对于媒体来说,初期部分媒体未核实就报道,推动负面舆论。
媒体应更谨慎,不能只重时效而忽视真实,要客观全面呈现事实,主动获取更多资料。
事实反转时及时更新信息,引导舆论回归理性,维护自身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对于网友来说,这是一次警醒。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仅凭片段信息就轻易下结论、宣泄情绪。
这次事件中很多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店家进行了攻击,给店家带来了巨大伤害。
这让大家明白,在面对类似热点事件时,应该保持理性和耐心,等待更多信息的披露。
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让正义的发声不被盲目冲动所裹挟。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