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疾首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众多关注与喟叹。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闫罗彬,于 2024 年 11 月 13 日晚,与世长辞,年仅 37 岁。正值人生盛年,本应有着诸多美好前景等待去开拓,然而命运却这般无情,着实令人惋惜不已。
闫罗彬拥有博士学历,是丹霞地貌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型青年学者。凭借自身不懈的钻研与努力,他已然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未来可谓一片光明,充满无限可能。
回顾其成长历程,可谓布满艰辛。闫罗彬出生于 1987 年,自幼便历经诸多困苦。2007 年踏入大学后,除大一从家中获取 8000 元资金支持外,此后便凭借自身力量应对学习与生活的各项开销,再未向家里寻求过援助。
从中学至大学阶段,新衣服于他而言堪称奢侈品,鲜少着身。在食堂就餐时,哪怕是一份价值 3 元的担担面,他都需斟酌再三才会决定是否购买。日常饮食多以 8 毛钱的豆腐炒青菜搭配 4 毛钱的 2 个馒头为主,每餐花费仅 1.2 元,生活之节俭,可见一斑。
而后,闫罗彬凭借自身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学术道路上稳步迈进。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前往中山大学继续深造,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丹霞地貌领域。待博士毕业后,又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访学,借此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储备。
在丹霞地貌研究方面,闫罗彬成绩斐然。他先后实地考察过全国 200 余处丹霞地貌,更是曾在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开展为期一年的工作。央视拍摄国家公园武夷山的纪录片时,还特邀其出镜讲解,足见其在该领域的专业权威性与影响力。
不仅如此,他在西南大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 “旅行的意义” 深受学生喜爱。每逢选课季,该课程往往供不应求,需学生竞相争抢。学生们对其授课风格赞誉有加,称其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讲解幽默风趣,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他总能给予耐心且专业的解答。课后,他还时常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甚至会邀请同学们一同享用烧烤,深受学生好评。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2024 年春节前夕,闫罗彬身体开始出现异样,呈现出白血病的相关症状。彼时正值寒假返乡过年之际,他时常感到身体乏力、头部疼痛,甚至会在用餐时昏睡过去。起初,他误以为是煤气中毒或是普通感冒所致,未予以高度重视,直至后续检查,才确诊为白血病,令人痛心。
确诊之后,闫罗彬不得不经历骨穿、基因检测、化疗等一系列艰难且痛苦的治疗过程。在 2024 年 6 月,他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这本是重生的希望之光,无奈病魔肆虐,不肯轻易放过他。
进入 9 月,他的身体出现排异反应,先是肠道排异,随后逐渐发展为肝脏排异以及肺部感染,即便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使用各类药物进行干预,却依旧难以控制病情发展。至 11 月初,虽历经两次紧急抢救,最终仍无力回天,他还是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令他眷恋不舍的世界。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漫长日子里,闫罗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极为担心给他人增添负担,起初学校方面提出给予帮助时,他婉言谢绝,意图凭借自身力量克服困难。但鉴于骨髓移植所需费用高昂,后续实在迫于无奈,方才开启网络筹款渠道。
值得欣慰的是,学校、中山大学以及西南大学的校友们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手,众多学生也自发地在社交网络上为其发起募捐活动,大家都怀揣着殷切期望,盼望着他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闫罗彬生前时常感慨人性之美好,对大家的帮助铭记于心,且始终坚信自己能够痊愈,以回报众人的恩情,只是造化弄人,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令人不胜唏嘘。
据其堂侄女所述,闫罗彬自幼便承受了诸多生活的苦难,压力如山般沉重。其弟弟身患肾癌多年,于今年 7 月不幸离世,此前闫罗彬还需为弟弟的医疗费用费心筹措。他向来懂事,仿佛一生都在为他人默默奉献,着实令人心疼不已。
闫罗彬病重期间曾表露,自己此生并无过多遗憾,唯独放心不下年迈的双亲。这份对父母的深深牵挂,对亲情的诚挚眷恋,无不令人动容,也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闫罗彬的离去,无疑是西南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丹霞地貌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他的人生故事,犹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警醒着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切不可忽视身体健康这一根本要素。毕竟,唯有体魄强健,方能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更为精彩绚丽的人生篇章。
愿闫罗彬副教授在天堂安息,也祈愿他的家人能够早日走出悲痛的阴霾,重新拥抱充满阳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