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接连失利?

云飞四海 2023-12-09 18:41:51

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元朝的建立者。和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一个雄心勃勃而且喜欢掠夺的统治者,当他听说日本国十分富饶后,就想将其占为己有。他先后派出黑的、殷弘、赵良弼、杜世忠、何文著等五位使者出访日本,想要招降对方,但都未能达到目的。对方甚至还杀害了杜世忠、何文著。忽必烈知道后,愤恨不已,于是打算出兵征讨日本。

1274年,忽必烈下令出征日本。此战,元朝军队派出了几万士兵,900艘战船,由凤州经略使忻都和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领兵。刚开始的时候,元军势如破竹,成功登陆博多湾(今福冈附近)后还取得了不小的胜利。然而因为后援不足,元军不得不从博多湾撤离,先撤回国内。就在撤退当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给元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多数战船触崖,因为夜里漆黑一片,落海的官兵也无法相互救援,死伤惨重。此役,元军损失过半,惨败而归。

1281年,忽必烈再次集结兵力远征日本。元朝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金方庆等指挥,率领4万人、900只战船从高丽出发;一路由范文虎、李庭等指挥,率领10万大宋新附军、3500只战船从庆元、定海起航。虽然元军此战做了充分准备,但日本守军也积累了一定的防御经验,他们在今津、箱崎等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又以精锐部队驻守志贺岛,拼死与元军激烈战斗。两个月后,又是一场大台风阻挠了元军的东征计划,据汉文史料记载,元军战船在台风的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大部分军舰沉没,士兵或被溺死,或被抛弃于日本岛上,最终惨遭屠杀。忽必烈的第二次东征计划依旧以失败告终,而且此次损失极为惨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生还归国。

忽必烈不甘心失败,又决意以阿塔海为征东行中书省丞相,发兵卫军二万人,准备第三次征战日本。忽必烈责令江南各行省大造船只,地方官不管人民死活,按人头摊派造船数目和造船之料。淮西尉宣使昂吉儿见状,上言民苦,请求暂停征战日本之役,征日之事暂告一段落。

元军两次进攻日本都遭遇到台风,并且在台风后迅速退败。日本人以为这是“神风”的功劳,所以数百年来,他们始终十分崇拜“神风”,并由此兴起了大规模的拜神活动。然而,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上的一篇考古文章却指出:元军的失败不是由台风引起的,而是因为元军的战船船体设计不合理、造船工艺拙劣。

人们在日本高岛附近打捞出700多块蒙古战舰残骸,考古学家在认真、仔细研究了这些残骸后得出结论:这批战船质量低劣。许多战船的龙骨上用了过多的铆钉,有的甚至在同一处地方连钉五六个铆钉,这可能是因为造船材料是旧的,需要反复加固才能保证其不碎裂。

以中国当时的造船水平来说,应该不至于造出这样的船,那么这些质量粗糙的战船是什么来路呢?原来,忽必烈准备东征时,造船工业较为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并不在忽必烈的势力范围内,忽必烈只能将造船任务交由高丽人负责。当时,高丽人的造船技术较为落后,又是被迫造船参战,心中不愿意配合,况且忽必烈给的时间又少,结果他们只能敷衍着完成任务。这样造出来的船只,其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了。

忽必烈两次败给日本,可以说是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首先,在“人和”方面,当时的元朝采取了民族歧视政策,将子民按照民族分为四个等级,汉人等人处在等级的低端,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战争发生后,汉人、高丽人并未真心为元朝卖力,东征时候的蒙、汉、高丽人很难达到团结一致。其次,以范汉文为首的指挥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部队瓦解,也是犯了兵家的大忌。最后,在武器装备上,日本战刀在当时可称一流,元军使用的则是质量稍差的镔铁刀,很多大刀对砍时刀刃会发生卷曲。这些确实是东征日本的不利因素,但强大的元朝败给日本,仅仅是因为这些吗?

“天时不利”是使东征战争流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这两次东征发生时,元军都在海上遭遇了风暴,造成的损失极大,两次东征中牺牲的战士其实大部分是死于海上风暴。至于风暴对元军舰队的破坏为什么如此大,也是有原因的。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和沿海地区还没有被忽必烈完全征服,所以东征舰船由技术较落后的高丽人负责建造,导致船只质量较差。同时,东征时元军舰船多是河船,对海上风浪抵抗较弱。因此元军舰船遭遇海上风暴时大多被摧毁,将士大部分葬身大海,导致元军不战自退。

不过当时的日本人,认为台风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受神的庇护,由神吹来保护小岛的,他们信奉这样的风为“神风”。不管怎么说,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确在天气因素上吃了大亏,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