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三皇子临终前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开李世民死前的失误

园园爱科技 2022-10-21 15:36:31

公元653年,吴王李恪临死前,恶狠狠地诅咒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当族灭不久!”

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怨,令这位备受李世民偏爱的三皇子在临死前也要诅咒李世民的宠臣长孙无忌呢?

这事还得从李世民想换太子说起。

李治排行第9,其母是长孙皇后,正儿八经的嫡出皇子,在其兄长、前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他便成了太子。

但李世民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李世民文韬武略样样过人,可李治却温和软弱,令他不喜,所以他想让更有勇有谋的李恪入主东宫。

在李世民动念头换太子之际,长孙无忌一反常态,没有站在李世民这边。

对此,李世民颇为怀疑,认为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因而存有私心,阻拦他换储君。

长孙无忌也是个人精,尽管心里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表面上也要装作大公无私的样子。

他反驳李世民:“太子仁厚,是可以守成的君王,如今天下太平,正需要这样的君王稳固社稷,怎能说换就换,扰乱人心呢?”

李世民被他说服,这才打消念头。

不过经由此事,长孙无忌却记恨上吴王李恪。一方面,李恪确实很像李世民,文武过人,他怕再出一次“玄武门之变”。另一方面,他阻拦李世民换太子一事本就得罪了李恪,既然结仇,那就该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当然,此时长孙无忌对李恪还只是单方面地仇恨,李恪还没到对他恨得牙痒痒的地步。

公元649年,李世民临终前将李治托付给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并转头对李治交代:“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李世民闭眼后,天下大事还真没让李治操心,因为长孙无忌特别“认真负责”,该管的不该管的都管完了。

对于这位帮扶过自己的舅舅,李治本来很尊敬,但时间一长,这份尊敬逐渐被长孙无忌的张狂行事给磨掉了。

某次,唐高宗对长孙无忌说道:“闻所在官司,行事犹互观颜面,多不尽公。”

这是他在提醒长孙无忌该收敛几分了,在官场上不要太讲个人情面。

结果长孙无忌毫不客气地怼回去:“这不是人之常情吗?恐怕就连陛下也不能免俗吧。”

由此可见,长孙无忌是多么不将这位皇帝外甥放在眼里。

除了专权,借机铲除异己也是长孙无忌爱干的事。如江夏王李道宗、将军薛万彻、执失思力等政敌就接连被他铲除,早就被他记恨在心的吴王李恪自然也没逃过一劫。

公元653年年初,高阳公主状告大伯子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继而引出一桩冤案。房遗爱为了保命,遂长孙无忌之意诬告李恪谋反。

据史书记载看,李治曾召见房遗爱,质问他为何造反,他回道:“臣有此不容之心,罪大恶极,告发吴王李恪就是想要将功赎罪。”

唐高宗听后悲伤不已,却任然哭着为兄长李恪求情,但兵部尚书崔敦礼却道:“汉景帝平七国之乱都按照国法,怎么到陛下这就要改律法了呢?”

最终唐高宗只能无奈打消求情的念头。

吴王李恪临终前,满心不甘,所以才留下那句诅咒,可没曾想,这话在后来还真的应验了。

唐高宗虽然温和宽容,但并非真的没脾气,说话说得好,兔子急了还咬人,在长孙无忌肆无忌惮地专权之下,李治就是泥人性子也被搓出三分火。

借由“废王立武”之事,唐高宗先是削弱长孙无忌的权利,随后武则天因为在争皇后之位时未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而对他怀恨在心,所以在扳倒长孙无忌之事上她也很上心,两方夹击之下,在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被安上图谋造反的罪名。

随后,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一旨诏书将其撤职,流徙黔州,他的儿子也都丢了官,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李治派心腹审理长孙无忌谋反案,而这人一到黔州,便逼长孙无忌自缢,紧接着抄家,其近支亲属被流放岭南为奴为婢。

这还真应了那句:天理昭彰,报应不爽。长孙无忌为了权势,残害忠良,种下恶因,最终就该枉死,不得善终,甚至牵连同族,招致恶果。

当然,长孙无忌一事也从侧面印证李世民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断,在临终前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坑人坑己。可见,再聪明的人也有拎不清的时候。

0 阅读:133

园园爱科技

简介:园园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