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盛唐尤其如此。其中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的名字如同夜空星光璀璨夺目,而高适,则是在这光芒之下,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缓缓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独辟蹊径,选择以高适为主角,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不同于传统视角的盛唐诗歌画卷,揭示了高适最终成为大赢家的必然性。


高适其人:志在四方,心系家国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河北沧州人。高适家世显赫,他的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父亲高崇文曾任韶州长史,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已经逐渐衰败下来。他游历四方,最后长期定居在梁州宋州(开封商丘一带)耕读,供养母亲。
高适自幼便胸怀壮志,想要继续发扬父辈的荣光。他不同于李白的浪漫飘逸与杜甫的忧国忧民,高适更加务实而坚韧。他的诗句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理想的不懈追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不仅描绘了边塞的烽火连天,更展现了他身为边关战士的英勇与豪迈。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情怀,是他能够超越同代许多文人,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
功名之路:明智决断,进退有度
在《长安三万里》中,高适的形象被刻画得尤为鲜明。面对求取功名的长安之旅,他既不似李白那般沉迷于诗酒风流,也不像杜甫那样深陷于困顿与挣扎之中。当发现仕途无望时,他没有沉溺于虚幻的官场梦,而是选择了适时撤退,回到长期客居的宋州耕种,读书,习武,时刻准备着,等待机会来临。这份清醒和决断力,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正如他在《别董大》中所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诗不仅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自信与豁达。


和同时期诗人李白杜甫境况对比
在盛唐时期,李白以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不羁闻名,但其一生漂泊不定,晚年更是因卷入政治斗争而流放夜郎,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杜甫则是一生坎坷,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情怀,却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相比之下,高适虽未达到李白、杜甫那样的文学成就,但在仕途上却远为顺利,晚年封侯拜相:官至节度使,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报国之志。
高适与同时代的好多诗人名人官员都有交往,比如李白,杜甫,王之涣,王昌龄,岑参,颜真卿,李颀,王维,崔颢,綦毋潜,储光羲,哥舒翰等。他最后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呢?切让安哥慢慢道来。

高适成功的必然性
高适之所以能成为“大赢家”,原因在于他兼备了文人的才情与武将的勇略,更重要的是,他拥有明确的目标和高度的自我认知。在《塞上听吹笛》中,高适写道: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不仅仅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更是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既能保家卫国,又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淡泊。在面对诱惑与挫折时,高适总能做出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决策,这种既不失文人风骨又兼具实际考量的智慧,是他最终能够在仕途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之,《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深谙世事变迁、知进退的智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才华的展现,更是智慧的选择与不懈的努力。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唐代,高适以他独有的方式,证明了即使在李白与杜甫的光环下,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大赢家。
稍有遗憾的是高适和李白杜甫王维能寿命差不多,大约65岁时去世。要不然能为唐朝做出更大贡献。
高适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景县)人。少年时孤贫,长时间客居梁宋。天宝八年(749),参加科举中第,被任命为封丘尉。天宝十一年辞官,第二年进入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升为侍御史,后任谏议大夫。肃宗时,曾任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后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时任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侯,直至病逝。他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歌风格豪迈粗犷,尤以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最有特色。他与岑参一起被后人称为“高岑”。

安哥写于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