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又来求人贷款了……

包不具 2025-03-27 03:00:44

一场贷款“混战”开始了。

1

“千行大战消费贷”

银行的贷款专员们,又忙起来了。

最近,好几个朋友都来吐槽,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银行打来的电话,都是问要不要贷款。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还不是个例,很多网友都遇到了相同的事情。下面这种短信到处都是:

尊敬的客户,您有一笔30万消费贷待领取,利率低至2.49%,点击链接1分钟到账!

更夸张的,还有网友说,“一周内接到了不下18个类似的电话,涵盖各种银行”。面对如此密集的电话轰炸,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新型诈骗,准备投诉和报警。

但我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确实不是啥新型诈骗,而是银行真的在求大家贷款!

媒体报道显示,近期多家银行推出消费贷产品。其中,部分产品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线下提款最高可达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达到了7年。

我列举了一些银行的动作给大家看看。

中国银行:“中银E贷”,资质最好的客户最高能申请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此前为20万元。“随心智贷”的贷款额度从原来的30万元提升到了50万元。

工商银行:“融e借”贷款期限最长延至7年,最高执行的标准额度为30万元。

招商银行:“闪电贷”目前客户能享受1年—7年等还款期限,最低贷款利率为2.58%。

浙商银行:“云信贷”最高额度可到1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5年,贷款年化利率为单利2.70%。

宁波银行:“宁来花”叠加专享优惠券后利率最低可达到2.49%。

北京银行:“消费e贷”为部分客户发放限时优惠券后利率也能降到2.5%。

浙江萧山农商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至2.4%。

更绝的是,有银行甚至搞起了“拼多多式”团购贷款:凑齐20人,利率再降,最高能借60万。有媒体直呼,这是:

千行大战消费贷。

过去,这种“额度高、利率低、期限长”的产品,都是互联网贷款机构才有的宣传话术,如今却出现在一众大银行的策略里。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2

银行“求人贷款”

答案首先可以从政策端寻找。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扩内需”。前段时间,国务院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直言:

要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

基于此,国家金融总局很快就有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里面提到: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其中就包括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贷款期限可从过去的5年延长至7年等。

可以理解为,这是国家层面下指令给消费贷“松绑”。

除了上面的政策压力,银行还面临自身的压力。

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跌至1.52%,跌破1.8%的警戒线。某大行甚至跌至1.11%,副行长直言“压力山大”。

在息差依然是银行核心利润来源的当下,净息差的下滑,给银行带来的业绩压力可想而知。如何把贷款放出去,成了银行们最关注的问题。

银行的这种焦虑,也体现在了它们的产品上。早在前两年,各大银行的页面就涌现了很多没听过名字的贷款产品——

房抵e贷、助业快e贷、网捷贷、链捷贷、随薪供、连连贷、融资易、浦供赢……

更夸张的,还有彩礼贷、墓地贷、接力贷。此前,在杭州某银行,买房的按揭贷款最长可贷到80岁,且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可以接力还款。网友调侃这是——

贷贷相传,传宗接贷。

不止产品多样,贷款的门槛也变低了。有博主分享过一个案例,上海某银行一款针对个体工商户的产品,过去查得很严格,可能还要有房子抵押,现在——有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了。

以前半年才能放款,现在一个星期内就搞定了。

利率就更不用说了,这已经是历史低点,而且未来有可能会更低。银行们就差把几个大字刻在脑门上——

你们快来借钱吧,求求了。

3

“金饭碗”在逐渐破裂

银行的“卑微”背后,是一个扎心的现实:人们更不愿意借钱了。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51万亿元,相比上年增加14.3万亿元。如果算上一些住户存款通过理财等方式转化为非银存款、企业存款,这个数据可能还要更高。

在这其中,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接近80%,创出历史新高,人们更爱存钱了。

而且,人们更喜欢存长期、存定期。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定期存款余额占居民存款余额的比例为72.7%,创出历史新高,过去一般在60%左右。

与此对应的是,人们更不愿意借钱了。

数据显示,居民贷款2024年仅新增2.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5%,双双创2013年以来的新低。

这个数据背后,中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23年已达到144.8%,远超美国(114%)、日本(103%)、欧盟(88%)等主要经济体。这个数字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中近1.45倍用于偿债,债务压力已近极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进入“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主动减少借贷以降低风险。

面对这种处境, 很多银行也开始变革。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银行业的网点数量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21年关门的网点也逼近3000家。

银行员工的数量也在减少。数据显示,相比2023年底,2024年中期42家A股上市银行员工数量减少超3万人,其中国有六大行整体减员超2万人。

趋势不止发生在中国。早在2020年,彭博社数据就显示,当年全球有50多家银行宣布裁员,计划裁员人数77780人,创下2015年以来最高。毕马威更是大胆预测——

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

看来,“金饭碗”也可能有破碎的一天。留给银行改变的时间,不多了!

0 阅读:17

包不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