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康熙五十一年,九子夺嫡的争斗迎来了第三个出局者——太子胤礽。
在此之前,因为教唆康熙除掉老二胤礽,以及魇镇一事,犯了康熙大忌的老大,成了被淘汰的第一人。
随后,康熙利用议举新太子一事给老八下套,对其“诱审肖国兴”进行了清算,将呼声最高,势力最大的老八彻底踢出局。
如今,离皇位最近的太子胤礽,因图谋造反,被贬为庶人永远圈禁。
只不过,直到被圈禁,太子胤礽也不知道,真正导致他失败的“元凶”,不是故意“逼反”的康熙,也不是趁机捅刀的老四胤禛,而是他信错了人。
暗杀郑春华太子胤礽做的愚蠢的决定,就是为了拖老十三下水,让其暗杀郑春华。
正是这件事,让原本不知情的老四得知了百官行述的存在,进而将计就计的下套做局,拿到了那封太子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并借老八之后将信捅到了康熙处,最终导致狗急跳墙的胤礽,策划了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逼宫行动。
而暗杀郑春华,是太子党核心成员司马尚与黄体仁的主意。
当时,由于刚刚被复立,太子胤礽的处境十分尴尬,急于立威收权的他,在报复八爷党无果之后,叫来了因刑部冤狱被免职的心腹司马尚与黄体仁。
本来,太子胤礽只是想从这两个心腹处找些存在感,没成想,二人却给他带来了意外惊喜——涉及三百多名官员把柄的百官行述。
为拿到任伯安手中的百官行述,牵制指挥百官,太子胤礽采纳了司马尚与黄体仁的建议,先派老十三去暗杀郑春华,将老十三拉下水,然后借掌管刑部的老十三之手,释放刘八女,以此来完成任伯安提出的交换条件。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看似可行,实则愚蠢至极!
从表面上,除掉郑春华,对太子胤礽来说,似乎少了一个把柄与污点。可实际上,郑春华活着,对太子胤礽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
要知道,康熙已经当众将太子与郑春华的事,定性为了太子胤礽受了“魇镇”的影响,失了心智,是无心无意之过。
也就是说,只要太子胤礽不再与郑春华有接触,或是旧情复燃,这件事就等于翻篇了。
毕竟康熙这个最高统治者,外加被绿的当事人都给了最终定性,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以此来攻击太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子胤礽不仅不该除掉郑春华,反而要提防别人对郑春华下毒手。
为啥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一旦郑春华死了,那么嫌疑最大的就是他这个太子。
因为纵观整个皇宫大内与各方势力,只有太子胤礽有这个动机。
而这也是康熙在事发之后,没有杀了郑春华,只是将其贬到辛者库的主要原因。
虽然太子胤礽被复立,可康熙对于太子胤礽已经失望到了极点。或者换句话说,当时的康熙已经将太子胤礽排除继承人的行列了。
之所以复立胤礽,一方面是为了稳住朝局;另一方面则是不想背上“不教而诛”的骂名,影响他一世英名,此外,有太子胤礽做活靶子,也有利于保护他心中的人选。
也就是说,康熙留郑春华一命,既是对太子胤礽的试探与考验,也是在给太子胤礽下套。
如果太子胤礽安分守己,改过自新,康熙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毕竟是悉心培养多年的儿子;可康熙也清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他的二儿子大概率是不会好了,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复位的太子很可能会想方设法的除掉郑春华这个隐患。
只要太子胤礽对郑春华下手,那么康熙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再次废黜太子,且不会影响圣名。至于何时废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掌握了事情的绝对主动权。
而这也是太子胤礽前脚被复立,康熙后脚就去南巡的原因。
虽然太子胤礽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如果不是司马尚与黄体仁这两个狗头军师瞎献计,太子胤礽未必会对郑春华下手,也就避免了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尚与黄体仁这两个人,真是干啥啥不行,坑太子胤礽第一名。
“狗头军师”其实,司马尚与黄体仁已经不是第一次坑太子胤礽了。
在建议太子胤礽暗杀郑春华之前,司马尚与黄体仁还坑过胤礽两次。
一次是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
当时,为了填补国库亏空,康熙下令追讨官员们从国库挪借的银子。而作为最大债主的太子胤礽,由于挥霍成性,根本拿不出钱来还债。
就在这时,司马尚与黄体仁两个“狗头军师”上线了。
先是建议太子胤礽卖队友,让老四接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从而方便走后门。随后,在魏东亭为了逃避还款,当众捅破这件事后,二人又一脸自信的建议太子胤礽,卖六个肥差,换五十万两银子还债。
可卖官鬻爵这样的事,怎么可能不透风。
不久,收到消息的老八,借老大之手将事情捅到了康熙处。而得知太子卖官鬻爵的康熙,虽然强行压下了怒火,没有将事情挑明,但也第一次对自己选择的继承人产生了质疑: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这也为后续康熙放弃太子胤礽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太子欠债一事不是无解,他完全可以先去康熙处主动认错,端正态度,然后拿出太子的身份与权威,帮助老四追讨国库欠款,来将功赎罪。
这样一来,康熙就算对他挥霍无度不满,但也不至于达到失望,甚至动摇的程度,顶多训斥敲打一番。
另一次是刑部冤狱一事。
张五哥顶凶一案暴雷之后,太子胤礽叫来了时任刑部尚书的司马尚与刑部侍郎黄体仁:
“这下你们把我弄惨了,什么钱不好弄啊,偏要弄这几个人命钱。”
黄体仁解释道:
“奴才们是被上回户部欠款的事弄怕了,这才千方百计的想给太子也筹一点钱。”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张五哥顶凶一案中,太子胤礽的角色,不是参与者,亦不是下令者。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司马尚与黄体仁干了“拿钱买命”的事。
而黄体仁的解释,有很大程度是为了撇责。所谓的给太子胤礽弄钱,只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他们想要从借机从中取利,中饱私囊。
况且在他们看来,有太子在上面顶着,轻易不会有问题,只要把钱分给太子一部分,或是把大头给太子,他们就可以安枕无忧的捞钱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处于司马尚与黄体仁的位置,捞钱的方式有很多,他们完全可以避开这种性质恶劣,风险较高的事情。
毕竟,大清朝腐败盛行,很多事情康熙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就像剧中魏东亭在任的时候,捞了上百万两也没出事,只能说司马尚与黄体仁是仗着背后站着太子胤礽,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当然,这里不是说太子胤礽就是无辜的,他不贪钱,下属想贪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
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子胤礽又一次被黄体仁与司马尚坑了。
因为张五哥顶凶一案,康熙决定清理刑部的所有冤案,正是这一次,给了老八诱审肖国兴,捅刀太子的机会。
也是刑部冤案一事,康熙给太子胤礽下了一个“朕这个儿子的病怕也很难好了”的评语。
同时,在随后的热河狩猎一行中,康熙不仅剥夺了太子胤礽赐宴的权利,还将象征着储君身份的明黄如意,拿出来做赏物。
也就是说,康熙虽然没有因此废黜太子胤礽,却也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取代太子的人选了。
不得不说,别人的团队那都是想尽办法的帮领导在康熙处刷分,太子的团队可倒好,那是想方设法的帮太子挑战康熙的底线与耐心,生怕太子胤礽的位置坐的太稳。
注定失败的谋反事实上,如果太子胤礽没有试图造反,他的结局未必如此。
就算他写给任伯安的信被捅到了康熙面前,可只要他不轻举妄动,认错认罚,康熙大概率暂时不会动他,毕竟废黜一个三十多年的太子,也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的。
而只要不被废,不到最后一刻,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况且,事情还涉及到了老十四、老十三以及背后主要推手老四,一旦深究彻查影响太大,康熙未必会下死手。
这也是为什么,康熙故意“逼反”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光凭一封信就废黜太子,理由不够充分,不足以体现他的“迫不得已”。
这一点,从剧中康熙决定将信寄还给太子胤礽时,对张廷玉说的那句话就可以得到验证:
“这是朕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天良没有丧尽,就应该放弃一切妄念,自行请罪。如果他仍要一意孤行,再干出什么天理不容的事,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可太子胤礽还是走上了谋反这条不归路。
只不过促使他做出选择的,不是康熙寄回来的那封信,而是以司马尚为首的心腹的鼓动。
在收到康熙寄回来的那封信之后,太子胤礽心乱如麻,随即召集了司马尚等心腹商讨对策。而司马尚等人一出现,就叫嚣鼓动太子奋起一拼:
“太子爷,若是再次被废,我们都得完蛋。太子爷拼吧,拼它个鱼死网破。”
见此,太子茫然的反问:
“怎么鱼死,怎么网破,我们难道能斗得过皇上吗?”
显然,太子还是有些理智与自知之明的,他康熙老爹什么水平,什么段位,权谋玩了几十年,怎么可能轻易被暗算。
奈何,虽然少了黄体仁,但丝毫不影响司马尚这个“狗头军师”的发挥。为了游说太子,他先是抬出了一个“成功案例”:
“太子爷,世事难料,许多事情原不在能不能,而在于敢不敢。李世民若非玄武门之变,早就做了阶下囚。”
见太子有些松动,司马尚趁热打铁开始制定“逼宫”计划,并明确表示有七成胜算——
耿索图以护驾之名,率领两万兵马,在密云截住返京的康熙;
托合齐取代隆科多的九门提督之位,接应挟送康熙进京的耿索图,然后进驻大门,逼康熙写退位诏书。
凌普率领热河兵马进驻京郊,形成呼应之势。
话说,咱也不知道司马尚哪来的自信,认为这个方案能够七成胜算,他这完全是没把做了几十年皇帝的康熙当回事啊。
退一万步讲,如果康熙没有将这封信寄回来,他们来个突然袭击,打康熙个措手不及,虽然成功率依旧不高,但起码也算动脑子了。
可如今的建议,显然是连脑子都没走,康熙能明晃晃的将信寄回来,自然是留了后手,做了防范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鱼死网破”,不就是主动送人头嘛。
那么问题来了:太子胤礽真的不知道他的谋反势必会失败吗?
知道!
做了这么多年太子,又是康熙一手带大的,他自然了解他的康熙老爹是怎样的存在。而在老四成功控制了大内与京城之后,太子胤礽曾对老四说过:
“我知道我斗不过皇阿玛。”
也就是说,从决定谋反的那一刻起,太子胤礽就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胜算。
而之所以明知会失败,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与他的处境和经历有关。
太子胤礽最怕的是什么?
其实不是死,而是再次被废。
死了一了百了,而再次被废却是生不如死。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曾无限的接近过权力的塔尖,如果没拥有过倒也罢了,可有了再丢,那无疑是致命一击。
第一次被废事出突然,他没有选择的机会,如今有选择的机会,他必然会反抗,即便机会渺茫,即便不可能成功,但为了争一口气,为了那心里的不甘,为了那三十多年战战兢兢的日子,他都会选择反抗。
当然,如果没有司马尚等人游说与鼓动,太子胤礽的不甘,不会被激到这种“明知会失败也要去做”的地步。
说白了,太子胤礽被权力裹挟了,也被司马尚等人坑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导致太子胤礽最终被永久圈禁的,不是下套“逼反”的康熙,不是借刀杀人的老四,也不是捅刀的老八,而是司马尚等所谓的心腹。
当然,这也是胤礽不懂识人用人的必然结果。
结语当领导其实就是用人,领导水平的高与低,更多地取决于用人的水平高低。有智慧的领导玩团队,聪明的领导玩别人,不聪明的领导玩自己,愚蠢的领导被别人玩。
太子胤礽显然是最后一种人,而他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