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山生产中,总有一些 “隐形杀手” 潜藏在地下 —— 它们可能是未探明的采空区、隐蔽的导水裂缝带,或是应力集中的危险区域。这些隐伏在矿体、围岩中的致灾因素,随时可能诱发水、火、瓦斯等重大灾害。如何精准识别这些 “隐蔽敌人”?最新发布的 KA/T 22.1—2024《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 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规范定义,这类因素是隐伏在矿山内部或周边,可能诱发重大灾害的潜在风险源。
煤矿:采空区、封闭不良钻孔、断层、瓦斯富集区、应力集中带等;金属非金属矿山:废弃井巷、强岩溶带、岩爆倾向区、高含硫矿岩等;尾矿库:断层破碎带、堆积坝软弱层、地下排洪构筑物缺陷等。这些 “隐形杀手” 隐蔽性强、危害大,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二、三大矿山类型的隐蔽隐患大不同1. 煤矿:多灾种叠加风险
水害隐患:采空区积水、陷落柱、导水裂缝带;瓦斯与冲击地压:突出煤层、应力集中区、遗留煤柱;边坡与火区:边坡软弱夹层、隐蔽火区、排弃物基底稳定性。2. 金属非金属矿山:地质结构复杂性高
岩体灾害:断层、节理发育带、岩爆倾向性岩层;水与气体风险:导水构造带、高含硫矿岩自燃、有毒有害气体积聚;边坡与排土场:岩体稳定性、排土场地基隐患。3. 尾矿库:溃坝风险 “潜伏期” 长
结构隐患:堆积坝软弱层、排洪设施缺陷、溶洞 / 土洞;外部威胁:潜在不稳定岸坡、泥石流隐患区。三、普查原则:全周期、分区化、常态化1. 全面普查:不留死角
覆盖矿山范围内所有区域,包括生产区、规划区及外围关联地带,确保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 周期实施:每 3 年一次 “体检”
建立定期普查机制,每 3 年全面排查一次,动态更新致灾因素数据库。
3. 分区施策:精准聚焦高风险区
针对生产区的活跃隐患、规划区的潜在风险,制定差异化普查方案,提高效率。
4. 常态补充:动态更新成果
随采掘工程推进,实时补充探查新揭露区域,修正原有数据,确保普查成果与时俱进。
四、普查流程:从准备到上报的全链条规范1. 准备阶段:摸清 “家底”
资料收集:梳理历史勘查报告、开采台账、灾害记录等,建立基础档案;现场调查:地面与井下双维度勘查,识别异常区域;方案编制:明确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确保科学可行。2. 实施阶段:技术赋能精准探测
物探先行:选用电磁法、地震法等技术,圈定异常区(如探放水前探测含水层分布);钻探验证:通过定向钻孔等手段,精准获取致灾因素的位置、规模等参数;测试试验:实验室分析岩样、水样,确定属性特征(如瓦斯含量、岩体强度)。3. 成果管理:闭环管控
报告编制:形成包含风险评价与管控措施的完整报告;审查建档:专家评审后,建立电子档案留存 10 年以上;信息化上报:通过数据库系统,及时向监管部门提交普查成果。五、防治水 “三专两探一撤”:筑牢安全防线针对最频发的水害威胁,规范明确了 “三专两探一撤” 刚性要求:
“三专” 保障
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懂水害、会设计、能分析的防治水团队;专用探放水设备:定向钻机、物探仪等专用装备,定期维护校准;专门探放水队伍:持证作业,确保探放水精准实施。“两探” 结合
物探先行:快速圈定富水区域、导水构造等隐患范围;钻探验证:通过钻孔直接查明水量、水压,验证物探结果,杜绝 “误判”“漏判”。“一撤” 到底
一旦发现透水征兆(挂汗、水叫、顶板淋水突增等),立即停产、全员撤至安全区,严禁冒险作业!
结语: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预防”
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从源头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关键防线。规范的落地实施,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升级,更依赖企业主体责任的压实 —— 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技术人员,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执行,都是守护矿山安全的 “安全阀”。
来源:矿山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