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长安汽车“北斗天枢2.0”计划发布,称将推进全民智驾;2月10日,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实现全系标配,且加量不加价,连7万级的车都没放过。
一时间,关于“智驾元年”的说法就成了热点话题,并不断引发业界大佬的隔空喊话,华为余承东、长城魏建军接连下场,对某迪的所谓“高阶智驾”表达了各自的“看法”,而关于智驾“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的说法甚至引发网络骂战,就差指名道姓。
对此,大嘴们是眼红还是不屑?其实这都不重要,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谁若成为推动普及智驾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头号玩家,将赢得流量和市场的双重回馈。
无疑,这足以令众多车企欲罢不能。
而笔者想说的是,无论全民智驾还是智驾元年,如果所谓的“普及”仅仅是依靠低算力的视觉方案来实现,那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接受度,将不可避免会重蹈5年前新能源的覆辙。
安全不可见,但事故可见
汽车安全事故每天都在发生,但新能源智能汽车在此方面的关注度,天生就几何级数于传统油车。
就在比亚迪宣布标配高阶智驾同一个星期,大洋彼岸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将特斯拉推上风口浪尖。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一辆特斯拉Cybertruck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其在启用完全自动驾驶(FSD)功能时未能成功识别车道结束标识,也未进行减速或转向,直至撞击到路缘并与电线杆相撞后才触发紧急响应。
多年来,特斯拉并非第一次陷入自动驾驶安全风波,无论是Autopilot版本还是更高级的FSD,都未能幸免。同样的,其他品牌也或多或少被曝出此类事件,而这些都传递出消费者对现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担忧。
几天前,国内有自媒体曾报道《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事故判决落地,车企担责70%》、《L3级自动驾驶首例判决!车企担责70%,智驾法规全面重构》,涉事车企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并称其为“造谣”,相关文章很快就从各大平台消失。事后有媒体认为,这些文章像是相关自媒体拿AI杜撰的。对此,无论警方最终调查的真相如何,相关报道在极短时间带来的高关注度都证明了一点:智驾安全事故就如同兴奋剂,会触动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5年前,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仅5%左右(相当于去年某些月份的十分之一),彼时,因网络上时不时就曝出各种电车自燃事件,不少人对新能源都“谈虎色变”,直到如今都还时不时有人拿这个说事。眼下,随着智能化成为竞争热点,智驾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势必成为焦点,被人们拿放大镜反复挑剔。
说说视觉方案
毫无疑问,在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上,特斯拉是坚定的视觉派扛大旗者,多年来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各种冷嘲热讽还历历在目,尽管这并没能改变当下智驾领域的格局——除特斯拉外,高端智驾全都用的激光雷达,多的甚至用了3颗。
视觉和激光雷达孰优孰劣?本文无意去探讨两者之间的技术之争,笔者仅仅就最近一年实际试驾体验的情况简单说下感受。
去年9月,宝骏推出首款智能长续航SUV云海,其最大卖点就在于全系标配灵眸智驾2.0 Max,具备高速NOA和城市记忆领航功能,并一举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低到10万元。那么这款车在实际驾驶时的表现如何?实话实说,在高速公路上,就主动变道、自适应巡航等方面的表现,其跟笔者之前体验过的激光雷达车型相比很难感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不同,挑战在于匝道,无论是出高速还是上高速,两次都失灵了,需要人工接管。
类似的体验,此后在另一品牌的新车上,笔者也有经历,其概括起来就是大多数时候它都表现正常,却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掉链子——当然了,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所有高阶智驾,甭管走的什么技术路线,严格说来都还不是L3,随时都需要人工介入,毕竟司机才是法律层面上的第一责任人。
即便如此,凭借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视觉方案依然成为了各大车企推广智驾技术的优先选项,最近宣布智驾平权的长安、比亚迪莫不如此。
以比亚迪为例,其“天神之眼”三套方案中,天神之眼C就是纯视觉,其搭载地平线J6M或者英伟达Orin N智驾芯片,算力仅为84-128TOPS,应用于比亚迪旗下低端车型,7.88万元的海鸥自由版,便借此成为了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高阶智驾车型。
可以想象,算力84TOPS的海鸥都能做到7万元级,对于五菱、宝骏这种擅长做低价车的玩家而言,或许很快就能推出更具噱头的高阶智驾新车,毕竟此前的云海才32TOPS算力,把它那套智驾技术下放到更便宜的车型上,似乎也不会有什么难度。
至少,跟特斯拉计划把FSD带到中国市场的难度相比起来,国内玩家在视觉方案的推广方面已经占尽优势,主要就是成本与安全之间的平衡。驾值观
其实,对于高阶智驾,无论激光雷达还是视觉,人们的要求无非就一点,遇到状况能识别并采取措施,甭管你是自动刹停还是变道躲开。但即便是这条基本的底线,如今的技术依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不然也不会有相关事故被推上热点。
基于此,“智驾元年”面临的舆论环境,绝不会风平浪静,别看比亚迪此番标配智驾赢得极高赞誉,可一旦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了事故,如今叫好的人,届时一样会怒目而指,就如同5年前新能源真正起步时因自燃偶发所遭受的那样。
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谁都懂,非要几万块的车能跟几十上百万的车在智驾方面一样可靠,那除非是在事后扯皮。所以,无论是比亚迪海鸥、海豚的用户,还是其他品牌入门车型的消费者,相信谁都不会把自己的小命彻底交给一部廉价的机器——尽管大家绝不会排斥“加量不加价”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毕竟,偶尔用来缓解一下驾驶疲劳也是无妨的,即便不用,闲暇时吹牛不也多了点资本么。
正如那句话说的,“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而这正是智驾平权的核心推动力,而为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真正到来,不但车企要在技术层面尽量多做冗余,法规层面也要尽快给予保障,消费者更要做好客观认知相关技术的准备,不然,届时就会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