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阳武侯祠:诸葛亮躬耕的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而是襄阳

在温哥华的麦克 2023-10-13 23:30:00

前言

在河南省南阳市城区西南方向有一块叫做卧龙岗的高地,千百年来因纪念和祭祀诸葛亮的南阳武侯祠而闻名天下,尤其是南阳武侯祠收藏有大量石雕,木雕,泥塑,碑刻和楹联等国宝文物,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行政区划变更等历史原因,导致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不是今天的南阳市,真正的躬耕处则是在湖北襄阳,尽管这并不影响南阳武侯祠在全国三国历史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南阳武侯祠的由来

公元234年,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到魏国,令原刘备部将,时任魏国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黄权悲痛不已。原来黄权当初是在夷陵之战惨败后后路被切断,导致他无法平安撤回成都,同时又不愿向孙权称臣,这才投降了魏国。按照蜀汉的法律,像黄权这种情况家人是要被株连的,但是诸葛亮和刘备仍然保全了黄权全家性命,并任命其子黄崇为尚书郎。

正因为如此,黄权决定向诸葛亮报恩,尽管当年诸葛亮躬耕的隆中不在魏国境内,于是黄权利用自己镇守河南的职务之便,在魏国管辖的荆州南阳郡范围内选择了一块高地命名为卧龙岗,为诸葛亮修建祠堂,是为南阳武侯祠雏形。

从唐朝开始,南阳武侯祠逐渐形成规模,地方官府建造了纪念性建筑诸葛庐,并在《诸葛庐碑》中首次提到诸葛庐位于“南阳县城西南七里”。后来特别是经过洛阳籍的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才让南阳武侯祠名声大噪。

随着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为了在原来的宋旧都河南境内巩固统治秩序,利用儒家忠孝思想教化百姓,1298年,在南阳蒙古族官员马哈马的主持下,武侯祠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仅祭田占地面积就达到200多亩。1315年,元仁宗正式钦定卧龙岗为南阳武侯祠,并在附近敕建孔子庙和诸葛书院。

而南阳武侯祠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在1528年,由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山门及匾额忠武,并派遣驸马都尉邬景和代为祭祀。等到了1711年,在清朝南阳知府罗景的主持下,南阳武侯祠得到更大规模扩建,从而奠定了今日之基础。

南阳武侯祠的国宝文物

除了武侯祠殿宇里现存的由明清时期南阳工匠雕琢而成的诸葛亮祖孙三代及关羽张飞人物泥塑外,南阳武侯祠头号国宝当属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那是在1138年8月,岳飞率领岳家军从郢州即今天的湖北武汉出师北伐,希望从金朝手里收复今天的河南一带。当大军路过南阳时正逢大雨,于是岳飞就下令全军就地扎营,而自己则利用这个机会去瞻仰了诸葛庐并留下草书墨宝《出师表》,然后刻石立碑作为铭记。

明朝建国以后,太祖朱元璋册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封地就在南阳,为了勉励自己的儿子能有忠义精神,朱元璋特为南阳武侯祠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题字“书如其人”和“纯正不曲”,希望唐王和子孙后代能像诸葛亮及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桱的后人中有一位叫朱聿键,他是末代唐王,崇祯年间为了勤王不惜私自带兵出征,结果被崇祯皇帝关进凤阳高墙。明朝灭亡后,朱聿键成为南明第二位皇帝,是为隆武帝,也是南明最有作为的皇帝,最后却遭郑芝龙背叛,于福建汀州殉国。

到了近代,1940年为了激励国人抗日救国信心,于右任除了应邀给南阳题写《新唐抗战胜利碑》外,还留下了“诸葛庐”等多幅墨宝。此外六七十年代郭沫若也曾到访南阳,并留下题字“诸葛草庐”。

不过对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明确指出:“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又投奔刘表……刘备亲往隆中,请诸葛亮为他筹划计谋……从荆州出击宛洛。”

南阳襄阳之争的根源是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出现变更

虽然在过去数百年来,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为了争夺诸葛亮躬耕处打的是可谓不可开交,尤其是南阳方面拿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来作为重要依据。但历史的真相却是,诸葛亮在文中提到的南阳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南阳市,如果回到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今天的南阳和襄阳反而都是一家,那就是同属荆州。

虽说今天的荆州市只是湖北省一个普通地级市,但在东汉时期,荆州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省。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荆州原来下属有八个郡,从北到南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和零陵郡,在190年刘表出任荆州牧以前,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汉寿县,即今天的湖南汉寿。但由于武陵一带被黄巾军破坏严重,刘表上任后将治所迁至南郡襄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因此在刘表时期,南阳和襄阳同属一个荆州。

另外在当年南阳郡下面有一个邓县,而隆中就属于邓县,但距离襄阳又很近。南朝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最早提出“亮家之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等到明朝邓州知州潘庭楠在编纂《邓州志》的时候,也承认“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那么诸葛亮躬耕地的确在隆中无疑,只不过当时隆中也是南阳郡一部分,那么诸葛亮称自己躬耕南阳自然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刘表时期,位于汉水南岸濒江的万山是荆州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山,万山以东属于南郡襄阳县,万山以西则属于南阳郡邓县,而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这在当年南阳襄阳同属荆州的时候是没有争议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207年刘备从新野出发到隆中三顾茅庐的时候,今天的南阳卧龙岗即宛城一带早已被曹操所控制,源于199年曹操击败张绣,无论如何刘备都不会跑到敌占区宛城来一个自投罗网。

无独有偶,魏晋时期的学者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也写的很清楚,诸葛亮故宅在南阳郡邓县隆中,距离襄阳城西二十里。更何况诸葛亮在十年躬耕生涯中,他的人脉都是在襄阳建立的,无论是岳父黄承彦还是姨夫刘表,因为襄阳正是刘表的地盘。并且刘表从不主动介入军阀混战,因此诸葛亮只有在襄阳才能安稳度过十年隐居般的躬耕生活。如果诸葛亮是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就算不被卷入曹操和张绣大战,也无法安静地过隐居生活。

之所以南阳有人把诸葛亮躬耕地说成是今天的南阳市,雏形是从元朝开始的。因为元朝将新设立的南阳县划给南阳府,所以在元朝以后就有部分南阳人把诸葛亮躬耕地附会为南阳。

至于今天的河南省与湖北省疆界,是1368年明朝建国后予以确认,也被后世沿袭至今。从明朝开始,南阳正式划归河南,襄阳则划归湖北,而邓县也划给了河南,隆中却留在了湖北,这也是今天南阳和襄阳两地出现诸葛亮躬耕地争议的根本原因。本来诸葛亮是在东汉荆州南阳郡邓县隆中躬耕,结果南阳,邓县和隆中被人为拆解成两个地方,外加南阳宛城也有一个卧龙岗,因此出现纷争再正常不过。

清朝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蘅到河南南阳出任知府,为了化解襄阳和南阳两地矛盾,特意在南阳武侯祠写下一副对联,颇具现实意义,那就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本文参考资料:《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隆中志》,《南阳武侯祠》

0 阅读:0

在温哥华的麦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