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总有人说;魏延被杀后,蜀汉就没大将可用了,这话听着就跟;关羽死后蜀汉没刀了一样离谱。翻开《三国志》仔细琢磨,蜀汉亡国时前线扛旗的廖化都快七十了,可这真能证明蜀汉无人吗?今儿咱就扒开历史滤镜,看看大家说的“蜀中无大将”,到底是事实还是甩锅。
魏延确实也算得上个狠角色,汉中太守干得风生水起,北伐时“子午谷奇谋”虽然没实施,但敢跟诸葛亮叫板的底气,不是谁都有的。可要说蜀汉就靠他撑场面,那也太小看刘备集团的家底了。街亭之战后,王平带着千把人断后,硬是从张郃五万大军手里全身而退;姜维更是个狼灭,带着偏师能在洮西打出歼敌数万的战绩。更别提邓芝、张翼这些二线将领,个个都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老兵油子。
真正的问题出在诸葛亮死后的权力洗牌,蒋琬费祎主政那会儿,把“保境安民”当国策,军队从十万一下裁到四万。这不是缺大将,是压根他们就不想打仗。姜维申请带五千人出去浪都不批,廖化这种老将只能在家带带新兵。等到费祎遇刺后,姜维倒是可以放开手脚北伐了,可成都那帮官老爷早把家底败光了。刘禅宠信的黄皓敢公然卖官鬻爵,前线将士的粮饷倒要打白条。这不是缺将,是朝廷烂到根了。
再来看曹魏那边的评价就更有意思。邓艾偷渡阴平前,特意研究蜀汉将领,给司马昭的报告里写着:姜维、廖化、张翼皆当世名将。这仨人最年轻的姜维都五十多了,可照样把钟会二十万大军堵在剑阁动弹不得。要不是邓艾赌命玩阴的,蜀汉还能接着耗。说蜀中无大将,不如说曹魏新生代将领太猛;钟会、邓艾、诸葛诞这帮人,个个都是内政军事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其实人才断层才是是真的。诸葛亮培养的第三代将领,像霍弋、罗宪这些狠人,全被按在南中、永安这些“养老岗”。等到曹魏真打过来,霍弋在交州急得跺脚要勤王,刘禅倒先投了降。最惨的是诸葛瞻,带着成都七拼八凑的御林军,硬是在绵竹跟邓艾死磕到全军覆没。你要说这些不是将才,那是没给他们上战场的机会。
说到底,“蜀中无大将”就是个甩锅神句。把亡国责任推给前线没人,就能掩盖朝廷腐败、国库空虚的真问题。看看蜀汉灭亡前的骚操作:姜维在前线死守,黄皓在后方搞占卜,说魏军不会来;邓艾都杀到江油了,诸葛瞻领兵居然不带姜维玩。这架势别说魏延活着,就是五虎将全复活也得气死。
那些嚷嚷“蜀汉无将”的人,跟现在骂“90后不能吃苦”的老古板一个德行。真不是年轻人不行,是你既不给资源又不给机会。姜维九伐中原,打得陇右地动山摇,最后落个“穷兵黩武”的骂名;廖化七十岁还要上阵杀敌,反被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历史就是这么荒诞;干活的人背锅,摆烂的反而成了明白人。
别再拿“无大将”给蜀汉遮羞了,刘禅要是少斗几次蛐蛐,黄皓少卖几个官,成都粮仓里那三年存粮早点送到剑阁了。姜维们缺的不是将才,是背后有个不拖后腿的朝廷。当亡国之君捧着玉玺出降时,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才是真正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