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溴素
溴素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化学式为Br2 ,以下是对它的介绍:

物理性质:外观为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气温低时能冻结成固体,有刺激性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为3.12g/cm3 ,熔点℃,沸点℃ 。化学性质:是一种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活泼但比氯稍弱,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溴化物中的溴可被游离的氯置换;在有水存在时,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并生成溴化氢 ;能与氨、尿素等氮化物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氧化反应;与氢气点燃可化合产生溴化氢 ;和金属钠会剧烈反应产生溴化钠等。获取方式:自然界中,溴素主要存在于卤水、海水和盐湖水中。生产时,先抽取卤水,经沉淀过滤除杂,再通过氧化法(如通入氯气与卤水中的溴离子反应)使溴以气态形式释放,接着经冷凝、分离和精制等环节获取。用途领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在阻燃剂领域,用于制造溴系阻燃剂,提升塑料、纤维等材料的阻燃性能;医药行业中,可生产溴化钠等镇静剂,以及部分抗菌药物;农业上用于制造农药;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可提高钻井液密度,防止井壁坍塌 ;还可用于有机合成、水处理、制冷剂、感光材料等多个方面。溴素的价格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端因素国内产能收缩中国溴素产能集中于山东莱州湾,受地下卤水水位下降、品位降低影响,2014-2024 年产量下降超 50%。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导致部分企业停产或限产,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进口依赖与国际供应链风险中国溴素进口依存度超 50%,主要依赖以色列、约旦等国。近期红海局势、船期延误(如老挝、日本)及国际巨头 ICL 因设备故障减产 50%,导致进口货源短缺,直接推高价格。天气与季节性影响雨季降水稀释卤水浓度,或冬季低温导致停产,均会短期影响产量。例如 2023 年 7-8 月雨季使国内供应减少约三分之一,价格月涨幅超 30%。二、需求端因素传统领域需求稳定溴系阻燃剂占国内需求 60% 以上,医药、农药、石油钻井等行业需求刚性,支撑价格底部。新兴领域需求增长覆铜板(PCB 核心材料)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超 10%,拉动低分子溴化环氧树脂需求;锂电池、电子化学品等高端领域对高纯度溴素的需求持续上升。三、成本与国际市场因素原材料与能源成本上游硫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溴素生产成本,2023 年硫磺价格上涨 30% 曾推动溴素短期涨价。国际价格传导全球溴素供需格局(如以色列、约旦产能变化)及国际贸易摩擦会传导至国内市场,国际溴素价格上涨常引发国内跟涨。四、政策与行业动态环保与资源管控“双碳” 政策及环保标准升级,迫使高污染企业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长期利好头部企业定价权。国家战略支持深海经济政策鼓励海水提溴,山东等地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扩大产能,但短期难以缓解供应缺口。五、市场预期与短期博弈库存与投机行为企业低库存状态下,市场对旺季(如清明节)备货预期可能引发囤货,推动价格短期上涨。产品差异化影响高纯度溴素(如医药、电子级)因技术壁垒和高端需求,溢价可达普通产品数倍。总结
当前溴素市场呈现 “供应刚性收缩 + 需求结构性扩张” 的长期趋势,叠加国际供应链风险与短期天气扰动,价格易受突发事件催化。未来需关注 ICL 复产进度、国内新产能释放(如亚钾国际计划扩产至 5-7 万吨 / 年)及下游阻燃剂行业景气度变化。
现在溴素板块行业逻辑梳理

一、资源端:供给紧缺,依赖进口国内资源禀赋不足:我国溴素资源集中于山东莱州湾地下卤水,但近年卤水水位、品位下降,有效产能收缩,本土供给能力减弱。进口依赖度提升:2021 年进口量 6.3 万吨,2024 年增至 7.7 万吨,依存度从 47.3% 提升至 56.8%,进口成为重要供给补充。二、供需端:供给受限,库存低位企业生产现状:国内溴素企业开工稳定,但溴含量未恢复正常水平,产量偏低,整体库存不高。进口补充受阻:进口溴素到货延期且未充分补库,叠加海外运输计划(如马士基、赫伯罗特等航司 4 月运费调整),进一步影响供给稳定性。三、成本与价格端:涨价支撑强劲原材料与运输成本驱动:溴素属危化品,运输存储规范要求高,叠加原材料长期涨价、运费上涨预期,推高产业链成本。涨价逻辑可持续:在资源紧缺、进口依赖度高的背景下,德邦证券等机构认为,溴素涨价支撑力度具备持续性。四、企业布局:产能扩张与资源利用亚钾国际:2024 年 7 月完成年产 2.5 万吨溴素扩建项目(基于 2023 年 1 万吨产能扩建),完善产业链,降低原料及运输成本,强化盈利。

山东海化:依托渤海莱州湾南岸丰富海卤水资源,布局溴素生产,是国内重要海洋化工基地,占据资源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