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6日,即将年满60周岁的蒋纬国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并在当月出任“三军大学”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
蒋纬国晋升上将之路可谓坎坷:1927年时,其父蒋介石带着他出征北伐,时年11岁,而那年比他年长6岁的大哥蒋经国已经去了苏联,从此走上了一条和父亲决裂的道路。
从1927年到1937年蒋经国回国为止,差不多10年时间里蒋纬国是被当做蒋介石的“接班人”培养的,他16岁就进入东吴大学攻读物理系,随后转文学系,毕业之后很快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第十期学习军事。
短短四年时间,蒋纬国从理到文,又从文到武,可谓是把该镀的金都镀了一遍,然后这还不算,1936年冬天他又留学德国成为德军少尉,参加了一系列纳粹入侵邻国的军事行动。
关于蒋纬国的身世,有大量人证及史料指出他并非蒋介石的亲生子,而是另一位国民党右派大佬戴季陶的儿子,因此“我的生父到底是谁”成了困扰蒋纬国一生的重大难题。
也因为“可能不是自己人”的关系,蒋经国对这个弟弟十分防备,两兄弟貌合神离,表面上兄友弟恭,其实各怀鬼胎。
父子三人
1940年冬天,从德国转到美国的蒋纬国回到国内,随即被安排到装备最好,位置也相对安全的胡宗南第一军锻炼。
三年时间里,蒋纬国从小小排长升为营长,而抗战全面爆发前夕才回国的蒋经国已经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储君”的位置再也无法动摇了。
1944年下半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空前惨败,令蒋介石大为羞恼,痛定思痛,他认为国民党军战斗低下都是由于兵员素质低造成的,因此下令征召10万高学历的青年组建“青年军”,同时计划将之打造为蒋经国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
青年军一共9个师,实际上属于军级的编制,武器装备的训练都是当时国民党军中的顶级水平,蒋经国出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而蒋纬国只是青年军的一个营长,两人的差距一下子拉开了。
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上面还有一个不怀好意的兄长的关系,蒋纬国早年件为人处事都十分低调。
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和国民党下级官兵一起挤火车的情况,有一次,他坐陇海线的夜快车从潼关回新安,火车还没开的时候就上来了一位少将。
年轻时的蒋纬国
那时候,蒋纬国的军衔只是上尉,他就站起来向对方敬礼,无意中露出了自己的银色勃朗宁佩枪。
这把佩枪是蒋纬国去部队临走时蒋介石送给他的,那个少将一看就是识货的,问蒋纬国说:“你这把枪是从哪里来的,我看一看行不行?”
蒋纬国依言把枪递给对方之后对方便不想还了,而是半命令半要挟地问:“我跟你换一把怎么样?”原来他也有一把勃朗宁,但是比较旧了。
随后蒋纬国并没有说什么,就把自己的佩枪和对方的勃朗宁交换,等火车到了西安以后,少将一见胡宗南的亲信副官熊向晖来车站接人,不由得大感好奇,问:“熊副官来接谁?”
熊向晖微笑说:“我来接蒋上尉”,少将不解,又问:“蒋上尉在哪节车?”熊向晖用下巴一指说:“他不就在你身后吗!”
后来蒋纬国就和熊向晖去见了胡宗南,等到从胡宗南的司令部出来,有个卫兵过来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少将跪在门口不肯走,要求见上尉。”
不得不说,两兄弟长得风格完全不一样
原来那个少将听说蒋纬国的真实身份之后吓得要死,非得把佩枪还给蒋纬国,于是蒋纬国也急忙走出去,两人又把佩枪交换回来。
又有一次,蒋纬国坐火车从西安回潼关,当时车上挤满了人,他因为没有给一个上校让座,被对方接连打了两巴掌,并且让他坐到厕所里的马桶上。
后来列车长告诉那个上校,他打的人是蒋纬国,该上校吓得立马跑到厕所门口跪下,非要蒋纬国坐回去,而他自己坐厕所,并且请蒋上尉一定要原谅他,因为他家里还有老娘在,说话间仿佛蒋纬国马上就要把他拉出去枪毙一样。
从这两件小事中不难看出,蒋纬国平时为人比较低调,也给自己省去了不少过于张扬导致的麻烦。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纬国的身份只是装甲兵第一团的副团长,并参加了淮海战役,当然,此时的蒋纬国眼看上位无望,索性利用“蒋二公子”的身份大发国难财,狂赚外快,导致自己声名狼藉。
虽然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却也没有耽误蒋纬国升官,1950年蒋纬国成为国民党装甲部队总司令并去美国深造,1954年回国后在“国防部”屡任要职,并在1961年晋升陆军中将。
两兄弟夫妇,此时蒋纬国军衔为上校
45岁的蒋纬国中将如果按部就班地升迁,在60岁之前升到二级上将应该是没有丝毫问题,甚至还能升到一级上将的顶峰位置,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所谓的“湖口兵变”事件。
1964年1月21日,时任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新竹湖口装甲兵基地大集合场召集第一装甲师的所有队职干部训话。
所有人本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训话,不料赵志华说的话却让众人目瞪口呆,他先是义愤填膺地痛斥军队、政界腐败,随后要大家随他一起杀进台北市区“清君侧”,消灭蒋“总统”身边的坏人。
由于无人响应,赵志华很快被捕被接受审判,这本是一次谈不上“兵变”的闹剧,“参谋总长”彭孟缉却根据“上面”的意思将之定性为叛乱事件。
因为蒋纬国长期担任装甲部队的最高负责人,赵志华又是他的老下属,所以对此事不可避免地承担间接责任,也让蒋介石对蒋纬国非常失望。
对此学界有诸多评论,有人以蒋经国为“湖口兵变”最大受益者分析称蒋经国可能与彭孟缉串通共同导演“兵变”事件,加上赵志华保外就医后死得不明不白,更为此事增加了不少疑点。
后来蒋纬国只能推脱说“赵志华精神分裂”
不管怎样,蒋经国的地位无可撼动,而背锅的蒋纬国就这样干了14年的中将,一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也没晋升,这可急坏了蒋纬国,因为到1976年他年满60岁时就要退役,可只有晋升上将才能一直享受上将待遇,以中将退役的话,退休待遇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天,蒋纬国故意穿军装出席本该穿便装参加的家庭聚会,借以引起宋美龄的注意。
等宋美龄怪问缘故时,蒋纬国趁机卖惨说:“我要退役了,以后没多少机会再穿军装了,我想趁着退役前多穿一会,以后怕是就没机会了!”
在宋美龄的压力下,一肚子不愿意的蒋经国不得不突击晋升蒋纬国为二级上将,从而终身享受上将的特权。
蒋纬国晋升上将的故事以一种类似闹剧的结局落幕了,但上将也好,中将也罢,在蒋经国执掌台湾政权的十余年间,始终将蒋纬国当做外人防备,从不让他接触权利中心。
蒋纬国靠“拼爹”和“卖惨”升到了二级上将,死都不愿意授予弟弟上将军衔的蒋经国自己又是什么军衔呢?
终于扛上了三颗星
和弟弟相比,蒋经国的军衔几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1944年组建“青年军”时,他就已经是中将军衔的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根本不需要从班、排、连、营的基层打拼就直升中将,而且当时蒋经国才34岁,不得不说这样的起点确实已经很高了。
只不过,蒋经国的中将干得比弟弟还久,解放战争时期他走南闯北,先后参与了中苏交涉和上海经济整顿等重大事件,但一直挂着“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的头衔,军衔也就一直是中将。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蒋经国的地位,开始让他大规模参与军队事务,不仅兼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还担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
1955年台湾发生“孙立人兵变”案,蒋经国得“代参谋总长”彭孟缉之助,排挤掉时任“总统府”参军长的孙立人,正式掌握军队大权。
尽管名义上算是一名军人,但由于蒋经国主要从事政治工作,鲜少以穿军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此蒋经国的军人身份也就逐渐被淡化了。
网上几乎找不到蒋经国穿军装的照片
为了给蒋经国接管“国防部”做铺垫,1960年7月,干了16年中将的蒋经国正式升任陆军二级上将,1963年底担任实际主持工作的“国防部”副部长,1965年1月转正。
在蒋介石去世之前,已经给蒋经国接班继位做了充分的准备:党务上他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上他曾经担任过多年的“国防部长”,门下将领众多,政务上他又是掌握行政大权的“行政院院长”。
所以从1975年到1978年,蒋经国就是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只是缺一个名义上的“总统”头衔而已。
所以严格来说,蒋经国还是一个同时带着“二级上将”军衔的“军人总统”呢!
不是亲的,就是不行!
这长相一看就是老蒋亲生的么
纬小子 脸壳一看就是蒋介石的 连相呢
蒋纬国就是升了上将也没有干过军队有分量的职务,如参谋总长,三军司令,干的都是如三军大学校长联勤司令这样说边缘职务。
人家蒋纬国可是出任过国民党的空军司令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