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儿子第二次写作业到很晚,看看时间,都快12点了。
问儿子是不遇到了困难?
他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数学遇到困难了”。
“那是什么困难呀?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还有老师讲得你听不懂”?
儿子顿了顿说:“不是的,是我练习得少了。这些题我都会做,但就是要花很长时间”。
“那该怎么办呀”,我追问他道。
儿子想了想说:“明天下午放学回来就练”。
“等你放学回来天都黑了,到时你又想着看电视、玩游戏了”,我把有可能成为他阻碍的电视和游戏搬了出来。
儿子说:“那我在晚饭之前练好”。
但我心里的想法还是希望他在周末时好好练练,于是说:“你可以明晚先练两道,然后周末再大量练”。
儿子同意了,后来我又问了他一些很具体的事情。
儿子最后的回答是:“那我在周末时练习25道题,五道计算,20道应用题,预计花3小时”。
至此,在孩子自主自愿的情况下,我完成了一次关于战胜困难的引导,接下来就看儿子的行动了。当然,还有我从旁的协助。
之所以说起这样一件事,是因为我从中发现了困难与痛苦之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如果说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当你真的将道理细致到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那道理已不是道理,而是亲身的体验,是对自身莫大的成长。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曾说:“痛苦+反思=进步”。
在儿子昨晚的作业一事中,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孩子的痛苦的。因为当我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后,看时间已是10点。
于是,我着急了。我一着急,语气里便尽是不耐烦,还带着些指责的意味。喊他快点,让他不要做了。
可我一句话还没说完,他立马就让我别说了,语气里也是满满的不耐烦,还夹杂着些痛苦。
讲到数学学习上的痛苦,儿子之前也有过一次,但没有像这次一样,让我都感受到了他的痛苦。
这种痛苦让儿子不得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同类型的题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为什么每次做题都要花很长时间?到底是哪里没有弄明白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反思,也经由我的一番询问,最终儿子肯定了结论和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其根源是来自于儿子对不会做题的痛苦。
这痛苦促使他反思,想要改变现状,然后才有了后来的自觉想要去做练习。
曾经多少次,当儿子不是自愿自发去做一件事情时,任我如何软硬兼施,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的改变、成长,首先都得从一个人自身的内在痛苦出发。
有痛苦,才会想要改变,才有可能去反思;有反思,才会从内在生发出自觉。
有自觉,才会有成长。
从痛苦到成长,这中间隔着起决定作用的自觉。
《家长——如何引领孩子内心成长》一书中第二章节的<觉>有言:
“自觉带孩子走向享受成长的道路”。
自觉是一种由内心生发出的驱动力,是自主,是主动。
儿子因对数学难题的痛苦而触发了想要去多做练习的自觉,但这也只是自觉的第一步。
真正的去行动,进行大量练习,并最终战胜了难题,获得了进步,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自觉。
如果儿子只知道道理,光说不做,那他的痛苦便还不足够。当然,接下来的练习也是需要家长的鼓励与辅助的,这又是后话了。
再说回自觉。
用皇甫老师的话说,自觉可以把自己唤醒,而唤醒自己的方式,就是自我肯定。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自觉,没有动力,常常在内耗中每况愈下,基本都是内在有了冲突。
听见外面对自己的评价太多,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些来自外面的负面的、不正确的评价往往是阻碍孩子自我肯定的根源。
当家长常叨唠,或者抱怨指责孩子时,这些消极的评价就会进入到孩子的心里,躲进孩子的潜意识里。
这是一种极不好地对孩子自觉的打击与内在动力的消磨。
佛说,人本具足。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只有由内生发出来的力量,才能让孩子得到成长,并持续成长。
成长永远是由内而外的,外在的力量只能是辅助。
多静静地观察孩子,少对孩子指手画脚;多鼓励肯定孩子,少打击孩子。
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拥有自我成长的自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