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在微头条讨论过,但感觉还没聊透,想再深入聊一聊。首先,为什么要“鸡娃”?
显然,“鸡娃”背后有巨大的收益。回顾80后的家长们,他们对“鸡娃”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记得我高考那几年,补课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因为在小地方长大才没这个习惯,后来上了大学才发现,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他们也没怎么补课。我查了一下数据,我出生时全国人口是2500万,到我高考时能上本科的才不到250万,不到10%。有趣的是,现在的本科生数量已经涨到450万了。那么,为什么家长们突然开始疯狂“鸡娃”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飞速发展,各种行业迅速崛起——外企、通信、房地产、互联网、电商、自媒体、AI等。这些新兴行业确实给高学历的人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尤其是外企和移动互联网。外企在那时可谓是金饭碗,收入往往是本土公司几倍,福利待遇也相当优厚。那时的外企员工,和现在的大厂“天才计划”差不多,运气好的话,几年后就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再看看移动互联网,最初的投资热潮让大多数资金都投入到了硬件,但软件公司又急需人才,且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供给跟不上,导致了2010到2020年,整个行业的“码农时代”。
然而,随着风投撤资,互联网泡沫逐渐破裂,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让计算机行业的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现在,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收入连15年前都不如。这段历史让我反思,早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做法,确实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但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入”,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社会竞争压力。
这些压力最早体现在补习班的普及上,补习班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自媒体,许多教育机构是自媒体早期的主要广告主,他们的资金雄厚、投放稳定,这也让自媒体成为了高薪行业,吸引了大量从业者。与此同时,培训机构创造了大量高薪职位,优秀的讲师年收入百万,成为行业的顶尖人物。
高薪岗位与培训机构激进宣传的结合,让越来越多家长加入了“鸡娃”大军。然而,高考作为一个筛选机制,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很多家长将目光投向了海外留学。通过去国外读书,很多人花了几百万,不仅面临语言关的问题,连学术上的论文也需要花钱找人代写,最终也获得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外国学位。
这些现象反映了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金钱,然而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回报。与此同时,孩子们也被推向了一个几乎无休无止的学习模式。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晚上学到十一点,早上六点起,周末也常常被补课占据,几乎没有休息。作为家长,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996”式的学习强度对孩子的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高强度学习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睡眠是增强记忆的关键,缺乏足够的睡眠,学习效率自然大打折扣。且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很多孩子的成长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一些家长仍然觉得“睡觉耽误了学习”,不但不反思,反而陷入了自我感动,认为“为了你,我们付出了这么多”。
不过,最近我注意到,在一些平台的评论区,很多人开始反思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学历的含金量已经大大下降。最关键的是,过度的压力已经让许多孩子出现了抑郁症,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未来。精神问题一旦出现,孩子们不仅要休学,甚至有可能影响终生的生活质量。
今年,这种现象开始引起更广泛的反思。有精神病院的读者告诉我,送到他们那里接受治疗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中产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除非孩子有自残等过激行为,家长往往不太会重视孩子的精神问题。然而,抑郁症的发病率其实是相当高的,尤其在高压环境下,许多中学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案例。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没有精神问题,过度压迫他们可能并不会有太大负担,甚至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迫孩子不断学习。但当问题一旦暴露出来,才会意识到,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意义。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的推行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育专家们明白,学习并非一味强迫就能取得好结果,过度的压迫甚至会适得其反。实际上,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体能测试越来越重视。尤其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减少补课负担,而推行“双减”政策的背后,正是对这种过度“鸡娃”现象的反思。
在这种背景下,“鸡娃”行为就像是一个典型的钟形曲线:适度的投入,效果显著;但投入过多,效果会急剧下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那么,什么才是“适度”的投入呢?
最基本的几点就是:确保孩子有八小时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每天晒一晒太阳。若这些基本的健康需求都得不到保障,任何的“鸡娃”行为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很多家长过于迷信“吃苦”,认为只要孩子忍受更多的痛苦,就能获得成功。但事实上,学习和个人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的苦干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问题更严重。
我个人始终坚信,家长的角色应该是适度引导,而不是过度操控。我见过许多学霸,发现他们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推力,而是他们本身具备了学习的天赋。对于普通的孩子,适当的推一把就行了,过度的压力只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对于一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路径可能并不通过单一的“学霸之路”,这就需要家长更加理性和包容。
最后,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我自己毕业多年,回顾当年的同学,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并没有达到我们当初的预期。很多人依然在为生计奔波,甚至回到了传统的国企。有些人走到了创业之路,尽管成功的几率低,但也有不少人依靠运气和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真正能够赚大钱的人,多数是那些有创业眼光或者拥有特殊资源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在普通的职业生涯中度过,而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说这些,并非否定学习的价值,而是想提醒大家,过度焦虑并没有帮助。学习好当然好,学习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在今天,80%的人可能并不是“学习的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未来就没有出路。社会上,赚取两万以上的收入已经是多数人的水平,这比考上985的难度要低得多。
对于那些考不上985的孩子,不必太过焦虑,未来的路有很多,重要的是保持身心健康,量力而行,不要盲目“鸡娃”。